輞川圖記

《輞川圖記》是元代理學家劉因創作的一篇散文。此文由圖本身寫起,先贊其畫面優美,能移人心志。繼而引出議論:高超的畫藝僅是小技,與士大夫修己治人的大節無關,並以王維本人在被俘以後降賊失節的經歷為佐證。批評王維在安史之亂中接受偽職、後來又以名臣自居的行為,歌頌了因抗敵而英勇獻身的顏真卿。全文用典簡潔明了,筆勢搖曳多姿,運用對比手法,議論犀利精當,推理清晰嚴密,充分表現了作者“理融而旨遠”的寫作特色。

作品原文

輞川圖記

是圖,唐、宋、金源諸畫譜皆有 ,評識者謂惟李伯時山莊可以比之 ,蓋維平生得意畫也。癸酉之春 ,得觀之。唐史暨維集之所謂“竹館”“柳浪”等皆可考 ,其一人與之對談或泛舟者,疑裴迪也江山雄勝 ,草木潤秀,使人徘徊撫卷而忘倦,浩然有結廬終焉之想 ,而不知秦之非吾土也 。物之移人觀者如是 。而彼方以是自嬉者 ,固宜疲精極思而不知其勞也 。

嗚呼!古人之於藝也,適意玩情而已矣若畫 ,則非如書計樂舞之可為修已治人之資 ,則又所不暇而不屑為者 。魏晉以來,雖或為之,然而如閻立本者 ,已知所以自恥矣 。維以清才位通顯 ,而天下復以高人目之 ,彼方偃然以前身畫師自居 ,其人品已不足道。然使其移繪一水一石一草一木之精緻 ,而思所以文其身 ,則亦不至於陷賊而不死,苟免而不恥 。其紊亂錯逆如是之甚也 。豈其自負者固止於此,而不知世有大節,將處己於名臣乎 ?斯亦不足議者。

予特以當時朝廷之所以享盛名 ,而豪貴之所以虛左而迎 ,親王之所以師友而待者,則能詩能畫、背主事賊之維輩也如顏太師之守孤城、倡大義 ,忠誠蓋一世,遺烈振萬古,則不知其作何狀。其時事可知矣 !後世論者,喜言文章以氣為主 ,又喜言境因人勝 ,故朱子謂維詩雖清雅 ,亦萎弱少氣骨 ;程子謂綠野堂宜為後人所存 ,若王維莊,雖取而有之可也 。嗚呼!人之大節一虧 ,百事塗地 ,凡可以為百世之甘棠者 ,而人皆得以芻狗之 。彼將以文藝高逸自名者,亦當以此自反也 。予以他日之經行,或有可以按之,以考夫俯仰間已有古今之異者,欲如韓文公《畫記》 ,以譜其次第之大概 ,而未暇,姑書此於後,庶幾士大夫不以此自負 ,而亦不復重此,而向之所謂豪貴王公,或亦有所感而知所趨向焉 。

三月望日記 。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輞川圖:唐代王維所作的單幅壁畫,原作已無存,現只有歷代臨摹本存世。

2.是:此。金源:指金朝。

3.李伯時:名公麟,宋代著名畫家,畫有《龍眠山莊圖》.

4.癸酉:元世祖至元十年(1273)。

5.唐史:指新舊兩《唐書》。維集:王維詩文集《王右丞集》。竹館、柳浪:均為王維輞川別業中的景物.

6.裴迪:唐代詩人,關中人,曾與王維等隱居終南山

7.結廬終焉:於此築室居住,終其一生。

8.秦:指今陝西。

9.移:改變。

10自嬉:自得其樂。

11.疲精極思:用盡心思。

12.適意玩情:使心情舒暢愉悅。

13.書計:書法與籌算。修已:自我修養。

14.不暇而不屑:沒空也不值得(做)。

15.閻立本:唐初著名畫家。

16,知恥:閻立本曾經告誠他的孩子:"勿習此末技。"

