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城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運城市貫徹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7-2030年)實施方案的通知

運城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運城市貫徹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7-2030年)實施方案的通知

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市直各有關單位:

為進一步落實《山西省人民政府關於印發山西省貫徹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年)實施方案的通知》(晉政發〔2016〕71號)精神,全面推進中醫藥強市戰略,實現中醫藥振興發展,結合我市實際,制定了《運城市貫徹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7-2030年)實施方案》,現印發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運城市人民政府辦公廳

2017年12月29日

運城市貫徹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

(2017-2030年)實施方案

為貫徹落實《山西省人民政府關於印發山西省貫徹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年)實施方案的通知》精神,全面振興我市中醫藥事業,實現由中醫藥大市向中醫藥強市的跨越,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指導思想

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緊緊圍繞黨中央“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堅持中西醫並重,充分遵循中醫藥自身發展規律,充分發揮中醫藥在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和建設“健康運城”中的作用;以提高中醫藥發展水平為中心,拓展中醫藥服務領域,促進中西醫結合;以完善符合中醫藥特點的管理體制和政策機制為重點,發揮中醫藥在促進衛生、經濟、科技、文化和生態文明發展中的獨特作用,統籌推進中醫藥事業振興崛起,為增進和維護人民民眾健康做出貢獻。

二、總體目標

到2020年,實現人人基本享有中醫藥服務,中醫醫療、保健、科研、教育、產業、文化各領域得到全面協調發展,中醫藥標準化、信息化、產業化、現代化水平不斷提高,中醫藥在我市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進一步凸顯,初步建成中醫藥強市。中醫藥服務體系進一步完善,每千人口公立中醫醫院床位數達到0.55張,每千人口中醫類執業(助理)醫師數達到0.4人,中醫藥服務可得性、可及性明顯改善。中醫藥在醫改中的作用進一步增強,有利於中醫藥特色優勢發揮的體制機制更加完善,醫療機構和中醫藥人員提供中醫藥服務的積極性有效激發,人民民眾醫療負擔明顯減輕。中醫藥健康服務加快發展,初步形成一批健康服務新業態。中醫基礎理論研究及重大疾病攻關取得明顯進展,中醫藥防治水平明顯提高。中醫藥人才教育培養體系更加健全,培育聚集一批學術領先、醫術精湛、醫德高尚的中醫藥人才。中醫藥產業現代化水平明顯提高,成為我市國民經濟重要支柱之一。中醫藥對外交流合作更加廣泛。符合中醫藥發展規律的標準、監督和政策體系基本建立,中醫藥管理體制更加健全。

到2030年,中醫藥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顯著提升,中醫藥服務領域實現全覆蓋,中醫藥健康服務能力顯著增強,在治未病中的主導作用、在重大疾病治療中的協同作用、在疾病康復中的核心作用得到充分發揮;基本形成一支規模大、結構優、水平高的中醫藥人才隊伍,創新水平顯著提高,核心競爭力明顯增強;全市居民中醫藥文化素養大幅提升,打造一批在全市乃至全省有影響的中醫藥文化品牌;中醫藥工業智慧型化水平邁上新台階,擁有一批具有影響的現代化中醫藥知名企業,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率進一步增強,實現我市中醫藥繼承創新發展、統籌協調發展、生態綠色發展、包容開放發展和人民共享發展,為全面建成中醫藥強市,實現健康運城奠定堅實基礎。

三、重點任務

(一)提高中醫醫療服務能力。

1.建立完善中醫藥服務網路。

(1)中醫醫療服務體系進一步完善。全面建成以中醫類醫院為主體、綜合醫院等其他類別醫院中醫藥科室為骨幹、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為基礎,民營中醫醫院、中醫門診部和診所為補充,覆蓋城鄉的中醫醫療服務網路。(市衛生計生委、市發改委。各有關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下同)

