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圭村

進圭村在山西省陽泉市盂縣西潘鄉烏河邊上,全村有村民320戶854人,耕地1058畝,屬於典型的純農業村;民風淳樸,是遠近聞名的文化村。

基本信息

進圭村

進圭村在山西省陽泉市盂縣西潘鄉烏河邊上,坐落著一個歷史悠久、民風淳樸的村莊———進圭村。全村有村民320戶854人,耕地1058畝,屬於典型的純農業村。村子有近七百年的歷史,最初叫做“進貢”。據說村里原先有大片的桃林,出產的桃子肉厚核小,酸甜多汁,是進奉給皇家的貢品,因此而得名“進貢”。歷史的厚重不僅賦予了這片土地生生不息的活力,同時也給予了這片土地上勤勞善良的人們團結進取、拼搏向上的精髓。近年來,進圭村以新農村建設為核心,以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為重點,以文化科技創新為主線,搶抓機遇,爭先發展,各項事業取得明顯進步,形成了生產發展、生活寬裕、環境幽雅、和諧穩定的良好局面。長期以來,進圭村狠抓生態建設不放鬆,下大力播綠造林,在上世紀70年代就已栽種了楊樹60餘畝、油松500畝。經過三十多年的精心管護,如今一株株楊樹、油松枝繁葉茂,似哨兵挺立。按現在的市場價格估算,這兩片林木折價應該在100萬元以上。我們村沒有礦產資源,這樹林就是留給子孫後代的財富。進圭村的立地條件不算好,土層薄砂岩石多,造林綠化本身難度就很大,更別說上世紀70年代村子資金緊張,除去買樹苗的1.7萬元,集體賬面上的錢已所剩無幾,只能象徵性地給村民發放植樹補貼。儘管如此,全村男女老少還是踴躍投身到造林綠化中,早出晚歸奮戰在工地上,頂著日頭挖坑換土。只用了兩年時間,就完成了近600畝楊樹、油松栽植。俗話說“三分造林七分管”,進圭村“兩委”班子深諳此理。從植樹的第一年起,就安排四個人專門負責看護樹林。正因為一直有專人看護,所以三十多年來,這兩片樹林長勢喜人,如今不少樹已經成材。進入新世紀以來,全市各鄉村爭先發展核桃基地,西潘鄉更是掀起了創建萬畝核桃鄉鎮的熱潮,進圭村也不甘人後,2005年至今累計栽種優質矮化核桃樹近500畝,加上村裡的3000餘株老樹,達到了人均20株核桃樹的水平。目前,新發展的核桃掛果率達到85%,去年為村民人均創收400多元。核桃收入已成為村民家庭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2008年,該村又栽植柏樹50畝,沿街栽種檜柏、龍爪槐、黃楊球等風景樹2000餘株,使全村的綠化率進一步提高。“等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完成後,我們將通過開展有計畫的林木間伐促進村民增收。2003年,東太國防公路順利通車,平展展的大路通到了村口,但進圭村的村民卻高興不起來,因為村子裡的路還是坑坑窪窪的土路,下點雨就變得泥濘不堪。於是修路成了全村上下的一致要求。2004年剛一開春,進圭村就熱鬧了起來,村民們又拿出當年造林綠化的勁頭,挖溝填土、夯基鋪路,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就硬化主街道2公里,讓村民“出行難”成為了歷史。同很多純農業村一樣,如今進圭村的壯勞力大部分在外面打工。然而老一輩人和婦女還仍然過著面朝黃土背朝天種地養家的生活,玉米、穀子、豆類是村民們長期種植的作物。為了提高作物畝產,上世紀90年代中期,進圭村在上級水利部門的支持下,自籌資金30萬元鑽了4眼水井,解決了600餘畝水澆地的灌溉問題,玉米畝產由過去的不足1200斤提高到1400斤。另外,村民每年汲水灌溉電費10萬多元也全部由村集體負擔。譜就文化和諧曲進圭村民風淳樸,是遠近聞名的文化村,十多年來為國家輸送大專學生80餘名。為了豐富村民的文化生活,給村民提供娛樂設施和場所,該村先後投資70萬元,建起了一座占地5000平方米的綜合體育活動中心,集劇場、圖書閱覽室、籃球場、羽毛球場、桌球室於一體。2008年,村里又安裝了一套嶄新的體育健身器材,這個偏遠山村的孩子們第一次玩上了蹺蹺板、轉椅。如今,每年春節、元宵節及廟會期間,進圭村都會組織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熱情的秧歌、腰鼓、快板吸引了周邊不少村子的村民前來觀看。[1]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