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型概述
20世紀50年代中期,解放江山島戰役凸顯了前線戰術轟炸機的作用,促使中國規劃研製了國產第一代轟炸機——轟-5型飛機;60年代,中蘇關係破裂,在短時間內還不能研製出更先進轟炸機情況下,從國情和部隊實際情況出發,研製裝備轟-5飛機成為當時的首選。雖然轟-5飛機在設計思想、氣動外形、發動機等方面尚存在一定不足,但作為空軍轟炸航空兵部隊發展建設中的過渡機型,不僅滿足當時部隊急需,也使得我軍對轟炸航空兵後勤和裝備保障、部隊編制體制等進行探索,為後續轟-6飛機的研製和批量裝備摸索規律、積累經驗奠定了基礎。
轟-5是一種亞聲速近程輕型轟炸機,可在晝夜及各種複雜氣象、地理條件下執行轟炸任務。轟-5以蘇聯伊留申設計局設計的伊爾-28輕型轟炸機為原準機,但在結構上做了大量更改,自行設計的部分占全機總圖量的40%,其中對炮塔、雷達、瞄準具、變流機、發電機等關鍵部分進行了專題研究改進,從而提高了飛機的作戰性能和轟炸的準確性。
轟-5飛機是中國國產第一種輕型戰術轟炸機,實現了轟炸機由螺旋槳式向噴氣式的成功過渡。其研製、生產和裝備使用,填補了中國國產轟炸機空白,是當時空軍部隊規模發展的合適機型,為我軍轟炸機部隊建設做出了突出貢獻,也促進了中國航空工業建設發展。
技術參數
尺寸數據
機長:16.77米
機高:6.20米
翼展:21.45米
機翼面積:60.8平方米
主輪距:7.4米
前主輪距:6.67米
重量
空重:12890千克
正常起飛重量:18400千克
最大起飛重量:21200千克
機內載油量:3800千克
正常動彈量:1000千克
最大載彈量:3000千克
性能數據
最大平飛速度(高度4500米):902公里/小時
巡航速度:(高度5000米)696公里/小時,(高度10000米)559公里/小時
實用升限:12500米
最大航程:2400公里
作戰半徑:560千米
起飛滑跑距離:980米
著陸滑跑距離:930米
研發歷史
1948年7月8日,伊留申飛機設計局的試飛員V.K.克契納奇駕駛伊爾-28轟炸機原型機首飛。1950年“五一”節首次公開出現,同年開始裝備蘇聯空軍和海軍航空兵部隊,共生產幾千架。伊爾-28轟炸型是伊爾-28的基本型,可攜帶常規炸彈或小型核武器。此外還有伊爾-28Y教練型,將機頭領航員艙改為第二座艙,拆除了機炮。當時哈爾濱飛機廠在維修護理蘇式轟炸機的過程中,逐漸積累了相當的技術經驗。中國空軍首次在1955年1月18日發動的解放一江山的三軍聯合戰役中使用了杜-2和IL-28轟炸機,成功地掩護了登入部隊作戰,有力打擊了敵人的環島防禦工事和守軍艦隻。此事令軍方意識到轟炸機的重要性並開始歸劃國產第一代轟炸機。解放軍曾打算獲取蘇聯授權組裝生產伊爾-28,但在1959年中蘇關係惡化後,只好通過局部改進伊爾-28的設計,由哈爾濱飛機製造廠自行仿製生產,代號為轟-5(H-5)。
轟-5飛機於1963年1月開始試製準備,1965年三機部正式批准試製總方案。1966年9月25日,首架轟-5在哈爾濱廠試飛成功。1967年通過國家鑑定,4月,轟-5進入量產,隨後裝備部隊。至1984年停產,生產交付使用各種型別轟-5飛機共507架。
轟-5型飛機於1987年開始退役,1987~2009年,空軍共有308架轟-5型飛機使用到壽退出現役。從1967年3月29日首批4架轟-5飛機裝備部隊領先使用,到2009年5月31日,最後一批9架轟-5型飛機轉場至編餘飛機儲存中心封存,轟-5型飛機共在我軍服役42年。裝備空軍372架,海軍92架,援外41架。
結構形式
