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松源晨炊漆公店

過松源晨炊漆公店

《過松源晨炊漆公店》是南宋詩人楊萬里的作品。詩的前半部議論,後半部描摹,創造了一種深邃的意境,寄寓著深刻的哲理:人生在世豈無難,人生就是不斷的與“難”作鬥爭,創造了一種深邃的意境,寄寓著一個具有簡單意義的深刻哲理:人生在世豈無難,人生就是不斷的與“難”作鬥爭,沒有“難”的生活,在現實社會中是不存在的。

基本信息

原文

過松源晨炊漆公店①

【宋】楊萬里
莫言下嶺便無難,賺得②行人空喜歡。
正入萬山圈子裡,一山放過一山攔。 注釋

①選自《誠齋集》。楊萬里(1127-1206),字廷秀,號誠齋,吉水(現在江西吉水)人。宋代詩人。此詩是紹熙三年詩人在建康江東轉運副使任上外出紀行之作。松源、漆公2店,地名,在今皖南山區。
②賺得:騙得。

注釋

①松源、漆公店:地名,在今皖南山區。
②莫言:不要說。
③賺得:騙得。
④空喜歡:白白的喜歡。
⑤攔:阻攔,阻擋。

譯文

不要說從山嶺上下來就沒有困難,
這句話騙得前來爬山的人白白地歡喜一場。
當你進入到崇山峻岭的圈子裡以後,
你剛攀過一座山,另一座山馬上將你阻攔。

詩人簡介

楊萬里(1127—1206),字廷秀,號誠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縣)人。南宋傑出的詩人,漢族人。一生力主抗金,與范成大、陸游等合稱南宋“中興四大詩人”。
紹興二十四年中進士。授贛州司戶,後調任永州零陵縣丞,得見謫居在永州的張浚,多受其勉勵與教誨。孝宗即位後,張浚入相,即薦萬里為臨安府教授。未及赴任,即遭父喪,服滿後改知奉新縣。 乾道六年(1170年)任國子博士,開始作京官,不久遷太常丞,轉將作少監。淳熙元年(1174年)出知漳州,鏇改知常州。六年,提舉廣東常平茶鹽,曾鎮壓沈師起義軍,升為廣東提點刑獄。不久,遭母喪去任,召還為吏部員外郎,升郎中 。淳煕六年(1179)至十一年任職廣東,發現惠、潮等州外皆無軍營,將士皆居城中,遂奏請同意,在所有諸路鄉間外砦蓋造廨舍營房,不準士兵遷駐城內。在惠州先後寫下膾炙人口的詩作如《白鶴峰》、《游東坡故居》、《解舟惠州新橋》、《游豐湖》等,其中《游豐湖》是惠州西湖歷代名詩之一:“三處西湖一色秋,錢塘潁水及羅浮,東坡原是西湖長,不到羅浮便得休”。其人其詩在惠州影響很大,被祀於西湖畔的景賢祠。十二年 (1185年)五月,以地震應詔上書,極論時政十事,勸諫孝宗姑置不急之務,精專備敵之策,堅決反對一些人提出的放棄兩淮、退保長江的誤國建議,主張選用人才,積極備戰。次年,任樞密院檢詳官兼太子侍讀。十四年(1187年),遷秘書少監。高宗崩,萬里因力爭張浚當配享廟祀事,指斥洪邁“指鹿為馬”,惹惱了孝宗,出知筠州(今江西高安)。光宗即位,召為秘書監。紹熙元年(1190年),為接伴金國賀正旦使兼實錄院檢討官。終因孝宗對他不滿,出為江東轉運副使。 朝廷欲在江南諸郡行鐵錢,楊萬里以為不便民,拒不奉詔,忤宰相意,改知贛州。萬里見自己的抱負無法施展,遂不赴任,乞祠官(無實際官職,只領祠祿,等於退休)而歸,從此不再出仕,朝命幾次召他赴京,均辭而不往。 開禧二年(1206年),寧宗時因奸相專權辭官居家,終憂憤而死。詩與尤袤、范成大、陸游齊名,稱南宋四家。構思新巧,語言通俗明暢,自成一家,時稱“誠齋體”。其詞風格清新、活潑自然,與詩相近。其中兩首《昭君怨》是其最著名的詞作,尤其是第二首短短四十個字卻描摹了“舟、花、香、水、雨、聲、夢、荷、珠、煙、水銀、清波”等等或真切清新或飄渺空靈的虛實景物,可謂萬麗紛呈,意象萬千,共同造築了引人入勝之人間佳境,真是令人不禁傾倒、欣然神往。廷秀著有《誠齋集》。