17.清才:清俊之才。位:獲得地位。通顯:顯赫。

18.高人:才行高尚的人。

19.偃(yǎn)然:驕傲自得的樣子。

20.移繪:把事物畫到畫中。

21.文:謀劃處置。

22.苟免:為免於災難而苟且偷安。

23.素亂錯逆:指心志不純、行為錯誤而悖逆。

24.處己:安排自己

25.特:只不過。以:以為,認為。

26.虛左:空出左邊的位置,指給來賓留出上位。

27.顏太師:即顏真卿,官至太子太師,故稱。安祿山反叛時,顏真卿起兵抵抗,即“守孤城”。後來李希烈叛亂,他被派去勸降,不幸被殺,即“倡大義”。

28.時事:當時之事。

29.以氣為主:以氣韻為筋骨。

30.境因人勝:環境景物因人而突出。

31.朱子:朱熹。

32.萎(wěi)弱:萎靡軟弱

33.程子:程頤。綠野堂:唐人裴度的別墅,舊址在今河南洛陽。

34.取而有之可也:意指不必保留,可以換主人且加以改造。

35.虧:不足,受損害。

36.塗地:意指不值得稱道。

37.甘棠:指寶貴的東西。《詩經·召南·甘棠》中說,召伯巡行南園,曾在甘棠樹下休息,後人思其德,不忍傷此樹。

38.芻狗:指輕賤無用的東西。古時祭祀結草成狗而用,用完後即棄去。

39.自反:自我反省

40.韓文公:即韓愈。他曾作有《畫記》一文。

41.譜其次第:按高下順序編排敘述。

42.庶幾:或許。

43.所趨向:應該傾向、接近的方面。

44.望日:農曆每月十五。

白話譯文

這幅《輞川圖》在唐宋金的畫譜里都有收錄,評論寫題跋的認為只有宋朝畫家李公麟的《龍眠山莊圖》能夠用來與之相比,這大概算是王維一生中得意的作品之一。1273年的春天,我有幸能夠觀賞它。唐代歷史著作和王維集子裡所說的“竹館”“柳浪”等景點都可以在畫作中得到考證,其中的一個時而與王維對坐談話時而一起乘船漫遊的人可能就是裴迪。畫面上江山雄偉奇麗,草木滋潤秀美,讓人對著畫流連賞玩以致忘了掩卷,情懷高雅從而萌生在那裡構築廬舍,度過晚年的想法,卻不知道畫裡的陝西早已不是祖國的土地了。外物能夠讓人陶醉,觀賞畫的人就像這樣,但那畫畫的人用這種技巧自我娛樂時,原本就應該是用盡心思而不知道疲勞的。

哎呀!古代的人對於技巧這類事,不過讓自己意志愉快自得懂得欣賞情趣罷了。比如繪畫,它不像書寫、計算、音樂、舞蹈那樣可以當作修煉自身才具管理他人的依靠,一般人多沒有時間甚至不屑去鑽研它。從魏晉以來,即使有人鑽研過它,但是像閻立本這樣的人已經知道它引發自取其辱的原因。王維憑清俊之才取得顯貴的官位,並且天下的人又用高人來看待他,他同時安然地用前身是畫家來自居,他的人品已不值得稱道了。但是假如他能改換繪製一片水一塊石一莖草一株樹的細密心思,去思考如何來修養他自己,那也就不至於落到陷於叛賊之手卻不願意主動犧牲生命,苟且免禍卻不認為可恥的地步,他的思維的混亂悖逆竟像這樣的嚴重。難道是他的自負原本使自己的認識水平僅限於此,因而不知道社會上有大的節操,將會把自己放在有名望的大臣的行列嗎?這也不值得討論了。

我只認為在那時的朝廷能用來享有巨大聲名的,並且讓豪貴階層人士用來恭敬相迎的,親王們用來以老師朋友相對待的,就是這樣的能寫詩會畫畫、背棄君主侍奉反賊的王維一類人。像顏真卿苦守孤城,匡扶大義,忠誠超過整個同時代的人,留下的功業激勵萬古後人,李隆基卻不知道他長什麼模樣;那種政治局面可想而知了。後代談論文藝的人,喜歡說文章以作者的氣節為主骨,又喜歡說自然環境因為所住的人而增加美感,所以朱先生說王維的詩雖然清雅,卻氣勢萎弱缺乏骨力,程先生認為裴度住過的綠野堂應該被後人好好保護,至於王維的輞川山莊,即使拿來占有它,也是可以的。是啊!人的大操守一有虧欠,所有的東西均一敗塗也,大凡能夠自認為是值得百代傳揚的甘棠一樣的紀念物,卻被別人當作芻狗看待。那些將用文藝方面的才藝而清高瀟灑來自我陶醉自以為名的人,也應當從此中得到自我反省。我因為以後的閱歷,或許能夠通過考究這幅畫裡的東西,來研究短時間裡發生的古今的差異,想效法當年韓愈的《畫記》,來記下畫上景物次序的大致情況,但是沒有空閒的時間,姑且在後面寫了這篇文章,希望士大夫不要憑畫畫而自負,並且不再看重繪畫這門才藝,同時希望以前的那些所謂的王公貴族,或許也能有所觸動而知道該推崇什麼樣的士風。

