彌天道安
佛教傳入中國,依據比較保守的看法,有將近二千年的歷史。儘管兩漢之際,佛教漸行中土,但到了魏晉以後,佛教才真正對中國社會生活,人們的信仰方式和思想文化的發展、變化,產生重大影響,為其他宗教所不及。這其中,不乏許多高僧古德的偉績傳奇,而能以其卓越精神,高蹈的德行和淵深的學識獨步一世,為中國佛教發展開闢一代風氣者,實是東晉偉大的學僧「彌天釋道安」。
道安大師生活的七十多年中,行化於華北河北、山西、河南一帶,也曾南下湖北荊州襄陽客居十五載,最後弘化於長安。他經歷的時代,正是西晉末年的混亂和此後相繼興替的「五胡亂華」時期。
西晉末年,王朝日益腐敗,司馬氏宗室內部的爭權鬥爭,愈演愈烈,終於釀成長達16年之久的「八王之亂」。司馬氏父子兄弟迭相殘滅,相互混戰,這種國家之禍,至親之亂,使西晉陷入「政亂朝危」,風雨飄搖的危機。隨之而來的各地流民的揭竿起義,北方各少數民族的紛紛反晉,使西晉在建興四年(西元316年)覆滅於匈奴族的劉聰。第二年,琅邪王司馬睿在南渡士族、官僚的擁戴下,於建康(今江蘇南京)稱晉王,翌年稱帝,改元「太興」,東晉由此建立。
與偏安於南方,無風塵之警而和平安定的東晉相比,北方和巴蜀廣大區域,正經歷著由內遷的匈奴、羯、鮮卑、氐、羌和巴賨等少數民族的連年混戰和長期分裂割據的局面。
在這樣的背景下,道安大師一生顛沛流離,避難各地,仍講經不輟,弘法殷勤,其人格上的風骨堅挺,非他人所可比擬,堪為中國佛教史上的一代楷模。
北方禍亂,民生凋敝,心理上反倒使老百姓們希望通過企求某種神靈的助佑,來獲得福田和平安。加之這個時期,北方少數民族之部落首領們,在屢年的東征西戰過程中,常有旦不保夕,命如懸絲的惶恐感,所以他們也大都扶植佛教。其中尤以羯人建立的後趙、氐人建立的前秦、羌人建立的後秦、匈奴人建立的北涼崇佛比較突出,從而使得佛教不論是從民間信仰的普及,還是佛典的翻譯、教義的研究、僧團的建設等方面都有了長足的進展。
道安一生天涯行腳,堅毅弘法,之所以能使佛法燦爛於當時,使佛教澤被於來世,也實賴於民間的信仰和王官貴戚們的扶持。這也印證了大師自己說的「不依國主,則法事難立」。
道安是一個學僧,他從不以道術神通來吸引信眾,而是通過自己實地的修證、不尚玄談的人格,及對佛教義理的深入研究來形成強烈的感召力。
可以說,道安的出現,開闢了中國佛教的新風尚,他把中國佛教從民間流行的方術提升為一種文化精神和理想,使佛教變成一種精緻的義學,從而引起了當時士大夫文人階層人士的注意和參與。
佛教自漢入華,很長一段時間被看作是道術的、祠祀的。漢以來許多佛教僧人,把佛教弘傳依附於傳統的黃老道術,甚至對道士們編造的「老子西去化為佛陀」的說法予以默認。當時的外來僧大都掌握某些方術。如東漢安息僧人安世高,就頗精通五行觀象、醫術、乃至鳥獸嗚呼,他都能聞聲知心。又如三國時吳國僧人康僧會於天文圖緯風雲星宿莫不貫涉。即使是道安的老師佛圖澄,亦時常藉道術來吸引信眾,傳播佛教。據載,佛圖澄曾以道術來取得後趙王石勒的崇信。
一次,石勒召佛圖澄問『佛道有何靈驗』佛圖澄深知象石勒這樣的一介武夫不可能深達妙理,決定用神通取其信,便答『佛道雖幽遠高妙,但也可通過眼前事來印證佛道靈驗』隨即取缽盛水,燃香一炷,供在缽前。合掌念咒,大喝一聲,頓見缽中生出青蓮一株,須臾長大開花,光色耀目。一向信神靈奇蹟的石勒一看此境,心生歡喜,極為嘆服佛圖澄。