創作背景

這首詩作於詩人在建康江東轉運副使任上外出紀行的時候。詩人一生力主抗戰,反對屈膝投降,故一直不得重用,宋孝宗登基後,便被外放做官。作者途經松源時,見群山環繞感慨不已,於是寫下了這首詩。

解說

“莫說從嶺上下來就不難,在下山之前常常讓那些行人空歡喜一場。走入到崇山峻岭之中,你才從一重山里出來,可是又被另一重山攔住了。”詩人藉助景物描寫和生動形象的比喻,通過寫山區行路的感受,說明一個具有普遍意義的深刻道理:人們無論做什麼事,都要對前進道路上的困難作好充分的估計,不要被一時一事的成功所陶醉。 把握這首詩的主題時,首先應將文體定位——哲理詩,然後就能較快地知道,此詩明寫登山的感受,實為談人生哲理:在取得一定成績時,萬萬不可自得自滿,而應不斷進取。

人生道理

人們總說上山難下山易,卻不知下山途中還要翻過無數座山。詩人藉助景物描寫和生動形象的比喻,通過寫山區行路的感受,說明一個具有普遍意義的深刻道理:人們無論做什麼事,都要對前進道路上的困難作好充分的估計,不要被一時的成功所陶醉。

賞析一

本詩樸實平易,生動形象,表現力強,一個“空”字突出表現了“行人”被“賺”後的失落神態。“放”、“攔”等詞語的運用,賦予“萬山”人的思想、人的性格,使萬山活了起來。
詩人藉助景物描寫和生動形象的比喻,通過寫山區行路的感受,說明一個具有普遍意義的深刻道理:人們無論做什麼事,都要對前進道路上的困難作好充分的估計,不要被一時的成功所陶醉。

賞析二

詩的前半部為議論,後半部為描摹,二者構成先果後因的內在聯繫,均滲透著詩人濃郁的思想感情,創造了一種深邃的意境,正是通過這種深邃的意境,寄寓著深刻的哲理:人生在世豈無難,人生就是不但的與“難”作鬥爭,沒有“難”的生活,在現實社會中是不存在的。
《過松源晨炊漆公店》樸實平易,生動形象,表現力強,一個“空”字突出表現了“行人”被“賺”後的失落神態。“放”、“攔”等詞語的運動,賦予“萬山”人的思想、人的性格,使萬山活了起來。
詩人藉助景物描寫和生動形象的比喻,通過寫山區行路的感受,說明一個具有普遍意義的深刻道理:人們無論做什麼事,都要對前進道路上的困難作好充分的估計,不要被一時一事的成功所陶醉。

