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寧廣德寺

遂寧廣德寺

遂寧廣德寺,中國皇家禪林,位於四川省遂寧市城西三里許的臥龍山。始建於唐(公元618年前後),原名石佛寺;大曆二年(767)更名為保唐寺;大曆十三年(778),敕名“禪林寺”;德宗建中初年(780),敕名善濟寺;昭宗天復三年(903),敕名“再興禪林寺”。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1)敕名“廣利禪寺”。明武宗正德年間敕賜“廣德寺”。

寺廟簡介

廣德寺所在的廣德風景區,位於遂寧市城西大約三里的臥龍山,廣德風景區是省級風景名勝,而廣德寺則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廣德寺導遊圖 廣德寺導遊圖

廣德寺現存規模為明洪武元年重建並經清代多次擴建所成。廟寺規建於臥龍山山首。從山麓至山頂,依山建寺,中軸線上有殿宇七重,東西配殿獨自成院,大小殿閣塔坊共有25座,多為明代建築,但主次分明,左右對稱,有宋代建築布局風格。

歷史沿革

寺內現存珍貴稀有文物有明代木質結構聖旨坊,唐代德宗貞元三年建幽骨塔,北宋善濟塔(俗稱舍利塔、肉身塔),及建於宋、明、清幾代的石碑。

據了解,稱為“西來第一禪林”的廣德寺,建築面積約8350平方米,園林面積約18萬平方米,其宏偉規模,堪稱全省第一。

全寺以“大雄寶殿”為軸心,呈三列縱向分布,從山麓至山頂,共有殿宇九重,亭榭二十六處。中軸線上,主要建築有哼哈殿(山門殿)、聖旨坊、碑亭、天王殿(兜率天)、大雄寶殿、佛頂閣等依次排列,層層疊起;東有千佛樓、燃燈殿、百子殿;西有地藏殿、觀音殿、念佛堂、善濟塔、玉佛殿等。這些殿舍各抱地勢,主次分明,對稱有序, 斗拱華麗,翼角出翹,脊飾雄壯,肅穆壯觀。

因受唐、宋、明朝十一次敕封,廣德寺聲名大振,明代極盛,僧人千餘,曾主領川、黔、滇三百餘山,被尊為“西來第一禪林”,成為遠近嚮往的川中名勝及聞名西南的佛教聖地,每年二月香會九月觀音生日期間,香客、遊人如雲,年久不衰。

一千三百餘年來,廣德寺歷盡滄桑,幾度被毀,又數次重建,但它的香火併沒有因此衰敗。

自1985年報經省政府批准為開放寺廟以來,經過近20年的維修、改建、擴建,寺容更是煥然一新,道場分外興盛,國內外乃至東南亞各國的朝山進香者、覽勝旅遊者絡繹不絕,年逾百萬人次。

旅遊看點

入口廣場

“觀音道場”的牌坊 “觀音道場”的牌坊

來到景區門口,但見“觀音道場”的牌坊壯觀巍峨。跨過牌坊,是寬闊的廣場,左右兩邊刻有佛家八寶——寶瓶、寶傘、雙魚、妙蓮、法螺、吉祥結、勝利幢、金輪。佛家八寶又稱八瑞相、八吉祥,被用於吉祥圖案裝飾於寺廟建築,是藏傳佛教中常見而富有深刻內涵的一種組合式裝飾文化,象徵吉祥、幸福、圓滿。這是寶瓶,寶瓶內裝淨水(甘露)和寶石,寓意吉祥清淨,財運和福智圓滿,象徵阿彌陀佛和靈魂永生。它也象徵佛頸。

比如,佛教以傘遮蔽魔障,守護佛法,所以寶傘象徵佛陀教誨的至上權威。也象徵佛頭。

一印天下 一印天下

廣場上還有一座蓮花噴泉,不時噴髮乳白的瀰漫氤氳,令人恍若置身仙境。蓮花,純淨吉祥,象徵出污泥不染的品質及修成正果。其上的淨瓶,無疑是慈悲救苦的觀世音的化身了。

此外,廣場上還有一座碩大的寶印,號稱“一印天下”。它雖然不是真的,但廣德寺卻真的有一枚這樣的寶印,據說存放在玉佛殿後的藏經閣內。這枚寶印叫做“御敕廣利禪寺觀音珠寶印”,是廣德寺的五寶之一,是皇帝御賜的鎮山法印。據說,御賜鎮山法印在全國屈指可數,而廣德寺卻獨得兩枚,一顆就是這枚北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宋真宗御賜的觀音珠寶印。呈現在遊客眼前的是同比例放大了2萬6千9百倍的觀音珠寶印。另一顆則是明武宗敕賜的“四國文玉印”。