藉助於陰陽星算、神咒方術等方法來吸引信徒,擴大佛教在社會上的影響乃權宜之法。在戰亂方興,生靈塗炭之際,可使掌權者信服,稍歛殘暴,從而使百姓蒙益。
但這方術的最大弱點,是不能取信於士大夫文人階層,因而也限制了佛教的發展。再加上佛教的本來精義不在神通變化之術,而在於證得佛性,解脫成佛。實際上,漢魏晉時信佛的知識份子極其少。時士大夫、知識份子大都醉心於很有思辨學理意味的老莊玄學。道安大師順應了社會上盛行的玄學風氣,大力研究和宣傳大乘佛教的般若學說,著述不少。據統計,大師所著各種佛教著述四十八種,其中關於大乘般若學說的就有十四種。
這些著述裏,道安藉助於中國傳統文化思想和老莊玄學的語言、概念,來解釋、發揮佛教教義,特別在般若學方面,運用玄學貴無派學說方式,建立了「本無宗」的理論,成為東晉時期中國佛教義學中影響最大的一派。把佛教與玄學相互比觀,深得當時文人學士的激賞,使得佛教能在當時知識份子階層廣泛流通,此道安之功不可沒也。
佛教在知識份子中的流傳,離不開佛經的翻譯、整理。過去翻譯佛經,大都由民間分散進行,道安大師在長安主持翻佛經,由於他在佛教界所處的領袖地位和人格、學識的影響力,得到了國家的保護和資助,因此在選擇譯經人才,主持譯經事業方面都達到了空前的進展。且提出「五失本、三不易」之談。為後來的譯經工作指出了正確的道路。
觀師一生為法忘軀,譯經二十五部,二十九卷之多。主持譯出的佛典約有十部一百八十七卷,共百餘萬言。其中的小乘佛教典籍占絕大部分。這些小乘佛典主要是上座部系統說一切有部傳承的《阿含經》和論釋《阿含經》教義的論書《阿毗曇》。這是在東漢安世高之後,第二次大規模地把一切有部的經典譯為漢文。
中國後世雖盛行大乘佛教,但因為小乘經典,特別是《阿毗曇》,對佛教的基本教義作了分門別類的詮解,所以流傳也很廣。大師還博覽群經,辨其真偽,親自編撰了我國佛教史上第一部系統的佛教經錄──《綜理眾經目錄》,成為中國佛教目錄學的圭臬之作。
東晉佛教的廣泛普及,實賴於道安大師分派徒眾,廣令布教。師德高望重,慕名而歸者有幾百人,其中學有所成的著名弟子就有法和、竺法汰(二人皆與道安少為同學)、慧遠、曇翼、曇徽、法遇、道立及僧(豐刀石)、僧叡等,可調名賢備出。大師從河北到襄陽,最後西入長安,其間兩次「分張徒眾」,令其弟子各行一方,化導群迷。其弟子們或率徒入蜀(今四川省),或弘教東南,或棲隱匡廬,或立寺荊州……分布於大江南北,傳法於山鄉城鎮。僧(豐刀石)、僧叡曾助道安譯經,後又投鳩摩羅什譯場,成為羅什的得力助手。
佛教在漢代從印度傳入中國之後,起初是朝廷不準漢人出家為僧。從魏晉時期,開始有漢僧,沙門依師為姓,姓各不同。道安認為「大師之本,莫尊釋迦,乃以釋命氏。後獲《增一阿含》,果稱四河入海無復河名,四姓為沙門皆稱釋種。既懸與經符,遂為永式」。自此方有沙門姓釋之始。道安大師為了淨化僧團,曾多次肅整戒規,「安既德為物宗,學兼三藏,所制僧尼軌範,佛法憲章,條為三例:一曰行香定座上經上講之法,二曰常日六時行道飲食唱時法,三曰布薩差使悔過等法。天下寺舍,遂則而從之」。這成為此後中國佛教僧團的定規。