(2)落實政府辦醫責任,維護公立中醫醫院的公益性。加快市級中醫院發展步伐,全面提升中醫醫療、教育、科研水平,實現由單一辦院向集團化辦院轉變,龍頭帶動作用充分發揮。縣級人民政府要在區域規劃中合理配置中醫醫療資源,在每個縣級區域設定1個縣辦中醫類醫院,辦好至少一所公立中醫醫院,並加強中醫醫院康復科室建設,支持康復醫院(含企事業單位舉辦的醫療機構)設定中醫藥科室,配備中醫康復專業技術人員。到2025年,全面完成縣辦中醫醫院基礎設施建設,達到二級甲等中醫醫院水平。(市發改委、市財政局、市衛生計生委)

(3)深化中醫藥工作先進單位創建。在綜合醫院、婦幼保健機構等非中醫類醫療機構設定標準化的中醫藥科室,在鄉(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立中醫館,村衛生室、社區衛生服務站配備中醫藥設備和中醫藥人員。所有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鄉(鎮)衛生院和80%的村衛生室具備中醫藥服務能力,75%以上的縣(市、區)成為全國基層中醫藥工作先進單位。(市衛生計生委)

2.提高中醫藥防病治病能力。

(1)加強市級中醫院能力建設,進一步擴大服務半徑,提高重大疑難疾病、急危重症的中醫診治水平,2030年前跨入全省先進行列。建設2-3個跨縣域中醫醫療中心,為區域內居民提供方便可及、重大疑難疾病及時轉診的優質中醫醫療服務,同時輻射晉陝豫黃河金三角區域。加強中醫重點專科建設,每縣(市、區)建設2-3個市級中醫重點專科,形成覆蓋市、縣的中醫重點專科體系。(市衛生計生委)

(2)實施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提升工程,利用市、縣、鄉中醫藥適宜技術平台推廣中醫藥適宜技術,建立融入中醫藥內容的社區健康管理模式,開展高危人群中醫藥健康干預,提升基層中醫藥綜合服務水平。建立中醫藥參與應急救治工作機制,提高中醫藥應急救治和重大傳染病防治能力。(市衛生計生委、市人社局、市食藥監局)

(3)建立慢性病中醫藥監測與信息管理制度,建立中醫醫院與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分工合作的慢性病綜合防治網路和工作機制。弘揚中醫藥在競技體育中取得的科技進步,建立運動創傷專科,並套用到為大眾健康服務。(市衛生計生委、市體育局)

3.加強中西醫結合工作。

(1)支持醫療機構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推進中西醫資源整合、優勢互補、協同創新。加強中西醫結合創新研究平台建設,到2030年列入10多項重大疑難疾病中西醫結合項目進行研究攻關,形成獨具特色的中西醫結合診療方案,提高重大疑難疾病、急危重症的臨床療效。(市科技局、市衛生計生委)

(2)鼓勵西醫脫產學習中醫,建設西醫學習中醫培訓基地,確定“河東中醫少兒推拿學校”為市推拿培訓基地,加強全市中醫(針灸推拿)、中醫康復保健人才等中高層次中西醫結合人員培養。支持引導有條件的綜合醫院(含企事業單位舉辦的醫療機構)轉為中西醫結合醫院。(市衛生計生委、市發改委、市人社局、市教育局)

4.放寬中醫藥服務準入。

(1)貫徹落實《中醫藥法》,探索中醫醫療執業人員、傳統醫學師承和確有專長人員的資格準入、執業範圍管理制度,根據專業實行分類管理。(市衛生計生委、市人社局)

(2)落實中醫診所實施備案制管理的制度。(市衛生計生委)

(3)支持社會力量舉辦連鎖中醫醫療機構,只提供傳統中醫藥服務的中醫門診部、診所,醫療機構設定規劃和區域衛生髮展規劃不作布局限制。支持有資質的中醫專業技術人員特別是名老中醫開辦中醫門診部、診所,鼓勵藥品經營企業舉辦中醫坐堂醫診所。(市衛生計生委、市發改委、市食藥監局)

