逗哏[相聲名稱]

逗哏[相聲名稱]
逗哏[相聲名稱]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逗哏,曲藝名詞,對口相聲演出時不斷地說出笑料以讓人發笑的主要敘述故事情節的演員,即相聲中的“主角”。在傳統相聲中,逗哏犯貧的笑料應遠多於捧哏。對口相聲中,通過捧逗的襯托、鋪墊,逗哏與捧哏合作,使敘述中逐漸組成包袱,產生笑料。

產生背景

馬三立在逗哏 馬三立在逗哏

傳統的相聲分為捧哏和逗哏兩個角色,兩個人一唱一和,相互吹捧,把一件本不搞笑的事情說得生機勃勃。

角色比較

收入分成不同

捧哏和逗哏的收入肯定是不一樣的,老話說是“三分逗,七分捧”,其實這是抬舉捧哏的,要不人家不給你好好捧。實際情況都是逗哏的收入比捧哏的多,現在開明了,無所謂了,捧哏的不太跟逗哏的計較。但是舊時候,一些大師名家說逗哏的,能拿到八二開甚至九一開,說一場相聲掙一百塊錢,逗哏的拿九十塊,捧哏的只能拿十塊,但那捧哏的人也願意,你要是給別人捧,可能也就五塊錢。

還有句老話叫“死分活值”。舉個例子,侯寶林演一場拿三分,名氣小一點的拿一分,沒名兒的拿半分,演出完了,把大家的分數加到一起,用票房一除,每分比如是100元,那侯寶林就拿300元。

演出形式不同

一頭沉

“一頭沉”是對口相聲里的一種表現形式。這種形式由兩個演員進行表演。一個演員“逗哏”,一個演員“捧哏”。“逗哏”、“捧哏”這名詞是從清代“全堂八角鼓”裡面沿襲下來的稱呼,也就是通常所說的甲、乙兩個人。甲是“逗哏”,乙是“捧哏”。由於這兩個演員所表演的人物不同,所擔負的任務,也就是台詞,是不平均的。一個是主要的敘述人,通常叫“逗哏”,一個是在旁邊輔助對話的,這個輔助對話的就叫“捧哏”的。

表達方法

“一頭沉”這種形式,在表達事物的方法上,基本上還是採取敘述的方式。在“一頭沉”里,兩個演員的對話,大多以“聊天兒”的方式進行。“逗哏”是主要敘述人,把他自己本身經歷過的,或是熟悉的事物,說給“捧哏”的聽,實際上是兩個人共同配合表演給予觀眾聽。這個敘述人在敘述故事時,也像表演單口相聲的演員一樣,敘述和摹擬表演,進進出出交替進行著。人們稱它是“說法中的現身”。在“一頭沉”里“逗哏”的表演是繼承單口相聲的表演發展成的,也是有共同特點的。“一頭沉”和“單口相聲”所不同的是除了兩個演員表演外,就是單口相聲是通過敘述人把故事講給觀眾,而“一頭沉”里“逗哏”的是把故事或問題說給 “捧哏”的聽;其實,也是給觀眾聽。所以“捧哏”演員成了幫助“逗哏”演員講述故事的評論者。

舉例

例如:姜昆、李文華合說的相聲小段《看電視》:

甲 你家裡有電視嗎?

乙 最近買了一台。

甲 什麼牌兒的?

乙 “飛躍”的。

甲 這可好,那是得過優質獎的。你看質量好的電視大家爭著買,質量不好的擱那兒沒人要。

乙 什麼東西也如此。

甲 前兩年我們家裡買了一台,質量非常不好。

乙 是啊。

甲 我爸爸退休了,我當兒子的盡一份兒孝心,買了一台電視。讓二位老人一起看看電視多好哇!

乙 這不是挺好嘛!

甲 買了以後,我媽挺高興的。

乙 嗯。

甲 “哎呀,這在家裡就看了節目啦,太好啦。上戲園子還得買票、坐車。”

乙 這多方便哪!

甲 “我呀,最喜歡聽李文華的相聲。”

乙 噢,愛聽我的相聲。

甲 “可是過去就從收音機里聽,沒見過,聲音我聽著倒是不錯……”

乙 是啊。

甲“跟那水蘿蔔似的。”(笑聲)

乙 還真會形容。

甲 “今天我看看李文華呀長的什麼樣?”

乙 嗯,模樣也不怎么樣。

甲 結果那天還真趕巧,有您的電視節目。

乙 是嗎?

甲 單口相聲。

乙 那天效果怎么樣?

甲 效果真不錯。

乙 噢!

甲 您出來一句話還沒說哪,嗬!把我們全家逗的是前仰後合的,我媽的眼淚都笑 出來了。“哈哈別哈,哈哈哈,(笑聲)怪不得李文華的相聲這么逗人哪,敢情李文華的腦袋呀,三角的。”(笑聲)

乙 這叫什麼電視機呀!

甲 我愛人在旁邊說話啦:“媽,您看看,您怎么那么糊塗呀,人有長三角腦袋的嗎?”

乙 就是嘛!

甲 “八成是電視機的毛病。”

乙 這話對。

甲 我不愛聽啦。“什麼電視機的毛病!我新買的電視機怎么會有毛病呀!人家李文華的腦袋,本來就是三角的。”(笑聲)

乙 誰說的?

甲 我愛人也問我啦:“李文華我見過,不是沒見過!”

乙 還是的。

甲 我說:“你什麼時候見過。你不前兩年見的嗎?兩年過去啦,李文華的腦袋不發育啦。”(笑聲)

乙 你這腦袋怎么不往三角上發育呀!(笑聲)

甲 我這個人,發育比較正常。

乙 我發育不正常啊!