道安不僅精通佛法,經典嫺熟,亦為一位知識淵博,造詣高深的文學家。為當時長安一般衣冠子弟所請教之導師。世傳「學不師安,義不中難」之說。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曾贊師為「東方聖人」「恆遙而禮之」。隋天台智者大師,贊師曰「佛圖澄、道安、慧遠三葉相承,若日月星之麗天也」可見師一生,功在萬古,炳煜永世。
窮大師一世,修學並重,解行相扶,其道行風骨足垂千史,古人即有贊曰:
物有廣贍,人固多宰,淵淵釋安,專能兼倍,
飛聲汧隴,馳名淮海。形雖草化,猶若常在。
貌醜心慧 (西元312年~西元335年)
道安國師,生於東晉懷帝永嘉六年(西元312年),卒於孝武太元十年(西元385年)。常山扶柳縣人氏。俗姓衛,生書香門第,但父母早喪,由外兄孔氏撫養。他自幼聰慧過人。但長得十分醜陋,皮膚粗糙黧黑,手臂上還有一大塊贅肉,實在不討人喜歡。最為其舅父厭,即於他十一歲時送去出家。
梁《高僧傳》卷四說他「年七歲讀書,再覽能誦,鄉鄰嗟異」。年十二披剃為僧,因形貌醜陋,不為其師所重,被派至田間勞役。他精勤勞動,重視修持,毫無怨色。三年後,他向師求經閱讀,師隨意給他《辯意經》一卷,約五千言,他帶至田間,利用休息時間讀誦。晚歸,還經於師,要求更換。其師曰「昨經未讀,今復求耶? 」道安說他已經讀完。其師半信半疑,就再取《成具光明經》一卷,約一萬言。道安照樣帶至田間閱讀,晚間歸來,又將經書還師。師命背誦,道安一字不差誦畢,其師大驚,從此重之。
原來道安天稟特異,有過目不忘之智。他在外公家曾讀過幾年書,遠勝一般人十年。道安在十八歲時,其師給他授了具足戒;到他二十歲時,又鼓勵他到各地去遊方、參學。
師事佛圖澄 (西元335年~西元349年)
道安先到鄴都住中寺。其時西僧佛圖澄正在該寺弘法,見到道安,知是奇才。但同寺其他僧人,見道安醜陋,皆生輕慢之心。佛圖澄對他們說「此人遠識,非年儔也」。道安因被佛圖澄賞識,就師事之。
澄每講經,由安複述,但聽眾仍輕慢,並揚言「須待後次,當難殺崑崙子」後來道安再次復講,聽眾提出許多疑難,但他都輕鬆地為之解釋,使得疑難者心悅誠服。因此他獲得「漆道人,驚四鄰」的美譽。
自此之後,道安的名氣大振,僧徒雲集,建立了中國僧人主持的第一個教團,慧遠等名僧先後投至門下。道安的名氣一在社會上傳播,便博得了東晉許多官員的賞讚,如桓朗子、朱序、楊弘忠、郄超、盧歆等人,有的請他講經說法,有的送食米銅錢供養,有的則為他創建寺院。東晉孝武帝則下詔書表揚道安,要求當地政府為他提供與王公同樣的俸祿。
當時的佛教離創始人釋迦牟尼佛已近千年,道安認為對佛教教理,應加以深究,並大力弘揚,使信奉者有所遵循。他說「宗匠雖邈,玄旨可尋,應窮究幽遠,探微奧,令無生之理宣揚季末,使流遁之徒歸向有本」。
并州支曇法師在講《陰持人經》,道安聞之,辭離了澄師,前往并州聽講。聽後不勝感佩,從之受業。後又辭別支曇師,至飛龍山、太行山、恆山等地,到各處遊方問道,遍尋經律,作深入研究。
時道安法師已頗有聲望,經常講經說法,融「道俗欣慕」。並募資建寺塔。曾應武邑太守盧歆的邀請講經說法。
道安法師四十五歲時,住山西受都寺,慕名而來投師者,有徒眾數百。他提倡農禪並重,戒律嚴謹。
西元348年,佛圖澄117歲圓寂。第二年後趙國王石虎歿,彭城王嗣立。彭城王遂將道安及徒眾迎入華林園居住,還大修房舍。