轟-5飛機採用流線型機身,機身結構為全金屬半硬殼式,橫截面呈圓形。機身內有10個艙,其中飛行員艙、領航員艙、通信射擊員艙為密封艙,其餘為非密封艙。飛行員和領航員艙裝備應急彈射跳傘裝置,通信射擊員艙裝備應急打開艙門機構。此外,前、后座艙風擋均採用加厚的防彈玻璃。為縮短著陸滑跑距離,該機裝有減速傘。機翼為懸臂式、雙梁、單塊式結構,平面呈梯形。機翼後段裝有軸式補償差動副翼和普通開縫襟翼。尾翼由單垂直尾翼和後掠水平尾翼組成。起落架為前三點式,前起落架為雙輪單支柱,主起落架為單輪單支柱。正常剎車使用液壓,應急剎車由冷氣經傳壓室推動液壓剎車。
在轟-5飛機研製過程中,技術人員發現蘇聯伊爾-28飛機的機翼採用以蒙皮為基準的工藝方法,結構笨重。轟-5製造的時候,技術人員將原來的兩半扣合結構改為普通典型結構,減重110千克,為機翼整體油箱打下了基礎。
由於採用轟-6飛機的PT-64炮塔,機身尾段結構更改明顯,修改機身尾段結構,減輕了重量。該炮塔用電氣操縱系統,隨動性好,備彈量為720發。取消機頭右側航炮,只保留左側航炮。
此外,蘇聯伊爾-28飛機的座艙蓋原來是用2塊有機玻璃在中間連線,工藝複雜,當時中國的工藝水平很難加工。工廠將座艙蓋修改,在中間加上一根梁,左右使用兩塊有機玻璃。
雷達罩的材料為玻璃鋼,蘇聯伊爾-28為泡沫材料。
機載設備
轟-5飛機採用了兩台渦噴-5甲型渦噴發動機,該發動機是殲-5使用的渦噴-5的改型,單台推力26.48千牛(2700千克)。蘇聯空軍的伊爾-28最初使用BK-1A離心式渦噴發動機,單台推力2700千克。蘇空軍還在伊爾-28機身兩側加裝固體燃料火箭助推器,以增加起飛推力,我軍的轟-5未見安裝相關設備。
轟-5飛機在製造中儘量採用轟-6飛機的部分軍械和其他機載設備,使主要機載設備與轟-6通用。主要設備包括轟炸雷達、自動領航儀、敵我識別器及各種通訊導航設備等。炸彈艙在機身中部,正常載彈量1000千克,最大載彈量3000千克。機頭一門固定航炮,機尾炮塔有兩門活動航炮。
轟-5飛機裝有2部航甲13-40型相機,用於垂直照相和傾斜照相。經改裝後可於彈艙內懸掛АФА-33А大型相機或НаФА-3СН(НаФА-6)型夜間相機。該機裝有雙控制的WL-5無線電羅盤、WG-52無線電高度表、XS-5A信標接收機、XSX-2下滑接收機、XSH-3航向接收機。通信設備有CT-1指揮電台、DF-1通信電台、HBG-1長短波接收機和60型機內通話器。機上還裝有HL-1自動領航儀、KJ-3自動駕駛儀、121敵我識別器、HL-3轟炸雷達(242雷達)、YTQ-4氧氣設備等。其中,HL-3轟炸雷達的作用距離超過200千米,而蘇聯伊爾-28飛機轟炸雷達的作用距離僅為70千米。
轟-5飛機的瞄準投彈設備包括與自動駕駛儀的TH-2航向陀螺相連的HM-1甲型瞄準具和HL-3轟炸雷達。轟炸方式為水平轟炸、電操縱轟炸。該機分別配有SM-5、SM-6光學射擊瞄準具,用於航炮射擊的瞄準。
轟-5飛機的5個軟油箱分兩組安裝在炸彈艙前、後的油箱艙內。為作戰需要,油箱內可充入二氧化碳氣體,以防中彈起火。該機機翼、尾翼前緣、座艙玻璃均使用從發動機引來的熱空氣加溫防冰,飛行員和領航員的風擋玻璃、空速管採用電加溫防冰。
轟-5機組包括3名乘員,領航員艙在機頭,駕駛員在其身後氣泡形駕駛艙內。機尾有與前方不連通的通信射擊員艙。炸彈艙內攜帶4枚500千克或12枚250千克炸彈。我軍轟-5未見有裝載核武器,可能與當時我國尚無法研製小型核武器有關。翼下還有8個掛架,可掛火箭彈或炸彈。機頭機尾各裝兩門23mm機炮,總備彈量為650發。
出口歷史