5.推動“網際網路+”中醫醫療。

發展中醫遠程醫療、移動醫療、智慧醫療等新型醫療服務模式。構建市級集醫學影像、檢驗報告、醫患會診等健康檔案於一體的醫療信息共享服務體系和跨醫院的中醫醫療數據共享體系。探索網際網路延伸醫囑、電子處方等網路中醫醫療服務套用,利用移動網際網路等信息技術提供線上預約診療、候診提醒、劃價繳費、診療報告查詢、藥品配送等便捷服務。(市經信委、市衛生計生委,市發改委、市商務局、市食藥監局)

(二)發展中醫養生保健服務。

1.加快中醫養生保健服務體系建設。

(1)落實國家、省促進中醫養生保健服務發展政策。支持社會力量舉辦中醫養生保健機構,實現集團化發展或連鎖化經營,培育一批技術成熟、信譽良好的知名中醫養生保健服務集團或連鎖機構。(市工商局、市衛生計生委、市體育局)

(2)實施中醫治未病健康工程,加強中醫醫院治未病科室建設,鼓勵中醫醫師為中醫養生保健機構提供保健諮詢、調理和藥膳等技術支持,參與體育部門共同研製運動處方。為民眾提供中醫健康諮詢評估、干預調理、運動健身、隨訪管理等治未病服務。探索融健康文化、健康管理、健康保險於一體的中醫健康保障模式。(市衛生計生委、市工商局、市體育局、運城保監分局)

2.提升中醫養生保健服務能力。

支持中醫藥機構、養生保健機構利用生物、仿生、智慧型等現代科技,研發保健食品、用品和器械器材,走進機關、學校、企業、社區、鄉村和家庭,普及中醫養生保健知識和技術,推廣融入中醫治未病理念的健康工作和生活方式。(市科技局、市發改委、市食藥監局、市衛生計生委、市體育局)

3.發展中醫藥健康養老服務。

推動中醫藥與養老服務融合發展,在養老機構設定以老年病、慢性病防治為主的中醫診室或與中醫醫療機構合作建立就診綠色通道,探索中醫醫療機構自建、託管養老機構或與護理院、康復療養機構開展技術協作。鼓勵中醫醫師在養老機構提供保健諮詢和調理、運動處方服務。支持社會資本新建以中醫藥健康養老為主、融合運動健身、運動康復的護理院、療養院,建設中醫藥特色醫養結合示範基地。(市民政局、市衛生計生委、市商務局、市體育局)

4.發展中醫藥健康旅遊服務。

利用森林、溫泉和濕地等自然資源優勢,開展藥浴、中藥熏蒸、戶外運動等養生保健項目,發展中醫藥健康旅遊。在永濟、鹽湖、垣曲、萬榮、夏縣、芮城等縣(市、區)中醫藥文化元素和傳統體育文化元素突出的中醫醫療機構、中藥企業、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場所、名勝古蹟、全民健身戶外活動基地、博物館、中藥材種植基地、藥用植物園、藥膳食療館等特色單位,到2020年,建成6箇中醫藥健康旅遊基地和2箇中醫藥健康旅遊項目,創建省級中醫藥健康養生旅遊示範基地,建成如中醫藥遺產文化體驗旅遊、中醫藥養生體驗旅遊、中醫藥特色醫療旅遊、中醫藥療養康復旅遊、中醫藥科普教育旅遊等中醫藥健康旅遊綜合體,推進與周邊高等級旅遊景區開展合作,建成有一定知名度和市場影響力的中醫藥健康旅遊3條特色線路。開發中醫藥特色旅遊商品,打造中醫藥健康旅遊品牌。2-3年舉辦一次全國參加的代表性強、發展潛力大、符合人民民眾健康需求的中醫藥健康服務展覽和會議。到2030年,在20家酒店、景區和旅遊度假區等開設中醫堂,提供針灸、推拿、按摩和藥膳等中醫藥與太極拳、健身氣功、康復操(舞)等運動健身、運動康復健康服務項目。建成一批中醫藥特色旅遊城鎮、度假區、文化街、主題酒店,形成與中藥科技農業、名貴中藥材種植、田園風情、戶外健身等生態休閒旅遊結合的養生體驗和觀賞基地。按照中醫藥健康旅遊標準化體系要求,推進中醫藥健康旅遊服務標準化和專業化。(市旅發委、市衛生計生委、市商務局、市體育局、市質監局)

