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花根

通花根

通花根,中藥名。為五加科通脫木屬植物通脫木Tetrapanax papyrifer (Hook.) K. Koch的根。植物通脫木,分布廣,北自陝西(太白山),南至廣西、廣東,西起雲南西北部(麗江)和四川西南部(雷波、峨邊),經貴州、湖南、湖北、江西而至福建和台灣。具有清熱利水,行氣消食,活血下乳之功效。主治水腫,淋證,食積飽脹,痞塊,風濕痹痛,月經不調,乳汁不下。

基本信息

入藥部位

植物通脫木的根。

性味

味淡、微苦,性微寒。

歸經

入肝、脾、腎經。

功效

清熱利水,行氣消食,活血下乳。

主治

水腫,淋證,食積飽脹,痞塊,風濕痹痛,月經不調,乳汁不下。

相關配伍

1、治產後傷水,陰腫大如斗,以通脫木根研汁調服。(《普濟方》)引《胎產救護方》)

2、治鶴膝風,通脫木根6g,金櫻子根30g,竹根15g,伸筋草15g。水煎,兌酒服。(《湖南藥物志》)

3、治紅崩,通草根45g,血地膽30g,翻白葉15g,黃龍尾9g。水煎服,紅糖為引。(《曲靖專區中草藥》)

用法用量

內服:30~60g;或浸酒。

外用:適量,搗敷。

使用注意

氣虛無濕熱者及孕婦忌用。

炮製

採集加工:9~11月採挖,切片曬乾。

形態特性

常綠灌木或小喬木,高1~3.5米,基部直徑6~9厘米;樹皮深棕色,略有皺裂;新枝淡棕色或淡黃棕色,有明顯的葉痕和大形皮孔,幼時密生黃色星狀厚絨毛,後毛漸脫落。葉大,集生莖頂;葉片紙質或薄革質,長50~75厘米,寬50~70厘米,掌狀5~11裂,裂片通常為葉片全長的1/3或1/2,稀至2/3,倒卵狀長圓形或卵狀長圓形,通常再分裂為2~3小裂片,先端漸尖,上面深綠色,無毛,下面密生白色厚絨毛,邊緣全緣或疏生粗齒,側脈和網脈不明顯;葉柄粗壯,長30~50厘米,無毛;托葉和葉柄基部合生,錐形,長7.5厘米,密生淡棕色或白色厚絨毛。圓錐花序長50厘米或更長;分枝多,長15~25厘米;苞片披針形,長1~3.5厘米,密生白色或淡棕色星狀絨毛;傘形花序直徑1~1.5厘米,有花多數;總花梗長1~1.5厘米,花梗長3~5毫米,均密生白色星狀絨毛;小苞片線形,長2~6毫米;花淡黃白色;萼長1毫米,邊緣全緣或近全緣,密生白色星狀絨毛;花瓣4,稀5,三角狀卵形,長2毫米,外面密生星狀厚絨毛;雄蕊和花瓣同數,花絲長約3毫米;子房2室;花柱2,離生,先端反曲。果實直徑約4毫米,球形,紫黑色。花期10~12月,果期次年1~2月。

生長環境

生於向陽肥厚的土壤上,有時栽培於庭園中,海拔自數十米至2800米。

相關論述

1、《草木便方》:“除熱利水,通五淋,消水腫,利耳鼻,催生,下乳,明耳目。”

2、《分類草藥性》:“治氣脹,消食積,通氣,失音,補虛損,通大便。”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