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豐年音樂筆記

辛豐年音樂筆記

《辛豐年音樂筆記》由上海音樂出版社於1999年4月出版,作者是辛豐年。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辛豐年音樂筆記

一位老軍人、老幹部,卻嗜愛貝多芬舒伯特、德沃夏克、蕭邦、德彪西、戴留斯等,寫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音樂評論。他不是音樂評論家,也不是學者,卻從音樂中領悟到歷史與人生。相信讀者能從這本音樂筆記受益。

辛豐年先生投身革命,在部隊工作幾十年,讀書自學成癖,音樂也是自修的,但半個多世紀以來一直嗜愛音樂,無論中外、古今、雅俗,都感興趣。歷浩劫而倖存,人雖老但耳猶聰,得以飽餐往昔可望不可即的美妙音樂,從中深味歷史與人生。本書收集的音樂筆記涉及極廣,共分上、中、下三編,既有對音樂曲目欣賞後的漫議,也有對音樂理論著作閱讀後的總結和分析;還有對音樂人物的品評和回憶,以及對音樂理論的闡發和獨特的見解。廣及中外音樂作品,人物與歷史,音樂與文化等,下筆從容,博識豐厚,這一切都來自於一個酷愛讀書與寫作的良好生活習慣。讀者朋友既可把它作為一本音樂著作來閱讀,亦可把它當作一本好的隨筆來品味。

後記

我的書桌抽斗中塞滿了筆記本子。抄筆記是出於需要,也成了癮。

有一個古年八代的本子,我最寶貝。可寶之處在於抄下的內容,也在於抄寫的經過。每一次翻閱,都會納罕,當初怎會有偌大勁頭趕抄下這么一冊筆記。

那正是“四凶”垮台之後不多久。人心太快,更何況我們身受其害者。個人尤其感到興奮的是,多年饑渴於音樂,這時忽然有意外的美食到口。朋友從遠地郵來了一部又大又厚的原版《牛津樂友》,是從田書館借來的,限期歸還。

我眼饞心急,恨不能一口吞下這部正文1178頁的書!

唯恐漏掉了好東西,我從頭開始。一個條目一個條目地往下讀,從A讀到Z。那些一望而知可以不管的,例如“教堂音樂”“音樂教育”方面的,便忍痛放棄。

越往下讀,興愈濃,心愈急,急的是怎樣把如此豐富的信息儲存下來。我人已黃昏,原本記憶力就不強,自從遭到劫難,更加不管用了。但不記下是不甘心的。於是用一冊空白的記錄本來摘記,搶救一樣地記了上面說的這本筆記。

我用中文來抄記,原因是寫英文字比寫漢字慢得多。我一邊看那原文,一邊譯為中文,摘其精華,而譯其大意。有時原文是那么有味,也捨不得不直譯。

音樂,我只是一名愛好者,自學外語,也是愛好者水平。以這種水平,本不配搞這種“同聲傳譯”的,但求知加上愛好,成了強大動力,我那時竟埋頭幹了下去。如今打開這本突擊出來的《牛津樂友》摘記看看,有若干條目,好像還頗可自我欣賞,叫我今天來重譯,未必能勝過,雖然我的英語閱讀能力又有了長進。

這正說明《牛津樂友》的獨力編纂者斯科爾斯(P.A.Scholes)這位“普樂”的熱心人多么可敬可愛,他的文章多么深入淺出而又別具吸引力!

通讀《牛津樂友》,在我是一舉而三得:

飽餐了夠我後半生受用不盡的樂史、樂理知識,此其一。

閱讀英文音樂資料的能力與信心大為提高,此其二。

勤作筆記,以供反芻,成了習慣,上了癮,此其三。

對這部《牛津樂友》(一譯《牛津音樂指南》)感興趣的朋友欲知其詳,不妨看一看《讀辭書的樂趣》一文,收在《如是我聞》中。更好的辦法是去直讀這部辭典。

我早已擁有了此書的影印本,至今仍然覺得,它既可查,又可讀,耐得起反覆地細讀,的的確確是良師益友!

目錄

辛豐年其人(代序) 嚴 鋒

上編

不必望洋興嘆

——漫議欣賞曲目(一至十二)

求真難得真

——聽莫扎特鋼琴四重奏有感

樂無定版

交響音樂是他的自由王國

——貝多芬為同一歌劇寫的四首序曲

貝多芬的“雙語”

歷史感與中國味

一憶劉雪庵先生

人也惆悵,樂也惆悵!