四野避難 (西元350年~西元365年)
一般權貴都是愛攀高僧的,聞道安法師名,遺使敦請,安感石氏之亂,其運已衰,乃帶徒眾暗暗遁去。他對徒眾說「現在兵禍連年,天下不安,百姓既受其害,僧亦難兔。我意不如暫隱深山,以避其亂。」眾僧說「悉聽師父吩咐。」
道安率領徒眾離開華林園,西遷至牽口山開荒種田。離開華林園後不久,冉閔之亂突起,後趙亡國了。
他率領徒眾又到達山西王屋女林山,打算實行耕樵而食,可是因為土地貧瘠,收穫太少,無法維持眾人的生活。不久,他們又渡過黃河,來到河南陸渾,「山棲,木食,修學」。居住山洞,摘采野果,艱苦貧乏,不輟修學。道安以身作則,起初食野果草木,收成後則食蕃薯、粗糧。他常講佛圖澄及諸菩薩在世時種種苦行,勉勵大家亦耕亦禪,磨鍊意志,度過艱難。
『俄而慕容儁逼陸渾,遂南投襄陽。行至新野,謂徒眾曰「今遭凶年,不依國主,則法事難立,又教化之體,宜令廣布。」鹹曰「隨法師教。」乃令法汰詣楊州,曰「彼多君子,好尚風流。」法和入蜀「山水可以修閒。」』(《高僧傳》卷五<道安傳>)
弘化襄陽 (西元365年~西元379年)
天下稍平,名士習鑿齒致書,邀請道安南下弘法。道安帶慧遠等四百餘人,渡過黃河,兼程南下。
某晚行於荒途,適遇大雨滂沱,四野漆黑一片,附近既無村落,只得借雷電之光而進。走了三五裏見到燈火,乃是一個大戶人家。道安見門外有兩棵柳樹,中間懸一馬篼,遂敲門呼道「林公伯升快開門啊」主人突聞有人直呼其名,忙出開門。
見是一大群不相識的和尚,淋在雨裏渾身濕透,乃驚問道「我與師父們素不相識,與僧道亦無緣,為何知我姓名?」
道安笑道「府上栽著兩棵柳樹,常言說雙木為林,兩樹之間又懸一馬篼,馬篼可容一斛,一斛則是百升,故而知施主之姓名也。」主人不勝欽佩,奉為神僧,忙請大家入內,吩咐長工造飯。
道安說「不勞施主布施,我們僧多不便,身上都帶有乾糧,但求避雨一宿,已極感盛情了!」
到襄陽住白馬寺,專心弘法。當時的佛經雖已流傳較廣,但舊譯頗多錯誤,往往自相矛盾,難解深義。而諸師講法,對某些經典,只能講其大意,甚至照本宣讀而已,使聽者不能通達經意。道安法師有鑒於斯,於是博覽群經,苦心鑽研,以求深解其義。此後,他就給難解的經典作詮釋。曾釋《道行般若》、《密跡》、《安般》諸經,約二十二卷。他分析透徹,妙盡經義,對經義的註解,可說是他開始的。
此外,自漢魏至晉,西域傳來經籍頗多,但傳經之人不留名字,亦不寫明年代,使讀經之人疑難莫解。
師乃根據各部經論,旁徵博引,列出其人與年代,並分出新舊,撰成眾經目錄。故使眾經有據,後學稱便。
當時道安大師聲名大振,一時「四方之士,競往師之」。原寺不夠收留,乃另建檀溪寺。清河張大富等集資捐助,建房四百餘所,另造寬大殿及七寶佛塔。涼州刺史楊弘忠,特送銅萬斤,鑄成丈六佛像。
姚秦苻堅也送來金塑的觀世音菩薩、珍珠鑲嵌的彌勒像、及金鏤諸菩薩繡像,均供奉在新寺大殿上。
道安感到大願完成,不勝喜悅,他對弟子們說「今我宿願已果,夕可死矣!」
嗣後凡開盛大法會,大殿上幢幡高懸,珠光耀輝,香菸繚遶,燈火通明,鍾鳴磬響,梵唄四起,法師身披火紅袈裟,率領四眾唱念參拜,齊聲稱誦佛名,不由使人更生莊嚴肅穆之心。
時襄陽名人習鑿齒,鋒辯天逸籠罩,聞安至止,即往造謁,既坐稱「四海習鑿齒。」安曰「彌天釋道安。」安又與行次,習在前雲「淘之汰之,瓦礫在後。」安雲「颺之播之,糠秕在前。」人以為佳對。
