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橋起義

1930年8月3日,在中共通海特委的直接領導下,江蘇泰興縣黃橋鎮農民和紅14軍第1師部隊聯合舉行了聲勢浩大的武裝起義。 1930年7月29日,中共通海特委根據省委“實行武裝大暴動”的要求,召開如泰地區紅軍聯席會議。 國民黨在黃橋設立了“蘇北剿共總指揮部”,駐有裝備精良的部隊。

1930年8月3日,在中共通海特委的直接領導下,江蘇泰興縣黃橋鎮農民和紅14軍第1師部隊聯合舉行了聲勢浩大的武裝起義。
1930年7月29日,中共通海特委根據省委“實行武裝大暴動”的要求,召開如泰地區紅軍聯席會議。會議認為,黃橋是如(皋)、泰(興)、泰(縣)、靖(江)四具的交匯點,交通發達,商業繁榮,在軍事上有重要的戰略地位。
國民黨在黃橋設立了“蘇北剿共總指揮部”,駐有裝備精良的部隊。決定於8月3日在黃橋舉行總起義,與反革命政權進行最後決戰。為統一指揮起義,成立了起義委員會。
3日凌晨,四五萬農民,胸前別著“共產軍”、“共產赤衛軍”等字樣的紅布標記,浩浩蕩蕩,擁向黃橋。紅軍主力部隊則在軍長兼政委李逾時和省委軍事特派員徐德的指揮下,分四路進攻黃橋,同時分兵佯攻古溪、蔣垛、季家市、盧莊、老葉莊等據點,準備打擊出援黃橋的敵人。在紅軍和赤衛隊的猛烈攻擊下,北路已進入黃橋北關橋,西路突進街口的西寺橋。就在快要拿下黃橋的關鍵時刻,紅軍內部的奸細李吉庚(特務隊隊長)、李治平(特務連連長)突然分別從南路、東路的陣地上撤出部隊,故意讓路給黃橋的敵軍包抄紅軍主力,使北關橋正向縱深發展的紅軍腹背受敵,造成較大傷亡而被迫撤出戰鬥。至中午,駐黃橋的反動軍隊害怕紅軍反攻,遂全部退出黃橋,轉入廣陵鎮。
黃橋起義後,國民黨江蘇省政府於28日召開南通、海門、如皋、泰興、泰縣和靖江6縣縣長聯席會議,討論“協剿”計畫。決定先從泰興入手,次及各縣,並派省保全處長赴黃橋“督剿”。在敵重兵猖狂進攻下,到9月底,在如泰地區轉戰了6個多月的紅14軍第1師主力部隊被打散,許多指戰員壯烈犧牲,部分領導骨幹被迫轉移他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