——關於戴留斯

咀嚼“惆悵”

芬畢的蹤跡

德沃夏克常駐我心中

幻想交響曲》又一版本

——聽李斯特鋼琴改編曲

柏遼茲會好笑的

——肖伯納評《幻想交響曲》的解說與舒

曼的失誤

文如其樂 樂如其心

——讀柏遼茲《配器法

樂史留名一過客

——為邁耶貝爾勾像

中編

技、藝、名利?

——讀《西蓋蒂論小提琴》(上、下)

為阿圖爾·魯賓斯坦傳真

奇妙的和弦

——無師自通的愛樂者、樂評家肖伯納

樂狂自仔

——肖伯納憶自學亂彈琴

書摘

我們中國人自古以來對詩、書、畫都喜歡品評。最高酌稱為神品,其次是妙品,再低一檔是能品。有些作品介乎神、妙之間,稱之為逸品。

對名曲,是不是也可以這么辦?應該說,真正夠得上神品的,不會很多。不然這種“大獎”的身價也就不值錢了。夠得上妙品水平的,相當多。而許多所謂名曲,恐怕以歸入能品為宜。還有一些,只怕連能品也夠不上。

神品、逸品與妙品,顯然應該列為“必讀之曲”了。能品則是“可讀之曲”。

但是問題總必須多角度考慮。如果上上之作都作為必讀,恐怕一般愛好者既無此時間也無此功力。巴赫的《馬太受難樂》,貝多芬的鋼琴奏鳴曲“106”,可以作為這種只能忍痛割愛的兩例。

另一方面,有一些作品雖然並非神品,但也必讀。因為它們能幫助你形成對樂史發展的概念,有的作品則提供一種對照。使那些神品的特色更為鮮明。例如,聽了維瓦爾迪和斯卡拉蒂的作品,你對巴羅克音樂的概念會更為豐富,而巴赫、亨德爾的個性也愈見鮮明了。

必讀之曲寧可少些,以便精讀;可讀之曲則不妨多一些,廣一些,可以瀏覽;精讀與泛讀,正是相輔而相成,缺一不可。

……

書摘1

莫扎特在樂藝的各個方面都留下了不朽之作。首先談他的交響樂。編了號的一共有四十一首。比起寫了一百零四部的海頓來,可說是青出於藍,後來居上。公認為頂峰的是那最後的三部,也即第三十九、第四十、第四十一這三部。而在這三部用短促的時間相繼完成的傑作之中,最有深度與個性的是《G小調交響曲》和《C大調交響曲》。莫扎特一生中所作的音樂,大多有一種樂觀的精神,《G小調交響曲》卻像在向人們披露他內心深處的煩憂。尤其是第一樂章。它是一位不幸的大天才的獨白與自畫像。

《C大調交響曲》的外號“朱庇特”(雷神)對我們理解作品的內容沒有什麼用處,頂多可以形容其氣勢磅礴而已。在這部最後的交響樂作品裡,氣魄之大不但在前人之作中聽不到,即使在莫扎特畢生所作中也是高峰。它的最後一個樂章是一座用復調手法建造起來的宏偉壯麗的音樂殿堂。

只聽這最後三部,還不足以認識他的交響樂藝術之豐富多彩。還有幾部也應該仔細傾聽。即所謂《林茨》《哈夫納》《巴黎》與《布拉格》。被別人標上此類別號,都是事出有因,而且也可聯想其身世,至少也比光記調名、曲碼方便,但它們同樂曲內容是無關的。

莫扎特的創作,最重要的無疑是歌劇藝術,可惜本文不能談這方面的問題。但他有兩篇歌劇序曲,是極重要的必讀曲。

一篇是《費加羅的婚禮》的序曲。這篇樂曲篇幅不長,速度又是用的急板,一般只要四分鐘左右便奏完了(從肖伯納的樂評中可以知道,19世紀英國有個傳統,它必須在三分半鐘之內奏完)。然而那不過二百多個小節的音符中所蘊含的能量之大,簡直找不到話來形容。它雖然是放在開幕前演奏的序曲,卻只是作為一種情緒上的提示,精彩地預告了這部喜劇中將要具體展現的精神狀態。但是我們後來人反覆傾聽而不厭,還可以從中感受、聯想到比戲劇人物、情節更為深刻的東西,也就是莫扎特剛來得及趕上便不幸短命死了的那個偉大時代,那個狂飈突起的大時代!聽此曲,令人精神振奮,也感到對音樂美的極大滿足!

除了童年時期,他的一生絕非幸福愉快的,竟然寫出了《費加羅的婚禮序曲》這樣一篇濃縮了力量、噴發出歡樂的音樂,的確是這位不可思議者的又一個不可思議的例子!