習贈梨一百十餘枚。道安命人將梨一剖為四,分給眾僧。習鑿齒見了頗為感動,修書於謝安曰「來此見釋道安,故是遠勝,非常道士,師徒數百,齋講不倦。無變化技術可以惑常人之耳目,無重威大威可以整群小之參差;而師徒肅肅,自相尊敬,洋洋濟濟,乃是吾由來所未見。」
尊為國師 (西元379年~西元385年)
姚秦苻堅早慕道安之名,屢請不果。苻堅經常對臣僚說「襄陽有釋道安,號為神器,我想把他請來,輔佐國家。」乃遣子苻丕率精兵十萬。
時道安再次遣徒分化,其中曇翼、法遇去了江陵,成了荊楚地域士庶的佛教領袖;曇徽到了荊州,「每法輪一轉,則黑白奔波」(《高僧傳•曇徽傳》);慧遠卓錫廬山,在那裏創立了道風高邈的禪林。而道安與朱序等人則共鎮襄陽,直至次年二月被苻堅所俘。
後苻堅對左右說「我以十萬之師取襄陽,只得一人半。」
左右不解,問道「此話怎講?」
苻堅笑道「所謂一人半,釋道安為一人,習鑿齒為半人也。」
苻堅親迎道安。恭請在長安五重寺駐錫。該寺僧眾數千,皆慕道安盛譽,從此請師定期開講,大弘佛法。時魏晉僧人,均效西域以師為姓,故姓氏各不相同,惟有道安以釋為姓,他認為出家人莫有過於釋尊者。道安到後,僧人多有改為釋姓。
有一次,苻堅請道安同輦出遊,僕射權冀進諫說「道安是毀形和尚,不可與陛下同乘。」
苻堅憤怒地說「道安法師道德所尊,如何不能與我同乘!既然你對此有意見,就請你把安公扶上車吧。」足見苻堅對道安器重的程度。
大師除精通三藏經論之外,還博覽經史子籍,知識淵博,一時長安衣冠弟子,爭以依附為榮。
時藍田縣得一大鼎,可容二十七斛,邊有篆銘,沒有人能認識。請示道安,師雲「此石篆也,乃魯襄公所鑄。」遂寫成隸文,眾皆嘆服。又有人持一銅斛,於市賣之。其形正圓,下向為斗,橫樑昂者為斗,低者為合,梁一頭為籥,籥同鍾容半合,邊有篆銘。堅以問安,安雲「此王莽自言出自舜皇龍集戊辰改正即真,以同律量布之四方。欲小大器鈞令天下取平焉。」其多聞廣識如此。堅敕學士內外有疑皆師於安,故京兆為之語曰「學不師安,義不中難」。
此時四方平定,唯有建鄴一隅尚未到手,苻堅屢欲舉兵,群臣諫阻不聽,有人謂「主上最奉道安師,何不請他規勸?」
一日,苻堅往東苑遊覽,請道安同車。途中苻堅對道安說「朕將與師南遊吳越,涉會嵇以觀滄海,不亦樂乎?」
道安說「主上已有八州之富,宜安民息兵,以仁德治天下。若以百萬之師,求區區之地,是智者不為也!」
但苻堅不聽,仍遣平陽公率精銳二十五萬為前鋒,自帶步兵六十萬隨後。東晉丞相謝安派八萬精兵抵抗,沒想到以寡擊眾,打敗苻堅,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淝水大戰。苻堅損兵折將,僅單騎倖免。歸來懊悔不聽安師之言。
淝水潰敗後,前秦王國瓦解,戰亂又起。
印手菩薩
道安國師雖為秦王苻堅敬重,但個人操守甚嚴,常年布衣粗食,仍倡農禪並重,晚年亦處處以身作則。
他曾制訂了僧尼規範、佛法憲章,並訂了三項條例,要僧眾遵守:一曰行香、定座、誦經、上講法,二曰常日行道、飲食唱時法,三曰布施、差遣、悔過等法。此條例訂後,凡天下寺院,皆依此守之。
道安對於漢譯佛經,其意不明之處,頗難解釋,惟恐有誤,欲想請彌勒菩薩為他決疑。以及安師在經中瞭解,彌勒是未來龍華三會天人師。今在兜率內院,故一心求生兜率淨土。
