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背景
上世紀80年代 ,轉基因B肝疫苗被研製成功。其原理是,將B肝病毒基因中負責表達表面抗原的那一段“剪下”下來,轉入酵母菌里。被轉入B肝病毒基因的酵母菌生長時,就會生產出B肝表面抗原。而酵母菌是一種能快速生長繁殖的生物,於是B肝表面抗原就被大量生產出來。之後技術接著發展,美國最早對轉基因植物進研究。首例轉基因生物(Genetically Modified Organism,GMO) 於1983年問世,轉基因作物(1986)批准進行田間試驗,延熟保鮮番茄(1993)(Calgene公司生產)在美國批准上市,開創了轉基因植物商業套用的先例。因此賣給消費者的第一種轉基因食物是西紅柿。
分類標準
截至2013年,對轉基因食品尚無明確分類,根據慣例按不同標準可進行不同分類。
根據轉基因食品中 是否含有轉基因源為標準可分為如下三種不同類型:
( 1) 食品本身不含轉基因的轉基因食品,是指食品儘管來源於轉基因生物,但其產品本身並不會有任何轉移來的基因。
( 2) 轉基因食品中確實含有轉基因成分,但在加工過程中其特性已發生了改變,轉移來的活性的基因不復存在於轉基因食品中的轉基因食品。
( 3) 轉基因食品中確實帶有活性的基因成分,人們食用這種轉基因生物或食品後,轉移來的基因和生物本身固有的基因均會對人體造成影響的轉基因食品。
根據 轉基因食品來源的不同可分為如下三種不同類型:
( 1) 植物性轉基因食品。所謂植物性轉基因食品,是指以含有轉基因的植物為原料的轉基因食品。
( 2) 動物性轉基因食品。所謂動物性轉基因食品,是指以含有轉基因的動物為原料的轉基因食品。
動物的轉基因食品,主要是利用胚胎移植技術培養生長速率快、抗病能力強、肉質好的動物或動物製品。
( 3) 微生物轉基因食品。所謂微生物轉基因食品,是指以含有轉基因的微生物為原料的轉基因食品。轉基因微生物食品,主要是利用微生物的相互作用,培養一系列對人類有利的新物種。
根據食品中 轉基因的功能的不同大致可以分成以下6 種類型:
( 1) 增產型的轉基因食品
( 2) 控熟型的轉基因食品
( 3) 保健型的轉基因食品
( 4) 加工型的轉基因食品
( 5) 高營養型的轉基因食品
( 6) 新品種型的轉基因食品
代表食物
木瓜
據悉,市場上賣的95%以上的木瓜都是,這或許出乎很多人的想像。
大豆及豆製品(包含大豆油)
非轉基因大豆:
橢圓形,稍扁。肚臍為淺褐色。豆大小不一。打出來的豆漿為乳白色
轉基因大豆
滾圓形。肚臍為黃色或黃褐色。豆大小相近。打出來的豆漿淡黃,用此豆製作的豆製品都有點黃色。
部分水稻及大米
在國內取得轉基因大米合法種植權的地區是湖北,細
玉米及玉米油
2011年國內轉基因棉花種植比例高達71.5%,國內批准的國產轉基因棉花品種太多,至少數百。
轉基因玉米:甜脆、飽滿、體形優美、頭尾顆粒差不多,俗稱甜玉米(但是並非所有的甜玉米都是轉基因的),全部進口玉米基本都為轉基因玉米。
轉基因玉米油:在超市購買玉米油時,可以查看標籤分辨是否為轉基因玉米油。
菜籽及菜籽油
轉基因菜籽出油率高,目前國家已經確認的是黃籽油菜渝黃1號和2號。
非轉轉基因菜籽是指我國原先有的一些菜籽品種,這種菜籽產量低,出油率也低。
白菜及辣椒等
福山 大包頭,這是國家目前已經確認含有轉基因的白菜品種。
國內外現狀
國際現狀
歐盟法律明確表明歡迎轉基因產品,在國際上極力主張對轉基因產品採取“預先預防態度”。歐盟食品工業要經政府主管部門審批,若沒有官方授權,轉基因產品不能投放歐盟市場。
