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名由來
寺的主殿供奉黃真人,正殿聯寫道:“西天無假佛,道北有真人。”一“假”一“真”,更強調了真人的“真”。真人真有其人, 姓黃名歸南,傳說生於唐代開成元年(836年)十一月初二,幼年牧牛時已是知禍福的仙童,長大後精於修禪,唐代中和四年(884年) 九月初九削髮坐化升仙於此地,下沙(舊稱沙崗)林姓就地立“歸仙堂”拜祀,後來又稱“黃佛堂”、“廣濟堂”。清代道光年間的《新會縣誌》記,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改名道北寺。
道北寺歷史
由於地形關係,寺正門開在右側,門聯赫然刻著:“道岸留仙跡,北山紀晚唐。”聯嵌地名“道北”,點明寺的起源於唐代。但筆者考證,道北寺起於宋代,它與桂林寺同出一源,祀同一個神,幾乎經歷同一樣的變遷。真人黃歸南是道北寺鄰近的牛灣桂林人,按當地黃氏族譜記載,他的祖父黃崖石在宋代遷新會杜阮,父親黃平田又遷牛灣石坑鄉(今桂林管理區一帶),牛灣黃姓是他的後代,有的後人還遷居新會的司前、七堡、古井和南海、台山、中山、鶴山、陽江等地及海外。歸南字存心,號明德,排行第二,牛灣黃氏稱“二世叔祖”,除了道北寺外,他的黃族後人還在自己的村邊設“桂林佛堂”(今桂林寺)拜祀(詳見本刊1998年第一期34-35頁)。
道北寺歷盡滄桑,在歷史上多次被毀又多次重修。據現存最早的《新會縣誌》明代萬曆志記,它於元朝致和元年(1328年)改建,元朝後期毀,明朝洪武十八年(1385年)重建。清朝同治四年(1865年)重修過,寺門前一塊已斷裂的石碑,有“道北寺”、“同治四年重修”的字樣。1967年因“文革”“破四舊”又一次被毀,住持僧慧空和尚被遣後跑到杜阮叱石寺,後來轉往珠海。目前的道北寺是1987年民間自發捐款重建的,保留原有的內涵和風格,但規模和工藝不及原來,也沒有僧人,保留的舊物僅一塊斷碑和一個大計時鐘,仍然香火旺盛,四方香客眾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