因此,時常帶弟子法遇等,在彌勒佛前立誓,願生兜率天。
有一天深夜,忽於夢中見一長眉羅漢,對他說道「爾所注釋,甚合義理,不必掛心。不久我們相見有期。」
秦建元二十一年(西元385年)正月二十七日,有一異僧前來掛單,以僧舍太擠,強宿於講堂之上。
晚上,值日者見其從窗隙進出,乃急去稟告道安。
道安驚往禮詢「不知大師因何而來?」異僧說「自有所為而來。」道安說「我自己瞭解,罪業深厚,是不能度脫。」異僧說「不然,你善根深厚,即可度脫,但須沐浴聖僧,所有的願才滿,因緣才成熟。」於是就教導安師沐浴方法。
當時,安師就請問他,來世所生之處所。異僧以手向西北空中一比一畫,即時看見他撥開雲霧而兜率陀天勝景,即現在前。當天晚上,有數十人同時看到。
到了二月初八日,早齋畢,他忽然向大家講「吾當去矣」說走就走。但聞滿室幽香,空中還可聽到隱隱細樂之聲。可見其人,生也有自,去也有所歸。
法師肘中生有一塊方肉,上面有通文,當時的人都說安公是印手菩薩轉世。
道安的道德學問,名聞遐邇。當時遠在西域的鳩摩羅什稱他為東方聖人。
道安大師生前也曾向苻堅舉薦過鳩摩羅什法師,不幸羅什長期阻於涼州;道安法師圓寂十來年後來羅什趕到長安時,適道安師已歿,羅什不勝悲慟,恨未相見。兩位佛學太師曾經互相仰慕,終未能謀面,羅什曾為此表示遺憾。
道 安 寺
古名「五重寺」。亦名「義安院」。
據雞子山,朝陽殿,真武廟碑記「道安寺唐宋以來舊有。」
《鹹寧縣誌》雲「道安寺在城南四十裏,北王裏,為秦國師道安居地。」現存《符秦國師塔記》碑載「府城南有義安院,為秦國師遺蹟,寺內有道安洞院,院中有塔,西倚高崖,東眺樊南之景。南行七、八裏至炭谷(今太乙)……。
慶厝中(北宋仁宗年號)有隋智悟大師斷肱歷志,行業清苦,籌資重修二塔。」《長安城南記》雲「……此釋道安棲隱之處,薨痊於此。信不誣矣!」
新街村樊家什子有古廟一座名「國師廟」相傳為道安寺之門。神禾原畔至今亦名「寺腦」。足見昔日道安寺之宏偉浩大,莊嚴肅穆。
因緣生滅,事事無常。道安寺亦屢遭戰亂兵燹,及唐「三武之禍」。昔日高台殿宇皆蕩然無存,僅存碑石一塊,石相數尊,橫於蓬蒿亂草之中,其景其境甚令哀嘆。
物轉星移。流年如梭。幸喜今朝。政通人合。國運增強。宗教信仰,日新月異。在黨和政府的關心支持下,十方善信的大力護持下,道安寺亦迎來了一個新的發展緣起。現經區佛協開會決定,由寬嚴法師負責道安寺修復工作。以「人間佛教」思想為指導。弘揚正法,與時俱進。
廣結佛緣、廣結法緣、廣結善緣、廣結人緣。
成就大眾、利益大眾、方便大眾、感恩大眾。
且全面宣傳貫徹《宗教事務條例》精神。將這座千年古剎、譯經道場,推向一個更高更新的台階。
道安年表
關於道安的生卒年代,現存史料的記載不太一致。《出三藏記集》卷十五和《高僧傳》卷五的〈道安傳〉所載道安的卒年相同,皆為前秦建元二十一年(西元385年)二月八日;但《高僧傳》和《名僧傳抄.道安》還註明卒歲為七十二歲。
據此,道安當生於西晉建興二年(西元314年)。然而,道安在其所撰〈四阿鋡暮抄序〉中說,自壬午之歲(建元十八年,西元382年)八月至冬十一月令鳩摩羅佛提等人譯出此經。「但恨八九之年,始遇斯經,恐韋編未絕,不終其業耳。」〈鞞婆沙序〉中說,建元十九年(西元383年)四月至八月,弗圖羅剎等人譯《鞞婆沙》,「恨八九之年,方(門+視)其牖耳。」
