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類
社火在通渭已流傳很長很久,大年正月初三過後,社火隊都會不約而同的開始準備,稱做“出馬”正月十四、十五,是最紅火的時期,陣容龐大,具有顯明的地域特色和鄉土氣息。通渭社火,集中展現了勞動人民的智慧與才能,它涉及音樂、舞蹈、曲藝、雜技、武術、戲曲、工藝美術等眾多藝術門類。傳統表演形式有春官、跑場子、紙馬舞、蠟花舞、雜耍、小曲、旱船舞、獅子舞、高台、高蹺、馬社火等。作為當地民間藝術瑰寶的通渭社火,以其獨特的人文景觀和傳統習俗而深受廣大民眾的喜愛。
旱船紙馬宜呈春,通渭民風千古秀。
從大年初四開始,通渭各鄉村社的民眾都自發組織社火隊,耍鬧在莊頭村尾,正月十四、十五兩天,他們紛紛湧進縣城進行匯演,共鬧元宵佳節,一般要耍到十五六結束,但也有黑十七,花十八的。社火隊多數以自然村為主開展活動,也有幾個村聯合活動的,鄉村社火大都在晚間活動,走村串戶,耍到誰家主人都以飯菜菸酒款待。也有通過提前商討集中在一處演出的,一般都在打麥場擺一大桌,全村所有農戶,自願送來各樣飯菜,款待演出人員,在縣城,只有十四,十五兩天,人民扶老攜幼觀鄧賞化,觀看社火,社火隊耍鬧在商鋪,單位門前,俗稱“過街社火”。
形式
紙馬舞因多在跑動中進行,又叫跑竹馬,相傳在戰國時代就已流行,紙馬舞是用竹子分別紮成馬或驢的頭胸和臀尾部燈架,裱糊彩繪成駿馬燈樣,各系在騎馬人的前腹後腰,騎馬人披花圍裙,各帶馬鈴一串,另有引馬者一人,手持長鞭,吹口哨,寓意為“訓馬”在節奏強烈的鑼鼓聲中,引馬人以碎步引馬群列隊而出,先繞場一周后,馬隊進退穿插,左右環繞,當做完多種舞蹈組合造型後,馬隊突然猶如受驚狂奔,引馬人即以驚惶緊張的舞姿,穿梭在馬群中作攔馬狀,這時鞭哨聲,口哨聲,馬鈴聲和激越的鑼鼓聲融為一體,使舞蹈的剛健豪放達到高潮。
臘花舞也是社火中比較經典的劇目,臘花姑娘是美的化身,一般由四到八個喬裝打扮的四大四小姑娘演出。她們能歌善舞,生氣勃勃,頭飾華麗,舉止文雅,或手托絢麗奪目的花籃,或手提絲綢彩帕,一手拿五彩彩扇,圍做一圈,踏著十字舞步,隨著伴唱人所唱的秧歌調和各種樂器的伴奏節拍翩翩起舞,另有化裝的男女丑角無拘無束的穿插其中,即興作戲,耍醜逗笑,別有風趣,盡興時,絲帕飄飄,彩扇獵獵,其樂融融,管弦齊鳴,吹拉彈唱,罄碗叮噹,小曲音調和各種樂器叮噹作響。眾人幫腔合唱,翩翩起舞展現出獨具地方風情的歡快場面。
說到通渭社火,就不能不提到通渭小曲和雜耍,通渭小曲在漢唐就已形成。明清亦盛,是流行與通渭地方的一種傳統曲藝演唱形式,俗稱小唱。其曲調委圓潤,優美動聽,唱腔歡快明朗,節奏感強,頗富變化的音調,流暢樸素的風格和濃郁的鄉土氣味。風趣生動,活潑自然,曲詞和折押韻,意味深長,曲目內容有《兄妹觀燈》《繡荷包》《十二花草》《剪窗花》等是社火表演中的一項主要內容。
獅子舞,俗稱耍獅子,表演時兩人頂一獅,獅群由一人引領,玩法因頂獅人的技術高低各異,其寓意都是馴獅。引獅人手持繡球,引雄師繞場一周,然後由引獅人指揮做雜技表演,如打滾,咬癢,跳桌凳,上高台,滾繡球等。
旱船舞由船姑娘和艄公同舞,旱船用木竹紮成,外面用彩布彩紙裝扮,四角懸吊繡球,船前後固定有美麗的臘花盆燈,窗戶上帖滿窗花,異常美觀。表演時,艄公在前划船,船姑娘隨船舞動,船隻衝波劈浪,悠然蕩漾,遇灘擱淺時,艄公在鏗鏘緊促的鑼鼓聲中左右划動,伴以說詞,擺脫困境,風平浪靜時,船曲輕快,邊唱邊舞,悠載悠載。
在通渭社火中,高台高蹺屬通渭一絕,高台高三四米,上端裝飾成五彩繽紛的樹枝或花朵,由小孩裝扮成戲劇中的人物扎立其上,宛如巧站花心,葉面,並按戲劇情節亮相姿態,採用人拉,車拉,緩緩移動,玄妙異常。高蹺由叫“蹺子”用兩根木棒,上邊釘“耳”,耳上裝踏板製成,踩高蹺的人將腳放在踏板上,用繩子將下小腿於蹺板綁在一起,即可邊行邊舞,也為這盛世佳節譜寫出濃墨重彩的一筆。
特點
八方社火鬧元宵,平襄古鎮涌春潮。
通渭社火,以她的獨特魅力展示著中華民族的古老風韻,融匯著古老藝術的博大精深。通渭社火,鍾黃土高原之靈秀,沐濡謚道教之薰陶,成為黃土高原風情中的又一枝藝術奇葩。
通渭社火,雅俗共賞,寓教與樂,他們舞長龍,耍獅子,扭秧歌,踩高蹺,唱小曲,搖旱船,從華嶺山顛到牛谷河畔。從秦嘉徐淑故里,到筆架山下,處處都流露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期盼。
通渭社火,形式多樣,異彩紛呈,扭秧歌就是最普遍的一種形式,它集舞隊與小戲與一體,行動起來,長長的一個舞隊,遊街或串場,極具觀賞性,停留在場地上,又可做輪番的表演,最為民眾所喜聞樂見。
歷史
明代鄭曉的《今言》說:“火者,一烘而過也,過年後就散了,故稱社火”。史書中記載,炎帝的部族以炎為大火,為慶祝炎帝的功德,所以在除夕的夜晚到處都張燈結彩或架起篝火,使人們在火光照耀下盡情的歡樂,年長日久,相傳沿襲,便簡稱為社了。
通渭社火,歷史悠久,淵源流長。每逢春節元宵之際,全縣人民都要耍社火,無論是在偏僻的鄉村,還是在縣城,到處都洋溢著社火為大家帶來的喜慶歡樂的氣氛,以此來表達人們對來年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祈求,和太平年裡慶豐收的喜悅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