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海如泰起義

1927年秋,中共江蘇省委為貫徹中共中央“八七”會議精神,確定在南通、海門、如皋、泰興等地舉行武裝起義。 1928年4月30日,中共江蘇省江北特委根據省委指示,領導泰興縣農民召開起義誓師大會,首先舉行武裝起義。 通海如泰起義建立的武裝,為後來成立中國工農紅軍第14軍奠定了基礎。

簡介

1927年秋,中共江蘇省委為貫徹中共中央“八七”會議精神,確定在南通、海門、如皋、泰興等地舉行武裝起義。1928年4月30日,中共江蘇省江北特委根據省委指示,領導泰興縣農民召開起義誓師大會,首先舉行武裝起義。從5月1日起,如皋、南通和海門部分地區先後有數萬農民回響。起義民眾高呼“土地歸農民”、“建立蘇維埃政權”等口號,進攻國民黨警察局和地主武裝“保衛團”,搗毀地主莊園,分糧食,燒契約,歷時1周。後由於國民黨軍警的鎮壓,寡不敵眾,起義受挫。中共南通特委、通海特委總結經驗教訓,組織游擊小、組和游擊隊,積極開展武裝鬥爭。到1929年冬,逐步形成了通海(南通和海門邊界地區)和如泰(如皋與泰興邊界地區)兩塊游擊區,紅軍游擊隊和農民自衛隊發展到2000餘人,有些區、鄉還建立了工農革命委員會或蘇維埃政權。通海如泰起義建立的武裝,為後來成立中國工農紅軍第14軍奠定了基礎。

意義

通海如泰起義,有力地回擊了1927年4月12日以後國民黨反動派對共產黨人和革命人民的瘋狂屠殺,打響了通海如泰地區武裝革命反對武裝的反革命的第一槍,使土地革命的口號深入人心,並為建立該地區的中國工農紅軍第十四軍作了組織上和幹部上的準備。其主要經驗教訓:(1)建立健全組織,加強起義領導;(2)結合民眾鬥爭,發展壯大隊伍;(3)受“左”傾錯誤路線影響,盲目進攻,又沒有吸取教訓,導致失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