此二序皆當寫於建元十九年,「八九之年」意為七十二歲。據此推斷,道安卒於建元二十一年當為七十四歲,其生年為西晉永嘉六年(西元312年),這種說法,當較允妥。
此外,關於道安避難時間及歷程等問題,近代學人,如湯用彤先生亦有精審之考訂,糾正了《高僧傳》中許多記載之誤。
◆ 312年 晉永嘉六年道安生於常山扶柳縣。
◆ 318年 大興元年 七歲。由於早孤,為外兄孔氏所養,年七歲開始讀儒家經典、五經文義,稍已通達。是年三月,司馬睿即皇帝位。七月,劉聰卒,劉粲即位。八月,靳準殺劉粲,劉曜、石勒起兵,族滅靳氏。十月,劉曜即皇帝位,建立後趙。
◆ 323年 明帝太甯元年 十二歲。出家為僧,此後數年,道安曾從事田間勞動,執勤就勞,毫無怨色。期間,求師借閱《辯意長者子經》、《成具光明經》等,一邊勞動,一邊就讀,皆能過目成誦,師異其才。
◆ 331年 成帝鹹和六年 二十歲。道安受具足戒,並得到師父同意,可以自由出外遊學。是年九月,石勒營鄴宮,以洛陽為南都,置行台。
◆ 335年 鹹和九年 二十四歲。道安遊學至鄴(今河北臨漳),入中寺事佛圖澄為師,直至澄死。上一年,石虎即位,翌年遷都於鄴,尊奉佛圖澄為「大和尚」。
◆ 348年 穆帝永和四年 三十七歲。佛圖澄死,道安還冀州。是年九月,幕容皝死,子儁嗣位,後趙主石虎廢殺太子石宣後,立石世為太子。
◆ 349年 永和五年 三十八歲。四月,石虎死,石世嗣位。五月,彭城王石遵殺石世自立,並遣中使竺昌蒲召請道安入住鄴北的華林園,為之廣修房舍。十一月,冉閔廢殺石遵,立義王石監。
◆ 350年 永和六年 三十九歲。閏二月,冉閔殺石監,盡滅石氏,自稱天王,國號魏。原後趙境內少數民族紛紛擁兵割據拼殺,北方大亂。約在此時,道安預感「國運將危」,離鄴出走,鏇避難於護澤(今山西陽城)。
◆ 351年 永和七年 四十歲。道安北上至雁門郡的飛龍山(今山西渾源西南)避難,同行者有同學竺法汰。道安在飛龍山遇沙彌時好友僧先,二人討論「格義」問題,此時道安已有新悟。是年正月,符堅天王位,國號大秦。
◆ 354年 永和十年 四十三歲。道安到太行恆山(今河北阜平北)立寺傳教,聲名大振,隨其受學、出家之人「中分河北」。慧遠亦於是年隨其出家。是年,桓溫統步騎四萬從江陵北伐前秦。四月,桓溫敗秦軍於藍田,進軍灞上。六月,因糧盡退兵。
◆ 357年 昇平元年 四十五歲。道安回鄴城,住受都寺。道安讓慧遠就席講《般若經》,有聽者質難般若實相義,遠援引《莊子》義為連類解釋,惑者曉然,此後,道安特允慧遠不廢俗書。是年,苻堅起兵殺苻生。六月,堅即位,去帝號,自稱大秦天王。
◆ 360年 昇平四年 四十八歲。燕王慕容儁死,王廷一度發生內訌,道安出走鄴西北的牽口山。
◆ 362年 哀帝隆和元年 五十歲。冀州連年災荒,道安率慧遠等數百僧眾往王屋女林山(今河南濟源西北)。不久,渡河入陸渾(今河南嵩縣東北)之山棲居修學,以草木充飢。
◆ 365年 興寧三年 五十三歲。燕軍攻克洛陽,盡取河南諸城壘,為避戰亂,道安南投襄陽。是年四月五日,習鑿齒與道安書,勸道安來襄傳教。道安在新野途中,曾分徒眾往各地,四處傳教。道安在襄陽約十五年,每年都講《放光經》兩遍,還註解、整理經典,確定戒律,不遺餘力。是年,著名詩人陶淵明生。春三月,哀帝服藥求長生,中毒而死。弟玡璃王奕立,是為廢帝海西公。