三月十五記。

創作背景

此文作於元世祖至元十年(1273),其時元兵攻伐南宋正急,而南宋封建統治階級卻只圖安富尊榮,作出許多醜惡的行為。作者有感於心,為特地提出以品格氣節為重,故以王維的《輞川圖》為引作此文。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此文借記《輞川圖》闡述自己的見解,把議論、記敘、描寫、抒情很好地結合起來,尤其通篇對比,層層深入,環環相扣,從而突出了“大節一虧,百事塗地”這一觀點。

開篇先以北宋畫家李伯時之佳作《山莊》與唐朝詩人王維的得意之作《川圖》相媲美,這是從畫面的藝術角度做對比,突出《輞川圖》美學價值之高。爾後又以精煉之筆描繪評述《輞川圖》繪之精妙傳神,以至撫卷忘掩,急欲置身於畫中境界,陶醉其間。以此足見《輞川圖》藝術效果之一斑緊接著筆鋒一轉謂“古人之於藝也,適意玩情而已”,用畫與書法樂舞做對比,畫不如其他,此為橫比同是畫又有知恥與不知恥之分。唐朝閻立本自恥,而王維“以前身畫師自居”對比鮮明。同是歷經安史之亂,顏太師守孤城,倡大義,忠誠蓋世,而王維不知有大節背主事賊,這又是橫比。文章至此忠貞與失節已形成鮮明的對比。

繼而,又以唐、宋不同時代人們對王維的不同評價進行對比,此為縱比唐朝時豪貴虛左而迎,親王以師友而待王維。到了宋朝則不然南宋理學家朱熹“謂維詩雖清雅,亦萎弱少氣骨”,這是對王維詩的優長與不足之評價。北宋理學家程頤“謂綠野堂宜為後人所存,若王維莊,雖取而有之可也”境因人聖綠野堂因其主人裴度平定叛亂有功而被尊重;王維莊因其主人在叛亂中失節而被輕視這裡與其說是綠野堂與王維莊兩個地方的對比,不如說實質上是兩個地方主人氣節操守的對比。文章或是橫比,或是縱比,層層深入水到渠成,作者疾呼“人之大節一虧,百事塗地。”至此,觀點鮮明,發人深思。王維這一享有盛名的大詩人,在作者筆下已是一位“大節一虧,百事塗地”之人。文章構思之巧妙,對比之鮮明,令人讚嘆不已。

讀罷此文,掩卷沉思,浮想聯翩,金無足赤,人無完人。然而做人若要百年之後無憾,須“樹堅不怕風吹動,節操稜稜還自持。”

名家點評

嘉應學院副教授湯克勤:本文打破畫記只側重評介繪畫本身的慣常格局,而是由記畫引發,縱論畫藝與人品的關係,引出一個文士必須講究品節的普遍性結論。雖然作者對於技藝有所貶低,對於王維評價有所偏失,但是他提出的重視品德修養的觀點,至今都具有啟發意義。(《古文鑑賞辭典》)

作者簡介

劉因(1249年—1293年),字夢吉,號靜修,元雄州容城(今河北徐水縣)人,元代著名理學家、詩人。父祖皆為金朝人,故他自視為亡金遺血,元滅南宋,他屢作哀宋之文,思想感情與元蒙一直格格不入。至元十九年(1282年),應召入朝,為承德郎、右贊善大夫,不久以母病辭官。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朝廷再度徵召,劉因以病拒絕。至元三十年(1293年),劉因病逝,朝廷追贈翰林學士、資政大夫、上護軍,追封“容城郡公”,謚“文靖”。主要作品有《四書精要》、《易繫辭說》、《靜修集》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