考點

一、這首詩歌的首句看似平常,卻極富包孕性,請闡述其中的含義。
【考點】考查解讀詩句含義,準確概括詩句內容的能力,能力層級
【解析】①包含上山過程所歷艱辛,因此把下嶺看得容易、輕鬆;②“下嶺便無難”的判斷是錯誤的;③“莫言”二字是自誡也是誡人,表達了對那種認定下嶺容易的普遍心理的否定。
【誤區提醒】此句“莫言”二字極易被忽視,“下嶺便無難”正是從下嶺前艱難攀登的整個上山過程,以及對所歷艱難的種種感受中得到的心理上的對比結果,而這種心理常常是錯誤的;“莫言”的對象則是詩人由自己而進一步推及他人。若不注意細緻考察,則很可能答案不著邊際,或遺漏得分點。
二、有人說第二句“賺”字運用最精巧,你同意這種觀點嗎?請作簡要分析。
【考點】考查鑑賞詩歌語言及表達技巧的能力
【解析】“賺”字富於幽默的風趣。行人心目中下嶺的坦易,與它實際上的艱難正成鮮明對比,因此說“賺”——行人是被自己對下嶺的主觀想像騙了。詩人在這裡只點出而不說破,給讀者留下深刻的懸念。
【誤區提醒】答題時很可能遺漏對注釋項的關顧。誰賺得行人空喜歡?行人謂誰?看了注釋①自會清楚,其實詩歌敘述的正是詩人自己的親身體驗和感受,自己被自己的想像騙了!作者的高明之處在於,沒有僅限於書寫個人感受,而由己及人,賦予“行人”以更廣泛的指代義。
三、有人認為三四兩句在承接二句解除懸念後,運用擬人化手法,表達了一個缺乏思想準備的行人,下了一個山頭後,又遇一個山頭時的沮喪;但也有人認為詩歌形象反映了行人由意外、驚詫,直至恍然大悟的心理過程。你贊同哪種看法呢?請說明理由。
【考點】考查分析概括作者觀點態度的能力
【解析】第二種。“行人”為何“錯喜歡”?因為“正入萬山圈子裡,一山放過一山攔”,三四兩句正是對第二句留下的懸念進行解釋;上山過程中要攀登多少道山嶺,下嶺過程中也相應地會遇到多少重山嶺,但歷盡上山艱難的行人登上最高峰後,往往因興奮喜悅而一心只顧享受下嶺的坦易輕快,忘記了前面還有一系列山嶺需要跨越,因此,當缺乏思想準備的行人下了一個山頭,又遇到一個山頭,發現自己正處在萬山圍繞的圈子裡,這才恍然大悟:下嶺的路程照樣要遇到一系列的艱難險阻;山本無知“一山放出一山攔”的形容卻把山變成了有生命有靈性的東西,它仿佛給行人布置了一個迷魂陣,設定了層層疊疊的圈套,而行人的種種心情——意外、驚詫,直至恍然大悟,也都在這一“放”一“攔”的重複中透露出來了。詩人真切表達了自己的這種種感受,如實反映了自己在面對錯覺時的可貴的思考,卻絕沒有因此而沮喪不振。
【誤區提醒】格律詩講究結構上的起承轉合,詩人的所要表達的主旨常在末句才顯露出來,故理解作者情感、觀點通常要抓住尾句體悟。“一山放過一山攔”的總收,正反映了詩人在經歷一場空歡喜後,而徹悟的喜悅之情;前句的“賺”字也明顯帶有一種自嘲和調侃的喜劇色彩,正與之照應。
四、這首詩文字平白淺易、通俗生動,但意趣豐富,它所描繪的現象,所抒寫的體驗,具有某種典型性,容易使人聯想到生活中的類似現象,喚起類似的體驗,從而引發某些思索,給人以某種聯想與啟示。請簡要談談你的感受。
【考點】考查鑑賞評價詩歌旨趣和作者的觀點態度
【解析】人們往往對最艱巨的行程比較有思想準備,而對走過這段行程後還會出現的艱難缺乏思想準備;只知道人們習知的艱難,而不懂得人們常常忽略的另一種艱難;這首詩似乎可以引起這些方面的思索。
【誤區提醒】本題著重考查對詩歌旨趣的賞鑒和對作者的觀點態度的評析,題乾說“容易使人聯想到生活中的類似現象,喚起類似的體驗,從而引發某些思索,給人以某種聯想與啟示”,重在闡述引發的“思索”和“聯想與啟示”,不可簡單的敘述“生活中的類似現象”和“類似的體驗”。
【主旨】詩人藉助景物描寫和生動形象的比喻,通過寫山區行路的感受,說明一個具有普遍意義的深刻道理:人們無論做什麼事,都要對前進道路上的困難作好充分的估計,不要為一時一事的成功所驕傲。
【名句】 莫言下嶺便無難,賺得行人空喜歡

過松源晨炊漆公店》是南宋詩人楊萬里的作品。詩的前半部議論,後半部描摹,創造了一種深邃的意境,寄寓著深刻的哲理:人生在世豈無難,人生就是不斷的與“難”作鬥爭,沒有“難”的生活,在現實社會中是不存在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