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村

截至2010年,農村村有耕地總面積1,225.55畝,其中地1,225.55畝,人均耕地0.5畝,主要種植玉米等作物;擁有林地3,289.00畝,其中經濟林果地100.00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05畝,主要種植梅子等經濟林果;草地55.00畝;荒山、荒地70.00畝,其他面積23.00畝。

基本信息

基礎設施

農村村 農村村

截至2006年底,該村已實現通電、通水、通路、通電話、通電視,有路燈。全村有557戶通自來水,有6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占農戶總數的1.07%)。有563戶通電,有541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544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96.09%和96.63%);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432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380戶(分別占總數的76.73%和67.50%)。

該村到鎮道路為水泥路;進村道路為柏油、水泥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硬化的路面;距離集貿市場1.00公里。全村共擁有汽車8輛,拖拉機44輛,機車24輛。到2006年底,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100戶;裝有太陽能農戶96戶。全村有13個自然村已通自來水;有13個自然村已通電;有13個自然村已通路;有13個自然村已通電視;有13個自然村已通電話;有13個自然村已通路燈。有2個自然村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該村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12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188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363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人口衛生

截至2010年,該村有農戶563戶,共有鄉村人口2066人,其中男性952人,女性1114人。其中農業人口2066人,勞動力1038人。全村人口中按教育程度分:大專及以上人150人,中學人1103人,未上學人307人。

該村以漢族為主,其中僳僳族327人。到2006年底,參加農村合作醫療462戶,參合率98%;享受低保人468人。

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鎮衛生院,衛生所面積為756平方米,有鄉村醫生10人,該村距離鄉(鎮)衛生院0.5公里。該村建有公廁6個,建有垃圾集中堆放場地5個,建有村內生活排水溝渠設施5個,人畜混居的農戶56戶,占農戶總數的9%。

農村經濟

2006年,該村農村經濟總收入688.30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156.00萬元,占總收入的21.16%;畜牧業收入159.60萬元,占總收入的21.64%;林業收入22.60萬元,占總收入的3.06%;第二產業、第三產業收入350.10萬元,占總收入的47.48%;工資性收入49.10萬元,占總收入的6.66%。農民人均純收入2696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為主。常年外出務工人數680人(占勞動力的32.91%),在雲南省內務工592人,到雲南省外務工88人。

特色產業

截至2010年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養殖業、第三產業等,大力發展蔬菜產業,產品主要銷售往維西僳僳族自治縣內。2006年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156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21.16%。

該村有專業合作組織1個,其中,已登記註冊1個;參加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人數137人。

困難問題

1、隨著城鎮化發展,保和鎮的大量耕地被城市建設所徵用,農民的可耕地面積逐年減少,2006年人均可耕地面積不足0.7畝。

2、由於保和鎮土地面積轄小,僅14平方公里,境內各種資源嚴重匱乏,造成經濟發展後勁不足。

發展重點

1、利用市場區位優勢,在農業產業結構調查上,抓好發展綠色蔬菜大棚種植,抓好家禽及生豬養殖推廣,發展好農產品加工業。

2、利用市場區位優勢,積極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吸引資金,開創提高引資工作新局面。

村務公開

截至2006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563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1,225.55畝,其中土地流轉面積27.00畝,一事一議籌勞5,220.00元(勞均5元)。該村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財務管理實行委託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在公開內容上,定期不定期對民眾普遍關心的問題採取會議、貼上公告等方式向社會公開:

1、有關農村的重要政策法規。如征、租用土地的費用及補償標準等;

2、鎮村財政、集體資產收支及審計理財結果;

3、重大工程項目的招投標、預決算情況;

4、農民負擔情況,特別是各項支農、惠農資金分配和使用的公開情況;是否堅持“一事一議”等;

5、計畫生育政策,包括計生獎勵和計外生育費的徵收、管理和使用情況;

6、各職能部門的工作職責、辦事程式、收費標準、服務承諾及責任人的情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