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簡史
農業地圖歷史悠久。20世紀開始,農業地圖編製得到大規模的發展。較著名的農業地圖和農業地圖集有美國的《世界農業地理圖集》(1917)、瑞士的《世界栽培植物地圖集》(1951)、美國的《世界農業資源地圖集》(1954)、蘇聯的《蘇聯農業地圖集》(1960)、義大利出版的國際農業經濟學家協會主編的《世界農業地圖集》(1969)等。英國的土地利用圖、民主德國的農業用地土壤鑑定圖和美國的農業自然條件圖都具有一定代表性。
中國在20世紀50年代初期,編制了荒地資源勘測和農場土地規劃圖。50年代末廣泛開展了縣級農業地圖編制。1963年以後,隨著全國農業區劃等工作的開展,編制了一些省、地、縣的成套農業地圖、農業區劃地圖或農田樣板地圖。《全國農業生產特徵與農作物分布分析圖集》(1964)、《江蘇省農業地圖集》(1966)、《北京市農業地圖集》(1977)和《吳縣農業自然資源地圖集》(1981)都具有一定的水平。大型的綜合性的中國國家農業地圖集即將出版。類型
根據內容通常分為農業生產條件地圖和農業經濟地圖兩大類,具體包括:①農業自然條件和資源地圖,主要反映與農業有關的自然條件和自然資源,如農業地貌、農業氣候、農業水文、農業土壤、土地類型、土地資源、農業植被、農業病蟲害等;②社會經濟條件和技術水平地圖,主要反映農業勞動力資源、農業技術裝備等內容,如農業人口、農業勞動力、水利工程、農業機械化、農村用電、化肥、農藥、水陸交通條件、農業院校和科研機構等;③農業生產分布和水平地圖,又稱部門農業地圖,主要反映農業生產各部門的分布和特徵,如農業部門結構(見圖)、種植制度、各種作物(糧食作物、經濟作物)播種面積、單位面積產量、總產量、作物或牲畜構成、森林分布、牲畜分布、漁業分布、農產品加工、農業勞動生產率等;④農業總圖,主要反映農業總的情況,如農業地域類型、綜合農業區劃、農業發展規劃、綜合農業圖等。根據不同的需要,農業地圖可以是單幅的、成套的,也可以按照統一設計體例編輯成農業地圖集,如農業資源地圖集、農作物分布地圖集、農業區劃地圖集及綜合農業地圖集。
編圖方法
根據地圖內容、用途、比例尺及製圖資料的性質而有所區別,通常分為野外製圖和室內編圖兩種方法。野外製圖一般是以大比例尺地形圖為基礎,根據實地測量、野外調查、航空像片調繪取得的資料編制,如農田建設、農業土壤分布、土地利用等地圖。中小比例尺的農業地圖主要是在室內利用地圖資料、遙感資料、統計資料和文字資料來編制,如農業部門結構、農業區劃、作物的播種面積和產量等地圖。目前,利用遙感資料進行圖像自動識別、分類和製圖以及利用計算機輔助編制多種農業地圖都已取得很大的進展。在編制農業地圖時,選擇什麼表示方法主要取決於農業要素本身分布的特徵。凡是定點分布的要素(如鄉鎮、農場等),通常用符號法表示。底色法用來表示農業自然要素的分類、農業地域類型、農業區劃等內容。範圍法表示分散的、不連續分布的農業要素,如作物、牲畜、荒地等。等值線適用於各種農業氣候要素。農產品的運輸路線和方向可用動線法表示。反映農業生產分布和水平常用分級統計圖法、點值法和圖形統計圖法。同一幅地圖上往往運用多種表示方法來顯示多種要素的相互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