甲 我跟我愛人解釋:“你不知道,我了解李文華,李文華他得過病。”

乙 得什麼病把腦袋得三角啦?(笑聲)

甲 李文華抽過瘋。(笑聲)

乙 抽瘋?(笑聲)

甲 哎,平常人家都講嘛抽那個三角瘋,三角瘋。

乙 還抽四角瘋呢?

甲 那是——

乙 那叫羊角瘋。

甲 您看,自己都說了吧,抽過羊角瘋。(笑聲)

乙 誰抽過呀?沒抽過!(笑聲)

甲正說著,我媽那也二乎啦:“姜昆哪,你看,這電視機是有毛病吧?”

乙 老太太都看出來啦。

甲 我說:“媽,不可能。我新買的電視。”

乙 那也保不齊。

甲 人家要是質量不好不能出廠。

乙 那你給老太太解釋解釋,這三角腦袋怎么回事?(笑聲)

甲 我跟我媽說啦:“媽,是這么回事,李文華人家這個人哪,李文華他是個演員。”

乙 演員腦袋都三角啊?

甲 “不!當然啦,他這個人哪,他這個人特別喜歡看電影。”

乙 看電影把腦袋看三角啦?

甲 “您知道看的什麼片子嗎?”

乙 什麼片子?

甲 “《黑三角》。”(笑聲)

乙 嗬!他還給我找著根據啦!

甲 正說著,電視機里您那腦袋呀,變形啦。

乙 恢復正常啦。

甲 改成鴨蛋圓的啦。(笑聲)

乙這是看什麼看的?

甲 我跟我媽解釋呀,我說:“媽!這個鴨蛋呀,這個,他是看,看的是《牧鵝少年馬季》。”

乙 你說的是鴨蛋圓兒。礙著鵝什麼事啦?

甲 “鵝,鵝有時候高興了也下鴨蛋。”(笑聲)

乙 沒聽說過!

甲 擠對得我也說不出來啦。我說:“媽,我跟您說實話吧,李文華這腦袋不是看電影看的。”

乙 是電視機的毛病。

甲“是吃鹹鴨蛋吃的。”(笑聲)

乙 我多咱吃的?

甲 正說著呢,你那腦袋又變開啦。

乙 這就離松花不遠啦。

甲 這回變的比前兩回都好看。

乙 蘋果臉。

甲 茄子圓。(笑聲)

乙 茄……我老離不開那個副食店。

甲 我媽問我啦:“姜昆,你說這李文化是吃什麼吃的?”

乙 甭問啦,吃茄子吃的。

甲 您看自己都承認啦。

乙 誰承認啦!(笑聲)

甲 正說著,電視機哆嗦啦。

乙 你瞧瞧。

甲 我愛人一摸:“哎呀,你別瞎說八道啦,你看,電視機都燙手啦!”

乙 都發燒啦。

甲 我媽一聽發燒啦:“趕緊,我抽屜里還有兩片APC呢。”(笑聲)

乙 那吃藥不管事。

甲 怎么辦呢?

乙 得拿扇子扇。

甲 正好我爸爸坐在電視機旁邊,我媽媽把扇子遞過去啦,我爸爸就扇。

乙 瞧瞧。

甲 扇了一會兒還真管用。

乙 那還不錯。

甲 可得釘著扇。一停的話它就哆嗦啦。

乙 那就釘著扇吧。

甲 釘著扇了兩個多小時,電視機不哆嗦啦。

乙 行啦。

甲 我爸爸哆嗦上啦。(笑聲)

乙 好嘛!

甲 一邊哆嗦一邊兒跟我說:“小子,你這是孝順我嗎?明明我是退休啦,在家享兩天清福,我這一身汗比上班還累。”

乙 好嘛!

甲 “不是你孝順我。”

乙 是什麼呀?

甲 “我這孝順它呢!”(笑聲)

乙 hai!(笑聲、掌聲)

角色重要性

“一頭沉”里的“捧哏”也很重要。在表演相聲的時候,要求“捧哏”的應該全神貫注的傾聽“逗哏”的敘述。應該集中精力注意“逗哏”的所敘述的全部內容,把自己的感受通過語言、運用,在不同的節骨眼兒,給予不同的反映。比如,“逗哏”的給“捧哏”的解釋問題,實際上就是“逗哏”所要敘述的問題。這樣的對話,無論“捧哏”的了解、不了解,都應該用極大的熱情,促使“逗哏”的更有興致的敘述下去。如果“捧哏”的演員對“逗哏”所敘述的內容無動無衷,只是在一旁“嗯”、“啊”、“這”、“是”的信口搭單,抱著敷衍的態度,那就會影響“逗哏”的表演效果。

再就是要求“捧哏”演員站在正確的立場上,成為觀眾的代言人。以“逗哏”的所敘述的故事,加以評說,促使“逗哏”的更鮮明地把所敘述的內容的細節、特點和矛盾給揭示出來。同時讓所敘述的脈絡更加清晰、有力。

語助詞

為了完成上面所談的任務,“一頭沉”里的“捧哏”,經常運用一些語助詞,以“逗哏”的所敘述的故事,表示自己的同情或憎惡。當然,也是代表觀眾來說的。常用的語助詞大體分為兩類。一類是肯定語氣,一類是否定語氣。肯定的語氣助詞有:“啊!”“是!”“是啊!”“是嘛!”“對!”“對啦!”“喔!” “不錯!”“當然嘍!”等等。否定的語氣助詞有:“啊?”“哎?”“咦?”“沒聽說過!”“這是怎么說的!”等等。

代表人物

早期:相聲開始鼻祖 朱少文(窮不怕)相聲八德等

中期:侯寶林 劉寶瑞 馬三立 郭啟儒 郭全寶 常寶堃(小蘑菇) 等

現今:姜昆 侯耀文 李金斗 郭德綱 于謙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