(三)做好中醫藥繼承工作

1.加強中醫藥理論方法繼承。

實施中醫藥傳承工程,全面系統繼承河東歷代名家學術思想,系統總結全市名老中醫臨床診療經驗,整理出版名醫名家醫案集。開展中醫古籍文獻資源普查,搶救瀕臨失傳的珍稀和珍貴古籍文獻,推動中醫古籍數位化。對市級中醫藥繼承人與中醫藥文化繼承者統一進行登記建檔。(市文化局、市科技局、市衛生計生委、市統計局、市檔案局)

2.加強中醫藥傳統知識挖掘、保護和利用。

開展民間中醫藥古籍、古方、單驗方、傳統製藥、鑑定、炮製技術及老藥工經驗及特色診療技術的調查、整理、研究、評價及推廣套用。加大對中醫藥專利、技術秘密、商標、商業秘密、著作權等方面的智慧財產權保護。摸底調查全市中醫藥百年老字號數量,建立資料庫,並進行保護。鼓勵企業運用中醫藥智慧財產權提升企業市場競爭力。(市商務局、市衛生計生委、市工商局、市食藥監局、市環保局、市科技局)

3.強化中醫藥師承教育。

建立中醫藥師承教育培養體系,將師承教育融入院校教育、畢業後教育、繼續教育。在市級和重點縣(市、區)醫療機構,建設師承教育基地,實現師承教育常態化和制度化。支持社會力量舉辦“師承學堂”等社會培訓機構,到2020年在試點的基礎上在全市範圍內開展“師承學堂”社會培訓機構的審批及規範性管理工作。完善中醫(專長)醫師管理制度,規範考核程式和執業範圍。加強名老中醫藥專家和學術流派傳承工作室建設,努力實現名老中醫和長期服務基層的中醫藥專家通過師承模式培養20-30名中醫藥骨幹人才。(市衛生計生委、市人社局、市教育局)

(四)推進中醫藥創新發展。

1.完善中醫藥科技創新體系。

加強中醫藥科研能力建設。建設市級、重點縣(市、區)中醫臨床研究基地,實施中醫藥重點實驗室、研究室建設項目,推進企業中藥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搭建中醫藥科技創新平台。2-3年召開一次省級以上層面學術研討會,促進高等學校、科研院所、中藥企業、醫療機構等交流合作。統籌利用相關科技計畫(專項、基金等)推動醫藥科技創新,促進中醫藥科技創新能力提升,加快形成自主智慧財產權,促進創新成果的智慧財產權化、商品化和產業化。推行中醫藥科研課題立項、科技成果評審同行評議,引進第三方評估,開展中醫臨床療效評價與轉化套用研究,建立符合中醫藥特點的療效評價體系。(市科技局、市衛生計生委、市發改委、市財政局、市商務局、市教育局、市質監局)

2.加強重點領域科學研究。

中醫藥醫療、教學、科研機構和中藥企業業務人員運用現代科學技術和傳統中醫藥研究方法,開展對重大疑難疾病、重大傳染病防治的聯合攻關和對常見病、多發病、慢性病的防治研究,推動基於中醫理論的診療儀器、設備的開發。支持我市大型中藥企業發展,中藥企業與醫療機構合作,研發經典名方、中藥製劑等的中藥新藥新劑型。(市科技局、市食藥監局、市衛生計生委)

(五)提升中藥產業發展水平。

1.加強中藥資源的保護和合理利用。

(1)開展中藥資源普查,完善中藥材資源分級保護、野生中藥材物種分級保護制度,建立瀕危野生藥用動植物保護區,建設瀕危稀缺中藥材種植養殖基地,保護藥用種質資源及生物多樣性,建立全市中藥資源資料庫。完善中藥資源動態監測和技術服務體系,面向政府和行業提供服務,資源監測網路覆蓋80%以上的縣級中藥材主產區。(市衛生計生委、市環保局、市果業發展中心、市林業局、市統計局)