據說,明武宗為了便於管理西南地區的寺院,特向廣德寺敕賜“四國文玉印”,上刻有漢字、緬甸文、僧伽羅(斯里蘭卡的古稱)文和巴利文(古代印度的一種語言)之拉丁字母四種文字,統領川、滇、黔大小寺院,蓋過此印的通牒出國也可以毫無阻攔。由此可以看出廣德寺的地位之尊。

西來第一禪林

“敕賜廣德禪寺”坊 “敕賜廣德禪寺”坊

“一印天下”後面,有兩座“敕賜廣德禪寺”坊,左面的應該是新近仿建的,右邊的可能是原建。坊前有《歷代法寶記節錄碑》,上面記載了廣德寺的一些歷史。據了解,廣德寺建於唐朝(公元618年前後),原名石佛寺。唐代宗大曆二年(767),更寺名為“保唐寺”,大曆十三年(公元778年),敕賜寺名為“禪林寺”,令顏真卿書寺匾額。德宗建中初年(780),敕名善濟寺,昭宗天復三年(903),敕名“再興禪林寺”,北宋真宗祥符四年(1011)敕名“廣利禪寺”,明武宗正德年間敕賜“廣德寺”。

正是因受唐、宋、明朝十一次敕封,廣德寺聲名大振,曾主領川、黔、滇三百餘山,被尊為“西來第一禪林”。

原建“敕賜廣德禪寺”坊上,有精美的雕刻。

圓覺橋

圓覺橋 圓覺橋

穿過“敕賜廣德禪寺”坊,是一座始建於宋重建於明的圓覺橋,因宋孝宗乾道九年(1173)十月,敕賜克幽禪師為“圓覺慧應慈感大師”而得名。圓覺橋其實是很短的木質過廊,橋跨小溪,頭東尾西。橋上有三間二層重檐的亮柱廊亭,廊門進出都有對聯。

進門上聯:舉足宜行中正路,下聯:入門俱是過來人,橫批:問過心來。出門上聯:是誰將眼孔放開看得穿大千世界,下聯:到此要腳跟站定方許入不二法門,豎批:圓覺橋。

山門殿

過了圓覺橋,就到了廣德寺山門殿,應該說,從這裡才開始真正進入廣德寺。

“聖旨”坊 “聖旨”坊

山門殿內,威武兇惡的哼哈二將睜眼鼓鼻,上身裸露,體魄健壯,手持武器,怒目而視,他們盡職盡責,把守山門,保衛佛國與佛法永遠不受侵害。

聖旨坊

邁進廣德寺,迎面台階之上,屹立的是“聖旨”坊,這裡,是寺廟迎接皇帝詔書的地方,這座“聖旨”坊,也是廣德寺的第二寶。

“聖旨”坊初建於宋朝,現存的建築為明代成化年間改建。橫匾有顏真卿書寫的“敕賜禪林”四個金字,坊南上面書寫“聖旨”二字,木質結構,重檐歇山式頂,斗拱疏朗,出檐遠伸,藻角飛翹,渾厚古樸,是全國唯一的寺內“聖旨”牌坊。據說,峨眉山奉迎聖旨,得出廟門十里,而廣德寺卻在廟中迎接聖旨,可見廣德寺位尊之極。

兜率天 兜率天

“聖旨”坊左右兩邊各有一亭,亭內各豎石碑一通,石碑上刻著明朝進士及第楊名撰寫的碑文,左面為《廣德寺碑陰記》、右面為《增修廣德寺記》,雖經自然風化,尚能看清標題篆文及部分字句。

兜率天

“聖旨”坊往上,穿過兜率天(天王殿),就看到廣德寺主殿——大雄寶殿。大殿矗立在四米高的雙層青石平台上,殿高10米,長寬各22.6 米, 面積510.76平方米,明朝洪武年間建造。

大雄寶殿前,立有大乘佛教的重要標誌——尊勝幢,表示大乘佛法可以讓終生脫離生死輪迴之苦。

大雄寶殿後面石壁上,雕刻有72則佛的故事,雕工細緻,造型生動。其中有一幅是《布金買地》,講述的是舍衛國的須達長者布金買地,為世尊建造講經說法之精舍的故事。

鎮寺五寶

緬甸玉佛 緬甸玉佛

作為中國皇家禪林的廣德寺,不僅建築規模宏偉,而且還有鎮寺五寶,除了前面介紹過的兩顆皇帝御賜玉印和明代“聖旨”坊外,還有緬甸玉佛、濟善塔和九龍碑。

緬甸玉佛

緬甸玉佛供奉在大雄寶殿後面的玉佛殿內。高約10米的玉佛殿,建於明洪武年間,內塑“十二監察神”,正中安放著的就是清福禪師由緬甸請回的玉佛聖像。

清福禪師是清代高僧,宣統二年(1910),清福和尚腳穿麻鞋,手拄法器,獨步萬里,西去緬甸、印度諸國取經求法,並請回了西天的玉佛15尊。成都寶光寺、上海玉淵寺、龍華寺、四大佛教名山的峨嵋山、普陀山、五台山、九華山都有清福和尚請回來的玉佛。