◆ 373年 孝武帝甯康元年 六十一歲。荊州刺史、征西將軍桓豁鎮江陵,請道安暫住。慧遠隨行,同行還襄陽。道安在襄陽以白馬寺狹,別以張殷宅建檀溪寺。是年七月,桓溫病卒。謝安和王彪之共掌東晉朝綱。
◆ 374年 甯康二年 六十二歲。道安撰就我國第一部佛經總目《綜理眾經目錄》一卷,後散失。竺道潛於是年卒。
◆ 375年 甯康三年 六十三歲。二月八日,道安鑄丈六釋迦佛像。秦王苻堅禁老、莊、圖讖之學,犯者處死。遣使向道安贈送外國佛像,彌勒佛像。是年,宗炳生。
◆ 376年 太元元年 六十四歲。八月,前秦攻涼州,滅前涼。十二月,道安所造丈六佛像成。慧遠作〈晉襄陽丈六金像頌〉。
◆ 378年 太元三年 六十六歲。二月,前秦苻堅命其子苻丕率步騎十七萬圍攻襄陽。因秦軍臨城,道安乃分張徒眾,各隨所之。慧遠離道安往江東。
◆ 379年 太元四年 六十七歲。二月,前秦苻丕攻陷襄陽,俘東晉守將朱序,並將道安與習鑿齒送往長安。苻堅甚悅,謂得「一人有半」。(一人指道安,半人指習鑿齒)可見其對道安之尊重。是年,大書法家王羲之卒。道安令曇摩侍(持)等譯出《十誦比丘戒本》(或雲《十誦大比丘戒》)一卷。安為寫序,名〈比丘大戒序〉。僧純、曇充自龜茲沙門佛圖舌彌處得《比丘尼大戒》(亦云《十誦比丘尼戒》)一卷。曇摩侍(持)與竺佛念共譯《教授比丘尼二歲壇文》一卷。
◆ 382年 太元七年 七十一歲。罽賓律學僧人耶舍等人譯出《鼻奈經》(亦作《鼻奈耶律》)十卷。道安為之寫序,名為〈鼻奈耶序〉。冬十月,苻堅會群臣議犯晉,意見不一。苻堅力主犯晉。不久,道安勸堅勿犯東晉,堅不從。八月,道安東赴鄴都,視佛圖澄寺宇。是年九月,車師前部王彌第入朝於秦,其國師鳩摩羅跋提獻朝語《大品》一部,實有一萬七千二百六十首廬(偈頌)。道安即命曇摩蜱、佛護等譯出,名為《摩訶缽羅若波羅蜜經抄》五卷,道安為之作序。
◆ 383年 太元八年 七十二歲。道安組織僧伽跋澄等譯出《阿毗曇毗婆沙》(或作《鞞婆沙論》)十四卷,道安作序,名〈鞞婆沙序〉。僧伽提婆等譯出《阿毗曇八犍度論》(又名《迦旃延阿毗曇》)三十卷,道安為之作〈阿毗曇序〉一文。釋曇邕從道安出家。慧遠擬去廣東羅浮山,途經潯陽,見廬山幽靜,足以息心,乃留住龍泉精舍,後住西林寺。十一月,爆發了歷史上著名的秦晉淝水大戰,前秦大敗。謝玄乘勝攻占洛陽等地,苻堅返回關中。
◆ 384年 太元九年 七十三歲。道安組織譯出《婆須蜜》、《僧伽羅剎所集經》、《中阿含經》。及《僧一阿含經》等,並一一為之作序。二月,慧遠在廬山建東林寺。七月,前秦呂光入龜茲改立其王,降者三十餘國。得佛學大師、佛經翻家鳩摩羅什。著名佛教般若學者僧肇生。鮮卑慕容垂稱燕王,史稱後燕。羌人姚萇稱秦王,史稱後秦。
◆ 385年 太元十年 七十四歲。二月八日,道安在長安五重寺圓寂。著名詩人,佛教信徒謝靈運生。大書法家王獻之卒。西燕主慕容沖入據長安。呂光自西域還師,至姑臧,據涼州。羅什隨光至涼州。苻堅在五將山為姚萇所殺。苻丕於晉陽即帝位,改元太安。次年被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