(2)加強道地中藥材優良品種選育繁育研究,建設好中藥材種子種苗繁育基地,繁育品種和基地數量3個左右,在新絳、絳縣、稷山、聞喜、芮城、萬榮藥材主產縣繁育面積達到1000畝,主要品種為遠志、柴胡、黃芩、地黃、丹參、菊花和槐米等。建立1-2箇中藥材科技園、博物館和藥用動植物園等保育基地。(市果業發展中心、市林業局、市科技局、市旅發委)

2.推進中藥材規範化種植養殖。

(1)編制全市道地優勢中藥材等品種種植適宜性區城發展規劃,在新絳、絳縣、聞喜、稷山、萬榮、芮城等建設遠志、柴胡、黃芩、菊花、丹參、槐米和地黃等品種的中藥材種植基地。參與制定山西道地中藥材目錄及種植養殖、採集、儲藏技術標準,推進中藥材地理標誌保護工作。實行中藥材生產保險,促進中藥材生產市場健康發展。(市果業發展中心、市食藥監局、市林業局、市衛生計生委、市經信委、市環保局、市質監局、運城保監分局)

(2)實施中醫藥健康扶貧和貧困地區中藥材產業推進行動,以垣曲、夏縣、萬榮、聞喜、絳縣、芮城為重點,引導貧困戶積極參與中藥材種植、加工、銷售,完善利益聯結機制,深入推進精準扶貧,穩步提高貧困民眾收入。(市果業發展中心、市扶貧開發中心、市食藥監局、市林業局、市衛生計生委、市環保局)

3.促進中藥工業轉型升級。

(1)推進中藥工業數位化、網路化、智慧型化建設,加強技術集成和工藝創新,提升中藥裝備製造水平,加速中藥生產工藝、流程的標準化、現代化,提升中藥工業智慧財產權運用能力,逐步形成大型中藥企業集團和產業集群。開發一批中藥製造機械與設備,提高中藥製造業技術水平與規模效益。(市經信委、市發改委、市科技局)

(2)以中藥現代化科技產業基地為依託,實施中醫藥大健康產業科技創業者行動,促進中藥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依託健康產業園區,提高中醫藥產業的集中度,重點發展中藥製藥、健康食品、醫療器械製造等產業,逐步形成以中醫藥產業為核心,兼具中醫藥研製、綜合居住、醫療保健、休閒旅遊、商貿物流等多種功能於一體、輻射華北的健康產業新城。推進實施中藥標準化行動,構建中藥產業全鏈條的優質產品標準體系。培育一批全市甚至全省知名的名方大藥。(市科技局、市食藥監局、市發改委、市衛生計生委)

(3)實施中藥綠色製造工程,形成門類豐富的新興綠色產業體系,逐步減少重金屬及其化合物等物質的使用量,嚴格執行《中藥類製藥工業水污染物排放標準》(GB21906-2008),建立中藥綠色製造體系。(市環保局、市財政局、市質監局)

4.構建現代中藥材流通體系。

制定中藥材流通體系建設規劃,建設一批道地藥材標準化、集約化、規模化和可追溯的初加工與倉儲物流中心,與生產企業供應商管理和質量追溯體系緊密相連。以我市中藥材種植、流通情況為基礎,鼓勵有條件的企業在中藥材主產區建設產地飲片加工、集中倉儲物流、藥材可追溯等形式的一體化中藥材流通體系,引導產銷無縫對接,推動中藥材流通體系標準化、一體化發展。發展中藥材電子商務。利用大數據加強中藥材生產信息蒐集、價格動態監測分析和預測預警。實施中藥材質量保障工程,建立中藥材生產流通全過程質量管理和質量追溯體系,加強第三方檢測平台建設。(市商務局、市發改委、市經信委、市食藥監局、市果業發展中心)