廣德寺的玉佛,美玉潔白,雕刻精美,佛高一米,趺坐蓮台,肅穆慈祥,惟妙惟肖。據說,郭沫若於民國2年(1913)10月曾游廣德寺,對玉佛的鐫刻技藝也十分讚賞。

玉佛殿後,是廣德寺法堂及藏經樓,“御敕廣利禪寺觀音珠寶印”就珍藏在藏經閣里。

濟善塔

濟善塔 濟善塔

之所以說廣德寺是“皇家禪林”,就得說到廣德寺鎮寺五寶之一的濟善塔,說濟善塔得說廣德寺的克幽禪師。廣德寺能歷代不衰,屢受帝王器重,能統領川、滇、黔三百餘山,除了克幽禪師的德行之外,恐怕還與傳說的他特殊的皇族身份密不可分。

信奉觀音的香客們說,克幽禪師是觀音的化身,但有傳說說,克幽禪師是唐朝第四代天子唐中宗(李哲)的孫子——李文通。

但據專家們考證,克幽禪師俗姓李,728~787年,他祖籍隴西(今屬甘肅省),其父因官入蜀,遂遷居遂州長江縣(今大英縣),後因病發願出家學佛。唐天寶年間,往成都淨眾寺,拜無相大師金和尚為師。無相大師是由朝鮮來到中國的高僧,對克幽十分賞識,授以心要。唐肅宗、唐代宗時,曾兩次迎請克幽禪師入禁宮說法。

唐大曆二年(768),東川節度使杜濟,恭迎克幽到遂州石佛寺(即廣德寺)任住持,為人說法,學徒雲集。

據說,唐大曆七年(772),克幽忽現瑞相,身坐圓光中,遠近花卉,變成蓮萼,人皆驚異,於是學者更眾。大曆十三年(778),敕賜禪師名“克幽”,並賜紫衣。唐貞元三年(787)五月,克幽禪師對眾人說:“吾於此方緣盡,不久將行。”到九月十一日克幽升座曰:“時至矣。”遂圓寂於廣德寺,享年60歲。

《遂州廣利禪寺善濟塔記》 《遂州廣利禪寺善濟塔記》

其門徒奉遂州刺史韋成武之命,在廣德寺西建塔以葬金身,這座塔,就是今天廣德寺的善濟塔,又稱舍利塔、肉身塔。

處於大雄寶殿西邊的善濟塔為方形磚石結構,原塔高十三層,北宋哲宗年間改建為七層,高22米,頂部有“克幽之塔”四字。雖經千年塵風俗雨而巋然不動,是我國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宋塔。

善濟塔第二層西面刻有《遂州廣利禪寺善濟塔記》,南麵塑有活菩薩像。

九龍碑 九龍碑

在善濟塔西邊,是念佛堂。念佛堂正中,塑有西方三聖——阿彌陀佛、大勢至菩薩和觀世音菩薩的站立像,兩邊有32幅觀世音聞聲救人的故事畫圖。念佛堂里,有許多香客在聊天,其中一位則跪在蒲團上虔誠地念經。

九龍碑

西方三聖像後面,就是廣德寺鎮寺五寶的最後一寶——九龍碑,據說這是我國目前發現的唯一一塊九龍碑。碑上的雙龍戲珠下面,刻的是唐宋兩朝皇帝對廣德寺的9次冊封。

九龍碑附近,是地藏殿,明代所建,門前有一副楹聯,寫著“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未空誓不成佛”。地藏菩薩托胎為新羅國(今朝鮮半島)王子,姓金名喬覺,唐玄宗時來到中國,徒步入安徽九華山苦行修煉,而這副對聯,則道出了他修行的決心。

一千三百多年來,廣德寺歷盡滄桑,但仍然香火興盛。站在觀音殿前,看到大雄寶殿前點蠟焚香的善男信女絡繹不絕,我想,或許他們並不真的相信佛法能達成一切,他們只是通過這種形式寄託一種希望,無論是對自己的未來,還是對親人朋友,這是他們的一種真誠的祈禱和祝福。

著名高僧

遂州道圓

遂州道圓大師為益州南印大師嗣法弟子。圭峰宗密大師又為遂州道圓大師嗣法弟子。其宗脈為:

荷澤神會—磁州智如—益州南印—遂州道圓—圭峰宗密

圭峰宗密大師憶云:“遂州在涪江西岸,宗密家貫果州。因遂州有義學院,大闡儒宗,遂投詣進業。經二年後,和尚從西川游化至此州,遂得相遇,問法契心,如針芥相投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