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貫與翻譯

連貫與翻譯

本書將語言學理論與文學理論加以有機的結合,以語篇連貫性為切入點,考察不同維面上的連貫機制在語篇的結構、意義、風格、效果等方面的整合作用;意在突破傳統翻譯理論單維視角的局限,擺脫其一一對應的靜態語義等值模式,並用大量實例表明,任何一個語言單位都與語篇內其他語言單位和語篇外相關知識存在著不同維面上的相互關係。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儘管連貫是任何文學文本的一個必不可少的特徵,但在傳統文學翻譯研究中,這一問題卻未受到應有的重視。本書將語言學理論與文學理論加以有機的結合,以語篇連貫性為切入點,考察不同維面上的連貫機制在語篇的結構、意義、風格、效果等方面的整合作用;意在突破傳統翻譯理論單維視角的局限,擺脫其一一對應的靜態語義等值模式,並用大量實例表明,任何一個語言單位都與語篇內其他語言單位和語篇外相關知識存在著不同維面上的相互關係。在文學翻譯中,只有以最最佳化的手段體現了這些關係,才有可能以最接近於原文風格的方式再現原文在各個維面上的連貫機制。也只有在這種情況下,譯文才可以獲得最高的等值量。

圖書目錄

導言

0.1 跨學科框架中的翻譯連貫研究

0.2 當代語言類型學與連貫的跨語研究

第一章

連貫與翻譯

1.1 概述

1.2 語言學的連貫研究

1.2.1 連貫與銜接平行說

1.2.2 連貫與銜接主從說

1.2.3 小結

1.3 翻譯學的連貫研究

1.3.1 帕普迦伊和舒伯特論連貫

1.3.2 紐伯特與施萊夫論連貫

1.3.3 貝克論銜接與連貫

1.3.4 小結

1.4 連貫與翻譯:四個基本假定

1.4.1 假定之一:連貫是一個多重關係網路

1.4.2 假定之二:意義產生於連貫

1.4.3 假定之三:連貫是文學語篇必不可少的特徵

1.4.4 假定之四:連貫是翻譯必須要體現的特徵

1.5 連貫的不同表現方式

1.5.1 基於語篇的連貫概念

1.5.2 基於翻譯的連貫概念

第二章

文體連貫 

2.1 譯家與作家的意識衝突

2.1.1 作家的連貫建構:詩學取向

2.1.2 譯家的連貫建構:信息取向

2.2 譯家與作家的能力差異

2.2.1 識別上的失誤

2.2.2 體現上的失衡

第三章

語法連貫 

3.1 語法連貫的基礎:合語法性

3.2 語法銜接

3.2.1 指稱

3.2.2 替代

3.2.3 省略

3.2.4 連線

3.2.5 小結

3.3 時態鏈

3.3.1 基本時態與從屬時態

3.3.2 時態的點、串、塊、域

3.3.3 時態的語篇功能

3.4 語序

3.4.1 語序的比較研究

3.4.2 語序的功能重構

3.5 結構重複的連貫效應:以被動語態為例

第四章

語義連貫

4.1 句際語義連貫:辭彙銜接

4.2 遠程銜接與近程銜接

4.3 復現關係

4.3.1 重複性銜接

4.4.2 同義性銜接

4.5 同現關係

第五章

語用連貫

5.1 譯者的合作原則

5.1.1 量的準則

5.1.2 質的準則

5.1.3 關係準則

5.1.4 方式準則

5.2 蘊含

5.3 文化預設與連貫重構

5.3.1 文化預設的交際價值

5.3.2 預設的隱性保留與顯性體現

5.4 文化控制與翻譯決策

5.4.1 翻譯文學的文化地位與連貫模式的選擇

5.4.2 中國文化地位的變遷與翻譯連貫模式的變化

後記

參考書目

前言

王東風教授在英文博士論文的基礎上,經過拓展、充實、修改而成的書稿《連貫與翻譯》即將付梓,可喜可賀。當年在報考北大博士生之前,東風寄來了他發表的幾篇論文。從這些論文,尤其是發表在《外語教學與研究》上的《英漢語序的比較與翻譯》一文中,我看到了他的研究潛力。進入北大以後,他在翻譯領域刻苦鑽研,不斷進取。

他的博士論文選題為《文學翻譯的多維連貫性研究》,這是一個具有前沿性但並非時髦的選題。自20世紀60年代西方翻譯研究藉助當代語言學的快速發展,逐步走向學科化以來,這一領域出現了空前繁榮的局面,學者們借鑑了多種相關領域的研究成果,形成了各種跨學科的翻譯研究派別。19世紀80年代,受文化研究大潮的影響,出現了翻譯研究的文化轉向,轉為從歷史文化的角度、通過描寫的方式來研究翻譯問題。國內改革開放以來,翻譯研究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西方“歷時”誕生的紛呈不一的各種研究方法被近乎“共時”地引入國內。但也許跟國內學界經歷了長期政治文化批評相關,“文革”後的中國學者關注客觀性和科學性,尤為重視各種語言學翻譯研究方法,這種情況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依然沒有多大改變。

精彩書摘

由此可見,通順策略主張的是信息取向的交際,追求的是以常規、常見、透明為特徵的“一目了然”式的語言體現。這一傳統被奈達加以理論化後,形成了一種功能對等的理論範式,以追求譯文對原意的通順體現。但是,根據韋努蒂的觀點,這一策略一方面會模糊原文的文體或詩學創造性和社會文化身份;另一方面又會“掩蓋譯本的文化和社會狀況——審美、階級、和民族意識形態”(同上:61)。從這個意義上講,通順實際上就成了一種歸化譯者語義理解的翻譯策略;於是,通順所追求的目標歸根到底就是語法連貫和語義連貫,因而或多或少地忽視了文體和語用的連貫維度,而這正是韋努蒂打算通過異化策略來實現的幾個方面。

本書秉持的連貫策略旨在最大限度地在譯文中體現原文中的各種關係。這一策略要求譯者將原文中的任何一個成分都能與語篇內外其他相關成分聯繫起來。根據這一視角,譯者應該把語篇中的任何一個成分都看做是與語篇內的近鄰以及遠親之間的潛在的聯絡點,同時也是與語篇產生和解讀相關的超語篇因素之間的潛在的聯絡點,這樣就可以有效地避免片面解讀或孤立取義。

事實上,從根本上講,連貫與文學翻譯中的通順並不對立;相反,通順是語篇連貫的一個典型的或無標記的特徵。一般來說,連貫的翻譯聽起來應該是通順的,但在不同的文體體現中,連貫也會有程度上的差別,甚至在一些小說的局部,尤其是試驗性的小說中,某些有標記連貫的語言體現就是以不通順為形式標記的,因此,在翻譯中,不能一味追求通順而讓原文的文體和語用特徵做出犧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