(六)弘揚中醫藥文化。

1.繁榮發展中醫藥文化。

倡導“大醫精誠”理念,開展中醫藥文化建設。實施中醫藥健康文化素養提升工程,加強中醫藥文物設施保護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推動更多具有歷史、文化、科學價值的中醫藥類項目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挖掘尋找民間的“中醫藥傳承人”與“中醫藥文化繼承者”,努力提高中醫藥傳承人群的當代實踐水平和傳承能力。推進中醫藥文化宣傳教育基地建設,推動中醫藥文化國際傳播,展示中華文化獨特魅力,提升我市文化軟實力。(市文化局、市旅發委、市商務局、市體育局、市檔案局、市衛生計生委)

2.發展中醫藥文化產業。

發掘以扁鵲廟為代表的一大批中醫藥文化資源,加大中醫藥學術流派研究,整理、出版河東中醫藥名家學術思想、流派傳承的系列圖書,創作科學準確、通俗易懂、貼近生活的中醫藥文化科普創意產品和文化精品。發展數字出版、移動多媒體、動漫等新興文化業態,培育知名品牌和企業,逐步形成中醫藥文化產業鏈。依據《中國公民中醫養生保健素養》開展健康教育,將中醫藥知識納入基礎教育。大力推動中醫藥文化國際傳播。(市文化局、市體育局、市旅發委、市商務局、市教育局)

(七)推進中醫藥海外發展。

1.加強中醫藥對外交流合作。

本著政府支持、社會運作、服務當地、互利共贏的原則,在對外交流中進一步增加中醫藥服務內容,加強中醫藥機構與其他國家和地區開展中醫藥交流合作,支持頭針、新九針等一批原創中醫技術開拓海外市場,鼓勵中醫藥院校等機構開展涉外校院交際合作,鼓勵援外項目與中醫藥健康服務相結合。(市衛生計生委、市旅發委、市商務局、市科技局)

2.擴大中醫藥國際貿易。

(1)回響國家“一帶一路”戰略,鼓勵中醫藥科研、教學、醫療和企業等機構走出去,加強與沿線國家中醫藥合作。扶持優秀中醫藥企業和醫療機構到境外開辦中醫醫院、連鎖診所等中醫藥服務機構,建立和完善境外行銷網路,培育一批國際市場開拓能力強的中醫藥服務企業或企業集團。篩選一批需要重點扶持、有走出國門意願且具備一定實力的中醫藥企業加入山西省國際商會,對入選《2017中國貿促會重點聯繫企業名錄(生物醫藥服務業)》企業在國內外市場開拓活動中重點宣傳推介。(市商務局、市衛生計生委、市發改委、市貿促會、市旅發委)

(2)加強中醫藥智慧財產權國際保護。選擇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優勢特色產品,開展符合國際規範的循證醫學研究,推進產品國際化。為中醫藥出口企業辦理原產地證明書、優惠產地證明書、單據認證、商事證明書、領事認證等檔案,協助企業辦理國內外專利申請和註冊商標事宜。(市科技局、市衛生計生委、市環保局、市商務局、市工商局、市貿促會)

(3)鼓勵有條件的非公立中醫醫院成立國際醫療或外賓服務部門,為境外消費者提供高端中醫醫療保健服務。全面推進多層次的中醫藥國際教育合作,吸引更多海外留學生來運接受學歷教育、非學歷教育、短期培訓和臨床實習。整合中醫藥優勢資源,為境外機構提供醫療外包服務。(市商務局、市旅發委、市衛生計生委、運城出入境檢驗檢疫局、運城海關)

四、保障措施

(一)推進中醫藥法治化建設。

1.開展中醫藥法治宣傳教育,提高中醫藥從業人員法律素質。完善中醫藥監督行政執法體系,健全中醫藥行政執法監督機制,嚴厲打擊假冒中醫名義非法行醫、發布虛假違法中醫醫療廣告等行為。(市衛生計生委、市食藥監局、市工商局)

2.加強中醫臨床診療指南、技術操作規範和療效評價標準的套用推廣,強化中藥炮製、中藥鑑定、中藥製劑以及道地中藥材的質量管理。(市衛生計生委、市食藥監局、市質監局)