另一篇值得獨立演奏與欣賞的歌劇序曲是《唐璜序曲》。向來流傳著有關此曲的一則佳話是,直到那部歌劇已經全部排好,正待開台上演的前一天,作者才在劇場與夫人的催促之下開了個夜車一揮而就,並未耽誤演出。現代的樂史家訂正了此說,認為準確的說法應該是開演前兩天中寫成。

我們知道,莫扎特最偉大的歌劇便是《唐璜》。而這篇從總譜上看來非常簡單貌不驚人的序曲,評家們也極口讚嘆其高妙:從一開始便概括而深刻地預示了全劇的情緒、氣氛。

前面談的那篇序曲是一片陽光燦爛,《唐璜序曲》則是鬼氣森森的夜,有一種不祥之兆的氣氛。

莫扎特天資過人,音樂上幾乎無所不能:既是多品種又高產的作曲家,又是古鋼琴、鋼琴和小提琴的演奏名手。他寫的小提琴協奏曲,演出時由他自己擔任獨奏。鋼琴協奏曲的新作,也由作曲者以親自彈奏的方式向公眾發表。

二十七部鈉琴協奏曲,除了早期的四首以外,是莫扎特全部作品中極重要的部分,其中最精彩的幾首可以同他最好的交響樂作品以及歌劇平起平坐。所以,聽莫扎特不可不聽他的鋼琴協奏曲!

當時的鋼琴這樂器尚在青少年時代,只有六十一鍵,音域窄而音量不洪。這些弱點本來會有礙音樂思維的盡情發揮的;然而莫扎特能造奇蹟。他運用這有局限的樂器譜寫出了至今還無人能超越的協奏曲!

其中至少有十部左右是絕妙之作。如果來不及都聽,那么有五部是不能不聽的,即第二十、第二十一、第二十三、第二十五與第二十七。這數字只可增,不能減了。

這五部作品雖然同為鋼琴與樂隊的音樂,又各有各自的面目,絕不相互雷同,當然又都是莫扎特!

他的鋼琴協奏曲,獨奏樂器始終是主角,然而管弦樂也並非跑龍套的角色。他那使協奏曲交響化的藝術是巧妙而恰到好處的。並不像後人所犯的毛病,把協奏曲化為加上助奏(obligato)的交響樂。我們聽時應該兼顧那“紅花”與“綠葉”,才能充分領略其中的美妙。

他的協奏曲基本上是純音樂。人們不必強作解人,索隱其中情節。但也有評家認為他是把它們當做無題、沒有說明書的歌劇來寫的,從中不難聽出形形色色的人物、場面云云。

莫扎特的音樂世界是一種多樣多彩,“現種種相”的世界,讓人們見仁見智,各取所需吧!

他的小提琴協奏曲是如此流行,也就用不著多餘的介紹了。值得提醒一句的是,那是一些他的前期之作。而他雖然早逝,雖然從童年起便顯出了奇花怒放般的天資,但他的樂藝是有一個越來越成熟,達到更為圓熟更為完美的境界的過程的。所以我們更應該注視他那些後來的傑作,最有價值的作品都是最後十年中的產物。

比較起來似乎不怎么受到愛樂者注意的,有一部《小提琴、中提琴交響協奏曲》。這可是一部絕對不可錯過的,也許比小提琴協奏曲更值得反覆傾聽的傑作。有評家認為,此作是一種真正富於交響性的音樂。作者做到了將最大限度的技巧性(意思是,再過分便流於炫技了)和最高度的音樂表現融而為一,使二者互不妨害而相得益彰!

還有一部也是為一雙樂器寫的協奏曲:《長笛、豎琴協奏曲》。往昔我們聽不到此曲,如今卻有了各種版本的唱片。專業的樂人對它未必看重。這裡倒要極力向愛好者鄭重推薦。

從譜面上看,兩種獨奏樂器配一支小小的樂隊,很簡單,也不見密密麻麻的音符。這同那個有名的故事中的情況適得其反。當年奧皇聽過他的歌劇以後批評他“用的音符太多”。莫扎特回嘴道:“陛下,一個不多一個不少!”他的偉大傑作正是像古人形容的“增之一分則太肥,減之一分則太瘦”的絕世佳人!

誠然,《長笛、豎琴協奏曲》並非深刻之作。藝術技巧也是簡單樸素的。然而這是非常有魅力的音樂。是一種天真爛漫的音樂,一種能令人心花怒放的音樂!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