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信息
出版社: 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第1版 (2000年10月1日)
平裝: 466頁
正文語種: 簡體中文
開本: 32
ISBN: 7562020205
條形碼: 9787562020202
尺寸: 20 x 13.6 x 3.2 cm
重量: 458 g
作者簡介
蘇力(朱蘇力),祖籍江蘇東台,1955年出生於安徽合肥。1970年12月入伍搞炮兵測繪(最高軍職為班長),1976年6月退伍後當測繪工人,遊山玩水8年,喜好寫點新詩,一度想當詩人。1982年獲得法學學士,並考研成功;但似乎又別有所思,赴廣東海關分署“從政”。兩年後二度考研,再次“混入”北京大學研究生院,就讀於張國華教授門下學習中國法律思想史。一年後,赴美自費公派留學,先後就讀於加州McGeorgeSchoolofLaw和ArizonaStateUniversity,獲LL.M(1987,美國商法與稅法)、M.A(1992,美國法律制度)和Ph.D(1992,法律的交叉學科研究)學位。實驗生活多年,幾度見異思遷,專業換了不少,飄流各地(包括海外),似乎才覺悟自己別無所能,只能讀書、教書。
主要著述有學術論文、評論70餘篇:自著《法治及其本土資源》《閱讀秩序》《制度是如何形成的》《規制與發展》《二十世紀的中國:學術與社會·法學卷》《法理學問題》《司法過程的性質》《國家篇·法律篇》。
內容簡介
《送法下鄉:中國基礎司法制度研究》主要內容:第一篇以送法下鄉、法院行政和審判委員會三個制度為切入點從達觀、中觀、微觀三個層面考察中國基層司法的制度問題及理論問題。第二篇針對區際法系和英美法系有關司法研究之空白;集中考察基層司法中的技術和知識問題,力求將傳統司法理論中看不見的初審法官的技術和知識“問題化”,納入一般的理論分析。第三篇考察中國基層司法中包括法官在內的各類法律人。第四篇考察了法律實證調查中的權力問題。是對本研究的方法論反思。
目錄
世紀末日的交待(自序)
致謝
導論:研究中國基層司法
一、為什麼司法
二、為什麼基層
三、為什麼中國
四、法律學術的意義
五、本書的結構和安排
第一篇 司法制度
第一章 為什麼送法下鄉
一、問題和材料
二、為什麼送法下鄉
三、權力的運作與空間
四、下鄉——局部支配性權力關係的重建
五、村幹部——地方性知識的載體
六、知識的另一種可能和村幹部的另一角色
七、結語
附錄:感受中國法律的現代性
第二章 法院的審判職能與行政管理
一、問題
二、法院的兩套制度及其結構
三、司法過程中實際體現的行政化審判制度
四、行政化中的集體決策
五、最後的評論
第三章 基層法院審判委員會制度
一、問題的界定
二、進路、方法和材料
三、審判委員會的構成和運作
四、法官的看法和理由
五、法官的理由是否可信
六、另一個視角的考察
七、審判委員會的問題
八、兩個例子的簡析
九、結語
第二篇 司法知識與技術
第四章 初審法院與抗訴法院
一、作為地方性知識的司法知識
二、司法知識譜系的勾勒
三、作為初審法院的中國基層法院
四、作為中國初審法院的基層法院
五、作為開頭的結尾
附錄:初審法官的重要性
第五章 糾紛解決與規則之治
一、問題的提出
二、兩個“案件”
三、關注的差異
四、為什麼關注糾紛解決
五、特殊主義背後的規則
六、現代化與規則
第六章 糾纏於事實與法律之間
一、引子:韋伯與秋菊
二、耕牛的糾紛與法律的糾紛
三、中國司法中的事實爭議
四、事實,還是法律
五、事件的社會格式化
六、事件的公文格式化
七、反證
八、尾聲
附錄:作為格式化工具和過程的司法
第七章 穿行於制定法與習慣之間
一、從司法透視習慣的意義
二、案情始末和“法律”處置
三、習慣的彌散和認同
四、制定法與習慣的互動
五、餘論
第八章 基層法官司法知識的開示
一、司法知識與法官的關係
二、法官知識生產的主要制約和資源
三、在事實爭議上
四、在法律爭議上
五、基層法官知識的實踐意義
六、基層法官知識的理論意義
第三篇 法官與法律人
第九章 鄉土社會中的法律人
一、鄉土社會法律人概述
二、法律工作者
三、法律文書送達人
四、作為律師的法官
第十章 基層法院法官的專業化問題
一、“復轉軍人進法院”
二、基層法院法官的大致狀況
(一)復轉軍人
(二)大專院校畢業生
(三)其他地方單位調進法院的
三、法學院學生都去哪兒啦
四、“解放軍是個革命大學校”
五、“一盆水洗臉,一桶水也洗臉”
六、“學校[學]的那點兒東西,我都還給老師了”
七、“化作春泥更護花”
八、“世界上的事情是複雜的”
附錄:美國的治安法官和治安法院管轄
第十一章 基層法院法官的司法素質
一、問題
二、操作定義、假說和可測定假說
三、原始材料的說明和處理
四、研究結果和分析
五、關於司法不公或司法腐敗
附錄:刑事/經濟案件一審判決抗訴率簡析
第四篇 研究方法的反思
第十二章 法律社會學調查中的權力資源
一、問題的提起
二、權力關係分析之一
三、權力關係分析之二
四、啟示
參引文獻
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