(二)加大中醫藥政策扶持力度。

1.落實政府對中醫藥事業的投入政策。增設中醫藥特色服務項目,合理確定中醫診療技術服務價格,充分體現中醫診療技術的勞務價值。按照醫務人員職稱,合理確定中醫診查費,按照醫療保險相關政策規定納入報銷範圍,並向名老中醫傾斜。(市財政局、市發改委、市人社局、市衛生計生委)

2.落實基本藥物政策,執行國家基本藥物山西補充目錄中確定的中成藥品種,將其納入醫保報銷範圍。發展醫療機構研製方便、實用、有效的中藥製劑。(市人社局、市衛生計生委、市食藥監局)

3.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城鄉規劃中統籌考慮中醫藥發展需要,最佳化中醫醫療、養生保健、中醫藥健康養老服務等設施空間布局,擴大用地供給。(市國土資源局、市規劃局)

(三)加強中醫藥人才隊伍建設。

1.建立健全院校教育、畢業後教育、繼續教育有機銜接以及師承教育貫穿始終的中醫藥人才培養體系。全面實施中醫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市衛生計生委、市教育局、市人社局)

2.強化中醫藥重點學科、重點專科及中醫藥臨床科研領軍人才培養,推出一批高層次中醫藥人才。加強全科醫生人才、基層中醫藥人才、中西醫結合等各類專業技能人才培養。開展臨床類別醫師和鄉村醫生中醫藥知識與技能培訓,縣級及以下醫療衛生機構公開招聘中醫藥專業技術人員可不受開考比例限制,鄉(鎮)衛生院招聘放寬學歷、專業、年齡等條件限制。(市衛生計生委、市人社局)

3.發展中醫藥職業教育,培育中醫藥技術技能型人才。完善中醫藥人才評價機制,做好名中醫評選、推薦和培養工作。建立吸引、穩定基層中醫藥人才的保障和長效激勵機制。(市衛生計生委、市人社局)

(四)加強中醫藥信息化建設。

推進中醫藥大數據套用和信息統計體系建設。推進以中醫電子病歷為基礎的中醫醫院信息系統建設。建立對患者處方真實有效性的網路核查機制,實現與人口健康信息縱向貫通、橫向互通。完善中醫藥信息統計制度建設,建立中醫藥綜合統計網路直報體系。(市衛生計生委、市經信委、市統計局、市發改委)

五、組織實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和督導考核。

1.建立市中醫藥工作聯席會議制度,由市政府領導同志擔任召集人。聯席會議辦公室要強化統籌協調,研究提出中醫藥發展具體政策措施,協調解決重大問題。聯席會議各成員單位要按照職能分工,加強溝通、密切配合,形成共同推進中醫藥發展的強大合力。(市政府辦牽頭,各有關部門配合)

2.各縣(市、區)人民政府要將中醫藥發展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和區域衛生規劃,成立相應的中醫藥發展領導機構,強化組織協調,紮實推進中醫藥各項工作。(各縣(市、區)人民政府)

3.加強中醫藥工作的督導檢查和跟蹤調度,發現重大情況和問題及時向市政府報告。對執行不到位、進度遲緩、敷衍塞責等不作為、慢作為的,要依法依紀嚴肅問責,確保中醫藥改革發展政策全面落實。(市衛生計生委)

(二)健全管理體制。

按照中醫藥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要求,創新管理模式,建立健全市、縣級中醫藥管理體系,進一步完善領導機制,切實加強中醫藥管理工作。各縣(市、區)要明確負責中醫藥管理的機構,完善職能,充實力量,加強隊伍建設。(市編辦)

(三)營造良好社會氛圍。

綜合運用數字智慧型終端、移動終端等新型載體和廣播電視、報刊等傳統媒體,大力弘揚中醫藥文化知識,宣傳中醫藥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推動中醫藥進校園、進社區、進鄉村、進家庭,將中醫藥基礎知識納入中國小傳統文化、生理衛生課程,同時充分發揮社會組織作用,形成全社會“信中醫、愛中醫、用中醫”的濃厚氛圍和共同發展中醫藥的良好格局。(市委宣傳部、市衛生計生委、市商務局、市教育局、市民政局、市體育局、市婦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