1971年,中國經海運向友好社會主義國家羅馬尼亞輸出了首批總共4架轟-5,並由中、羅兩國的技師在羅馬尼亞巴庫(Bacau)進行了組裝。該型機這後被送到第38搜尋航空中隊,羅國唯一的獨立靶機單位服役。1974年,羅接收了第二批共8架轟-5。時隔5年,羅方又接收了第三批共2架轟教-5教練機。羅馬尼亞空軍除了擁有中國製造的轟-5/轟教-5外,還擁有蘇聯產的IL-28/IL-28R(偵察型)/IL-28T(反艦型),轟-5和IL-28在同一國服役頗為罕見。到2001年羅空軍只剩下轟-5能夠繼續飛行,執行偵察和拖靶任務。羅馬尼亞空軍原先要派一架HZ-5參加2001年7月的英國空軍空中紋身展(AirTatoo2001,即 ‘老虎會’,參展的戰機都採用虎紋塗裝),但是在航展前的一次飛行事故中被毀,飛行員倖免。
出口羅馬尼亞的轟教-5在機頭處有上下兩個駕駛艙,教練坐在靠前的下部駕駛艙,學員則坐在上面。教練型同作戰機型最大的不同是缺少了前後機炮和尾部對地雷達,其主要用途是訓練學員在各種天候下的飛行操作技能和無線電通訊能力。
阿爾巴尼亞空軍曾經在1969年將1架伊爾-28拖靶飛機送到122廠大修,經檢查發現這架1957年開始使用的飛機已經受損過重,不適合修理。中國決定提供1架新的轟-5給阿爾巴尼亞,122廠製造的替換飛機於1971年2月交付阿空軍。
此外,中國還將轟-5飛機用於軍援貿易,其中羅馬尼亞空軍14架(轟-5飛機12架,轟教-5飛機2架),高棉6架(轟-5飛機4架,轟教-5飛機2架),朝鮮20架。
衍生型號與改進
1972年12月14日,空軍要求三機部研製轟-5固定彈箱。轟-5固定彈箱為空軍航空兵第八師等部隊在開展打坦克訓練中技術革新創製,每架轟-5飛機彈艙內可掛2~3個。既可進行600米以下轟炸(否則只能在600米以上投彈),又能增加1倍以上載彈量(用固定彈箱,每架飛機可攜帶5千克反坦克彈288枚)。
1969年1月13日,空軍軍事科學研究部和三機部計畫司聯合下發了《關於轟-5改進問題意見》。認為:在轟-5飛機上增設整體油箱,並採用準備改進的渦噴6發動機,這種方案構想是好的,是可行的。燃油增加了2.5噸,航程可提高50%~70%,大大提高了作戰能力。因此,空軍是積極支持的,希望早日改裝出來。
1976年122廠在1架蘇聯伊爾-28飛機基礎上改型而成的轟炸機被稱為轟-5甲(蘇轟-5甲),目的在於提高性能。這架蘇聯伊爾-28飛機採用BК-1A發動機,改型中將此發動機更換為渦噴6甲發動機。改型後低空航程增加8%,中空航程增加12%,高空航程增加18%,並縮短起飛滑跑距離。重新設計了座艙空調系統,解決了冬冷夏熱的問題。其他系統也有所更改。但由於發動機的冷卻散熱問題未能解決,加之總體性能提高有限,所以該改型沒有投入批量生產。
1982年6月8日總參謀部批准,將空軍現役300餘架轟-5飛機的舊式轟炸瞄準具換裝成國產HL-3和HM-1甲轟炸瞄準設備,以充分發揮轟-5飛機的作戰性能。
轟-5在國內裝備了空軍和海軍航空兵。在海軍內使用的是轟-5魚雷型,主要作為魚雷轟炸機使用,可外掛魚雷和副油箱。轟-5魚雷型裝備了普通直航魚雷和“魚-2”空投火箭動力魚雷。其中“魚-2”魚雷是蘇聯PAT-52魚雷的仿製品,60年代已開始試製,直至71年正式裝備部隊,命名“空艦-1”(KJ-1),後規範命名為“魚-2”。彈徑450mm,長3.89米,重627千克。該魚雷投放後在減速傘作用下緩慢入水,隨後啟動火箭發動機,速度高達60到70節。雖然“魚-2”射程僅有5000米,但是由於速度高,艦艇基本上無法躲避。在最初的規劃中,曾計畫生產2000條該型魚雷,後隨著時間推移,投擲火箭魚雷的轟-5面對的防空火力越來越強,基本上不可能接近投彈。且“魚-2”沒有制導能力,命中率低。為此1976年海軍希望“魚-2”能由突防能力更強的強-5發射。隨後的試驗不太成功,1986年後海軍停止訂貨,直至停產只生產了200餘條實戰型“魚-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