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目概述
名稱: [致富經]辭去公務員 變身新疆棗哥來源:CCTV-致富經
CCTV-7《致富經》欄目播出時間:
首播:每周一至周五21:17-21:47
重播:每周二至周六13:52-14:22
節目簡介
對政府來說,如果當地沒有加工廠,就無法打消農戶的顧慮;對企業來說,當地沒有紅棗種植,就沒有原料,根本就不具備建加工廠的條件。一時間,陷入了僵局。李志民得到訊息後,主動找到了朱昌傑,他答應馬上建加工廠,並決定拿出棗苗生意賺得的全部資金,再從政府貸款700萬元,共投入3000萬,在阿克蘇建成一座年加工能力5000萬斤的紅棗加工廠。當時的李志民與一些龍頭企業相比,實力並不雄厚,卻膽敢冒險在沒有紅棗的地方,建紅棗加工廠,這種行為幾乎沒人理解。
分集劇情
分集查詢收起查詢- 第1集員工 馬博宇:當時情況,咱們阿克蘇地區的紅棗種植面積第一比較小,第二即便是種植起來了,嚴格意義來講是三年以後,三到五年才豐產,這個工廠蓋成以後加工能力很厲害,第一原料在哪裡,第二市場在哪裡。
李志民:一個國有涉農企業的一個高管跟我說過一番話,他說老李,這個原料不足,投資會失敗。
沒有原料,恰恰是加工企業的死穴,這是加工行業的常識。那么,李志民為什麼要冒這么大的風險呢?
李志民:寧可損失幾百萬,我都願意幹這個事情,我自己做出了信譽,農民有了信心了,幹部有了信心,那么紅棗產業發展起來了,我的苗子賣得就多,我在棗上賺不了,在苗上賺錢。
當時已經是9月份了,為了贏得大家的信任,李志民拍著胸脯,保證要在三個月之內建成投產。可是,新疆寒冷的冬天很快就要來臨,三個月完工,這在當地人眼裡簡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建築公司負責人 周輝:南疆這邊到時候天涼了一上凍,工程上全部要停工。
朋友 鄧海光:一百天就要把它建成,這個誰都不相信。
李志民:賭這一口氣,我就說我肯定能建成。如果我建不成,旁邊這個樓,七層樓我跳下來。
員工 馬博宇:痴人說夢,壓根就根本不可能的事情,我們到要看看你怎么從七樓跳下來。
李志民招標了四個工程隊分建不同的廠房,一起施工同時推進。並把一線的施工員請到了阿克蘇最好的飯店吃飯。
李志民:白酒拿瓶子嘩嘩倒了一茶杯,端著酒杯,拜託你們幫幫我,救救我的命,契約規定時間之內務必完成,提前一天獎一萬,推遲一天罰一萬。
建設工程負責人 周輝:建那么多廠,都是我們請甲方吃飯。反過來甲方請我們吃飯,這種心情任何人都能理解,所以說我們也是儘自己最大的努力。
可是,還是難逃麻煩,11月初施工就遇到了難題,由於天氣轉冷,大梁的凝固周期加長20多天,這樣工期就無法按期完成。
建築公司負責人 蔡晶:早晚溫度應經到了10度以下了,當時按照正常來講的話,凝固會慢。
李志民:室內我們可以人為把溫度高一點,那就把窗戶、門全部封住,封了以後在這裡面盤了四個大爐子,用火來烤,當時室內的溫度達到30度。
蔡晶認為方法可行,提出明天過來召集人安排加溫。但是急性子的李志民卻堅持馬上行動。
李志民:你現在就給我召集人,馬上給我盤爐子,你太急了,我說不是急,我搶時間。 - 第2集就是這樣拼搶每一點時間,只用了89天,李志民的加工廠就建成投產了。見證這一過程的人都覺得難以置信。
員工 馬博宇:整個建廠的過程就是一個字神。在阿克蘇絕對是一個奇蹟,在新疆這么多農產品加工企業裡面也算一個很大的奇蹟。
朋友 鄧海光:算一個奇人。別人做不了的事他做出來,已經能夠證明他是一個奇人。
合作夥伴 張國璽:這個企業的效率程度是讓你吃驚的。
李志民:我們的原則是今天的事情馬上辦,明天的事情今天辦。
89天火速建廠,讓李志民一戰成名。可是,事情並沒有想預先想的那樣順當,農民種棉花種慣了,一聽說紅棗的豐產期需要三到五年,很多農民還是不願意種植他的紅棗。
農戶 張財魁:棉花,種慣了,對這個棗就是不了解。所以種棉花比較保險。
農戶 王田田:感覺這個棗樹種到地裡面,肯定沒有棉花收入高。對技術、銷路、價格這方面不是很了解。所以說好多人不願意種棗樹。
種紅棗和種棉花的比較效益差別不大,所以種慣了棉花的農民不願輕易嘗試。無法迅速的大面積推廣,那么原料問題就會始終制約著李志民,最後把加工廠徹底拖入困局,這樣李志民多年的打拚就會全部白費,所有的投入也將毀於一旦,而當時已經50歲的他,想要翻身也不太可能了。
2006年春節,心事重重的李志民沒有回家過年,遠離家人和朋友,自己一個人走在路上,他感覺到了從未有過的孤獨。一路從山西到新疆,從公務員到下海,回憶創業的艱辛,一直在別人面前胸有成竹的他,此時也感覺到了疲憊。
李志民:這時候心裡落差很大,我的選擇究竟對不對?究竟圖個啥?
