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連日清(1927年-),生於台北市大稻埕,台灣科學家,綽號蚊人,長期研究蚊子,與經由蚊子傳播的熱帶傳染病,包括瘧疾與登革熱。因此獲得台灣衛生署第一等與第二等獎章,也是台灣2010年特殊醫療貢獻獎的得主。
連日清出生於1927年,他的祖父十分富裕,但因一場鼠疫,連家三天內失去五條性命,從此家道中落;偏偏連日清的父母又生了15個小孩,身為長子的連日清除了幫忙照顧弟妹外,當然也被要求協助負擔家計。他雖然成績優異,但父親原本只打算讓他念書念到13歲,後來是外祖母說情,才多念了兩年書,畢業後就進入台北帝國大學熱帶醫學研究所(現台灣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當臨時僱工,從此與蚊蟲結緣。
進入熱帶醫學研究所後,連日清遇見這輩子最大的貴人—日本學者大森南三郎。連日清說,大森南三郎當時是昆蟲研究室主任,“他先叫我負責英文打字,但聽說我連英文字母都不會,又因走路上班要花太多時間而沒時間背,就給了我一筆錢,叫我去買英文字卡,才能邊走邊背。”
後來有一次,大森南三郎偶然間看到連日清的成績單,發現他在校成績非常優異,就鼓勵他繼續讀高中夜校,甚至幫他去向校方說情,特準他在沒有參加入學考試的情形下就讀;上班時間則叫他在有訪客造訪時,可以停止手邊的工作,坐在旁邊聆聽談話內容,吸收成自己的知識。就這樣,連日清慢慢對昆蟲研究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就在這一年,台灣爆發有史以來最大的登革熱疫情,有500萬人罹患此病,占當時總人口數的80%。熱帶醫學研究所展開調查研究,連日清也參與,結果被蚊子叮咬而罹病,整整發了一星期高燒;但他沒有因此退縮,反而更體會相關研究的重要性,年僅15歲的他心想:“如果沒有人好好研究這些昆蟲與相關的疾病,一定會有更多人像我一樣受苦,甚至丟掉性命。”
1945年連日清從夜校畢業後,被日軍徵召入伍,在防疫部隊協助抗瘧顧問小泉清明採集瘧蚊幼蟲,並測試用有毒植物魚藤磨成的粉毒殺孑孓的效果,後來小泉清明寫成一篇日文報告,連日清名列第二作者。日本戰敗後,接任熱帶醫學研究所所長的洪式閭在第二年看到這篇報告,鼓勵連日清改寫成中文,但連日清擔心自己中文程度不好,於是洪式閭建議他改寫成英文,就這樣,19歲的連日清憑著高中夜校所學和努力自修英文的結果,發表了生平第一篇英文論文。
後來南京的國民政府因大陸情勢不穩,發不出熱帶醫學研究所的薪水,急於賺錢貼補家用的連日清,只好報考台灣水泥公司打字員的高薪工作,離開熱帶醫學研究所。但他一直對讀書念念不忘,終於在1948年考上省立師範學院(現台灣師範大學)英語系,可是他父親卻堅決反對他辭去高薪工作跑去讀書,父子爆發嚴重衝突,連日清憤而離家出走,雖然第二天就被朋友勸回家,但此事讓父親了解他的意志非常堅定,態度才軟化。
大學時期的連日清本已決定“以英文老師為職業,研究蚊蟲為副業”,但畢業那年,台灣省瘧疾研究所正在招兵買馬,準備大力對抗瘧疾,吸引連日清從此走上研究蚊蟲這條路。
日本人曾在1874年派兵6000人攻擊台灣牡丹社原住民,結果2800人感染瘧疾,死了500多人,而戰死的只有8人;台灣光復後,全台800萬人口中,每年瘧疾病例超過120萬人。所以從日本人到我國政府,都把抗瘧當成重要工作,日本人奠定了紮實的研究基礎,我國政府則在1948年成立“台灣省瘧疾研究所”。
連日清1955年退伍後進入瘧研所工作,經常出差採集各種蚊子的蟲卵、幼蟲、成蟲,因為這是研究蚊子及蚊媒病(例如瘧疾)的第一步。白天在外採集成蟲時,他有時會故意在野外上大號,用臭味引誘蚊子靠近;孑孓則要在積水中尋找,他若研判某個樹洞積水可能有稀奇的蚊子,就會在水中加入酵母粉,吸引蚊子來產卵,過一陣子再來“收成”,往往能滿載而歸。
夜晚採集時,他會將某種蚊子最喜歡叮咬的動物(例如猴子)關在籠子內,外面掛起有開口的蚊帳,引誘蚊蟲進帳再捕捉;或是掛起雙層蚊帳,人躲在內層,引誘蚊蟲飛入外層的大蚊帳內;也可在豬圈或牛舍中安置捕蚊燈來捕捉。 採集蚊子後要分類,有些做標本,有些做實驗,例如讓蚊子接觸DDT,看有沒有抗藥性;而且要根據採集到的時間、地點,掌握不同蚊子的生活習性。更重要的是在蚊蟲體內尋找病原體,這樣才能知道哪一種蚊子會帶哪一種病原體。連日清正是蚊蟲分類的“活圖鑑”,許多蚊子他只要看一眼就知道是哪一種。
養蚊子也是重要功課,尤其雌蚊要吸飽了血才能產卵,所以碰到一些只喜歡吸食人血的蚊子時,連日清就得充當“捐血者”,實驗才能繼續下去;不過有時也有取巧法門,例如他後來在聖多美碰到的甘比亞瘧蚊,只要將人的汗水擰在白老鼠身上,它們就會乖乖地吸老鼠血了。
這幾年連日清在瘧研所做了非常多採集、研究、噴藥、宣導的工作,還協助訓練東南亞的抗瘧人員。經過眾人努力,到了1965年,世界衛生組織終於宣布台灣成為全世界第一個“瘧疾根除地區”,是台灣公衛史上一大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