歐盟自20世紀90年代著手建立較為完善的轉基因管理體系。2000年1月,歐委會通過兩項法規,凡是含有1%以上轉基因DNA或蛋白質的食品上市都必須實行許可和標籤制度;添加劑和風味劑也要進行轉基因標註。2003年7月,歐洲議會通過兩項法規,主要涉及轉基因食品的標籤制度和可追蹤性、安全性及上市申請問題。歐盟對進口食品轉基因監測更嚴格。值得注意的是,歐盟對進口食品的轉基因監測更嚴格,歐盟食品和飼料委員會每周都會發布預警通報。
美國是轉基因食品最多的國家,60%以上的加工食品含有轉基因成分,90%以上的大豆、50%以上的玉米、小麥是轉基因的。在我國,轉基因食品還比較罕見,到目前為止,經農業部生物工程安全委員會準許商業化的轉基因作物僅有6個,其中有3個涉及食品,即兩種西紅柿、一種甜椒。但是,隨著我國加入WTO的推進和全球一體化的到來,食用轉基因食品將成為不可迴避的事實。
那么,當越來越多的轉基因食品呈現在我們面前時,首當其衝的問題就是:轉基因食品敢吃嗎?消費者能接受嗎?人們食用轉基因食品後,有副作用嗎?持懷疑態度的理由是:害蟲都不敢輕易下口的轉基因作物,一旦變成糧食和農副產品,讓我們一日三餐皆不離,是不是連同那些抗蟲基因也消化了呢?愈來愈耐貯藏的西紅柿會引起人體的變異嗎?由此,在英國曾發生由抗蟲土豆引起的環保組織狂摔超市中的基因食品、各種媒體紛紛聲討轉基因食品的事件。美國、加拿大兩國的消費者雖然大多數已接受了轉基因食品,但仍有27%的消費者認為食用轉基因食品可能會對健康造成危害。
在此情況下,轉基因技術(包括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問題,很快引起人們的極大關注,世界上許多國家都制定了對轉基因生物的管理法規和辦法,負責對其安全性進行評價和監控,其內容主要集中在環境安全性和食用安全性兩方面。我國正在起草的命名為《中國生物安全國家框架》的法規,規定了本著對全人類和子孫後代長遠利益負責的態度,從生物安全性問題的廣泛性、潛在性、長期性、嚴重性上做好生物安全管理工作,同時要求對進口的轉基因食品進行嚴格的安全檢測,真正確保消費者的利益。曾參與英國“多利羊”的克隆工作,十幾年來一直從事基因工程方面研究的中國農業大學食品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羅雲波教授認為,從本質上講,轉基因生物和常規育成的品種是一樣的,兩者都是在原有的基礎上對某些性狀進行修飾,或增加新性狀,或消除原有不利性狀。雖然,目前的科學水平還不能完全精確地預測一個外源基因在新的遺傳背景中產生什麼樣的相互作用,但從理論上講,轉基因食品是安全的。對長期食用轉基因食品是否有副作用的問題,羅教授認為是不會的,一是因為轉基因食品上市之前是經過大量試驗和許多部門嚴格檢驗的;二是轉基因食品在體內不積累。總之,轉基因食品的前景是樂觀的。
至於消費者能不能接受轉基因食品,國際消費者聯合會主席陳黃穗介紹,為保護消費者,國際消聯向聯合國食品委員會建議:轉基因食品應有標識,讓消費者明明白白地知道食品是否含有轉基因,由他們自己決定是否選擇這類食品。
國內現狀
2006年3月20日開始實施的《農業轉基因生物標識管理辦法》,只要求被列入目錄的轉基因生物產品必須進行標識。
在一些超市中發現,很少有食品標註“轉基因產品”或“以轉基因原料製成”等標識。有些產品倒是在精美的標籤上印了“不含膽固醇”等字樣。朱古力、蕃茄醬等可能含有轉基因成分的食品,也只是在標籤中印上了“不含防腐劑”、“不含黃麴黴素”。轉基因食品對許多消費者來說是一個新生事物,很多人對此還沒有一個科學的認識,對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能有一種恐懼感。商家如果貼出轉基因標識,可能對自身銷量有影響。
安全問題