想要大規模迅速的推開紅棗種植,就必須尋找到比棉花效益更好的模式。李志民一邊到新疆喀什等地收購紅棗加工救急,一邊在全國尋找畝產效益高的示範園。他叫楊自民,當時是山西省運城市紅棗發展中心的主任,2006年,朱昌傑和李志民聽說楊專家在5畝地試驗田,實驗了種植紅棗的新模式,他們趕緊去參觀,到那一看就被嚇了一跳。
山西省運城市紅棗發展中心原主任 林業高級工程師 楊自民:原來的樹可以長到三米以上、我們把它改為不超過兩米,密的話就是過去我們一畝地就是20多株,我們把它搞成一畝地444株。
與常見的棗樹不同,試驗田裡的棗樹個頭小了,但是種植的密度大了,而且當年就可以豐產,產量比原先增加了三倍。當時來參觀的朱昌傑和李志民等人簡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副主席 朱昌傑:看到以後,我跟你說實話,就是我想的那種東西,和我們一同去的一個幹部,在那大喊大叫,怎么種成這樣子了。
李志民:過去棗樹不需要修剪,現在這個“矮、密、早”模式,它便於修剪和管理,你看這個地方就是今年剪的,剪了以後它冒出一個枝,枝上面長了這個棗吊。一串一串就像葡萄一樣的。
朱昌傑當即決定將這種模式引入新疆,並讓李志民在阿克蘇市建起示範棗園,2006年,李志民在示範園引入了楊自民的這種“矮化、密植、豐產”的紅棗種植模式,因為新疆的日照時間長,李志民還實驗將原來每畝地的種植密度又增加了三倍,達到了每畝1200株,而且不同於以往的三年進入豐產期,一年就可以掛果銷售。2007年,示範園掛果了,每畝產量達到了2600多公斤,還突破了世界吉尼斯紀錄。 - 第3集農戶 王田田:像葡萄樹一樣,一串一串。
農戶 托合提 阿不力孜:這個樹枝果子太多,看著也漂亮的很,果子也大,很滿意。
朋友 鄧海光:超過二噸,二噸六。那個產量對我們來說做夢也不會夢到。
按照這個產量計算,種植棗樹的收入比種植棉花翻了一番,而且李志民又答應回收,解決了農民的後顧之憂,阿克蘇的紅棗種植面積迅速擴大到了上百萬畝,可是,到了收購期,李志民卻犯了愁,收購這么多的紅棗,兩個月就要3000萬的周轉資金,李志民找到了中國農業銀行阿克蘇分行求助。
中國農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阿克蘇分行黨委書記 行長 李靖:他從一開始就要打品牌,企業是立足長遠的,這樣的企業跟我們農業銀行立足三農,支持農業產業企業的思路也是相吻合的。
李志民:現在給農民收購不能打白條,必須付現金,當時企業非常困難,沒有銀行當年的後果是不可想像的,有市場、有原料,能夠加工出來,就是沒有錢幹不成。
從2007年開始,每年中國農業銀行都給李志民提供貸款,解決了李志民收購期的資金難題。新疆的紅棗生長環境和內地不同,由於日照時間長,晝夜溫差大,相同的品種,在新疆往往表現更加優秀。不僅如此,2008年,李志民在庫車縣建起了用風化煤加工有機肥料的廠子,並把有機肥推廣給種植紅棗的農戶。用有機肥種植紅棗,這進一步提高棗的品質。
山西省運城市紅棗發展中心原主任 楊自民:你看新疆的棗顏色紫紅色,內地棗色澤比較淺,而且你看新疆這個棗,它有彈性,壓了以後它就恢復原狀了,內地這個棗它壓下去復原不了。
如今,隨著消費水平的提高,人們越來越注重於養生,高品質紅棗的市場需求量也逐漸遞增。
新疆紅棗的高品質,讓它一上市,就很受認可。李志民更是想盡辦法擴展新疆紅棗在高端渠道的影響力。
李志民:我們搞了一個拍賣會,就這一顆棗當時拍賣了10萬。這個棗和碗,就是早晚成大氣,這叫大器天棗。其實做棗很簡單,要說不簡單,就要賦予它文化的概念,只有通過文化的傳播,才能夠使品牌和產品在消費者心目中間能夠紮下根。
李志民還涉及紅棗的深加工,例如棗膠囊、棗濃漿、棗飲料等。到2011年,他在全國建成5個紅棗加工廠,4座有機肥加工廠,涉及紅棗、有機肥、農場三個產業,年銷售額突破6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