弗蘭肯斯坦是英國作家瑪麗·謝利1918年所著小說中的生理學研究者,他最後被自己創造的怪物所毀滅。現在歐洲人把基因改良作物提供的食物稱作“弗蘭肯斯坦食物”,意謂轉基因植物將造成生態災難,威脅人類的生存。這種譬喻固然誇張了一點,但他們的擔憂不是全然沒有道理。
生命科學產業的發展是近20年的事,由於其孕育著巨大的希望而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西方國家在1990年還沒有正式種植轉基因作物,到了1999年種植面積已達4000萬公頃。全世界轉基因種子的銷售額在1995年僅為7500萬美元,而1998年已飈升至15億美元。
但另一方面,雖然各國目前已經試種的轉基因植物超過4500種,可是獲得政府批准上市的品種僅40個,不到1%。這說明各國政府對此仍採取謹慎的態度,在技術因素之外,還有生態健康和社會倫理等因素需要權衡。
美國和加拿大的公眾對基因改良食物的接受程度比較高。市場上的一些加工食品如軟飲料、啤酒和早餐麥片等都已含有基因改良作物的成分,並沒有遇到多少質疑。但歐洲的情況卻不一樣,阻力很大。公眾對政府批准的食品新品種將信將疑。自從發生了瘋牛病、二惡英污染事件後,公眾更是心有餘悸了。一項民意調查顯示,79%的英國公眾反對試種基因改良作物。
歐盟在去年4月暫停批准新的轉基因農產品投放市場,今年又進一步作出決定,暫停轉基因農作物的種植和銷售。少數自願試種基因改良作物的農場主受到其他農場主的抗議,試種的作物常常遭到毀壞。今年八月下旬以後的一段時間,法國的農民把水果蔬菜,甚至牛糞傾倒在一些麥當勞快餐店門前,抗議他們出售的牛肉麵包和土豆中含有轉基因食物。美國認為歐洲的行動比“香蕉戰”和“牛肉戰”更為嚴重,揚言要報復。
對人體的傷害
反對轉基因食品的人涉及範圍較廣的各種利益集團,從綠色和平組織到農場主協會到基督教會等等,他們的反對意見集中在三個方面:
第一,轉基因違反自然,因而是有害的。支持派則反駁說,現今的各種莊稼早已不是原始品種,否則人們吃的蔬菜就該跟動物吃的草一樣。
第二,植物里引入了具有抗除草劑或毒殺害蟲功能的基因後,它們所提供的食物對人體是否安全?對這一點,支持派強調,迄今為止並無夠資格的研究機構發現轉基因食品危害人體健康的證據,但他們對長遠的影響還只能作推論,一時難以取得全面的證據以服人。
第三,過於匆忙地推廣轉基因植物是否可能影響農業和生態環境?推廣抗除草劑的轉基因作物可能助長農民過量使用除草劑,從而使一些非主要作物受到傷害甚至滅絕。很多開發中國家的農民一直把這類非主要作物當作補充食物或作為飼料。美國漁類和野生動物管理署已發現有74種植物品種受除草劑影響而瀕臨滅絕。
對環境的污染
轉基因技術有可能造成生物污染。有的生物技術公司為了保護自己的智慧財產權,對銷售給農民的轉基因種子作了“絕育”處理。印地安那大學生物系副教授瑪莎·克勞奇的研究表明,這種絕育基因有可能在無意中使其他作物也變成不育。
對其他植物品種的危害
有特殊功能的基因“流竄”到相近的野生植物品系中去,使之具有抗除草劑的能力而難以控制;或者使害蟲體內產生抵禦殺蟲劑的抗體。另外,有些小生物吃了具殺蟲功能的轉基因植物可能滅絕。支持派則指出,農業生產本身是一種有損環境的活動,轉基因作物對環境的損害不會比傳統農業更大。植物自身具備了抗蟲能力,農民可以減少噴灑殺蟲劑,對環境和生物保護是有利的。
這類爭論在短時間內不易得出結論。關於轉基因作物的爭議應該說是一種正常現象。首先是新開發的品種本身還不完善,其於人體和環境的中長期影響尚待觀察,人們表示擔憂是有正當理由。其次,總會有一些意識保守的人對新科技產物不習慣,拒絕接受。再有就是受貿易利益衝突的影響,一些國家的政府和利益集團利用轉基因食品的不夠完善而大打貿易戰,使事情變得更複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