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開封為中心的周邊地區,傳說中是遠古時期的‘大荒之地’,也是華夏人文歷史的發祥地。
據古籍記載,“軒轅丘”在軒轅氏首任黃帝姬芒稱帝之前,是軒轅氏大酋長行政生活之地,在姬芒稱帝之後,是軒轅黃帝的帝都。軒轅氏創造了居住的房子,即“室(宮)”,因此“軒轅丘”也稱“黃帝之室(宮)”。《史記索隱》記載:“黃帝都軒轅之丘。”進一步說明“軒轅丘”為黃帝帝都。古籍中還記載,“軒轅丘”在古代“五行”的“中土”之地。
但是,關於黃帝軒轅丘的地理位置也有不同說法。民國時期著名易學家尚秉和在《焦氏易林注·卷一·屯之第三》中有注釋,說:“伏羲,都陳,黃帝為有熊國君,少典之子。皇甫謐( 生於公元215年,即東漢建安二十年;卒於公元282年,即西晉太康三年) 曰‘有熊,今河南新鄭,非陳地’,焦氏時古籍尚多,或別有所據歟。”
從上述資料來看,西晉皇甫謐認為“有熊,今河南新鄭,非陳地”。而這裡的“陳地”,一是指淮陽陳國,二是指開封陳留。開封古稱“留”,又曾屬於陳國,故稱“陳留”,淮陽陳國一帶也曾歸屬過陳留。陳留是“陳地”沒有疑義。皇甫謐說有熊“非陳地”的目的,意在強調說明“有熊,今河南新鄭”。但是,尚秉和卻對西晉皇甫謐“有熊在新鄭”之說持保留態度,指出:“焦氏時古籍尚多,或別有所據歟。”意思是說,漢代出版《焦氏易林》時期出版的古籍很多,西晉皇甫謐說“有熊非陳地”或許有別的記載作為依據?尚秉和這種不肯定的語氣,恰恰說明西晉皇甫謐沒有交代,尚秉和也沒有見到古籍記載“有熊,今河南新鄭”的依據。
西晉皇甫謐明確否定有熊氏黃帝帝都軒轅丘在古代開封“陳地”,恰恰說明當時已經有了黃帝帝都軒轅丘在古代開封“陳地”的說法。對人文歷史資料考證發現,黃帝帝都軒轅丘在開封(古稱陳留),即戰國大梁的最早記載,反而要比西晉皇甫謐“有熊在新鄭”之說早260年左右。
公元8年,西漢王莽新政時期著名的《新莽銅嘉量》銘文中有記載:“黃帝初祖,德幣於虞。虞帝始祖,德幣於新。歲在大梁,龍集戊辰。戊辰直定,天命有民……”大意是說:黃帝是我的初祖,他的美德惠及虞帝;虞帝是我的先祖,他的美德又輾轉惠及(漢代)新朝。戊辰年(西漢初始元年)歲(木)星運行到大樑上空,北斗星斗柄正指向蒼龍星系,天下安定,上天命我繼承漢代赤(炎)帝劉邦的天下,擁有所有臣民,就像黃帝繼承八世炎帝榆罔天下一樣。
上述銘文告訴我們一個非常重要的信息:黃帝、虞帝的帝都不僅同在一地,而且都在戰國時期的大梁一帶。據唐代房玄齡《晉書·天文志》記載:“冀州於古,堯之都也。舜分州為十二,冀州析置幽、並。其於天文,自胃七度至畢十一度,為大梁,屬冀州。”可見,大梁(開封故稱之一)在上古時期是冀州之地。“冀州”也稱“中冀”,意為“天地之中”,與黃帝帝都軒轅丘的“中土”、“中央之國”同義。
據戰國時期秦國宰相呂不韋《呂氏春秋·季夏紀》記載:“中央土,中日戊巳。其帝黃帝。”東漢末訓詁大家高誘注釋說:“戊巳,土日。土王中央也。”又說:“黃帝,少典之子,以土德王天下,號軒轅氏。死,托祀為中央之帝。”西漢淮南王劉安《淮南子·天文訓》也記載:“中央土也,其帝黃帝。”這些記載與西漢王莽《新莽銅嘉量》銘文記載的“歲在大梁,龍集戊辰。戊辰直定,天命有民”的意思是完全一致的。“戊巳”為中央土,“戊辰”是農曆龍年, 說明“戊巳”的“中央土”地,是“戊辰”之“土”、“龍”,即“黃(土)龍(帝)”居住的“大梁”之地。
約在唐代高宗時期編撰的《軒轅黃帝傳》,是現存第一部最早、最完整的黃帝傳記專書。據說,該書因為揭示黃帝帝都“軒轅之丘”在中原地區,對唐朝在西部建立帝都的正統性具有詆毀作用,因而被唐朝所避諱,成為禁書而遭到了封存。該書對“軒轅之丘”所在地有明確記載:“帝娶於西陵氏於大梁,曰嫘祖,為元妃,生二子:玄囂、昌意。”其中“帝”,就是指建帝都於大梁軒轅丘的黃帝。
直到1908年,清代商務印書館出版的《辭源》還記載:“黃帝娶西陵氏於大梁,曰嫘祖。”
其實,在華夏人文歷史上,“西陵”應該是崑崙山的同義詞。因為崑崙山本是天父天帝盤古、伏羲和天母天王女媧以及西王母女系部落天國的“天地之中”,而開封黃帝帝都在崑崙山地區的中東部。因此,自黃帝建都軒轅丘之後,也稱西部的“崑崙山”核心地區為“西陵”,稱崑崙山女系部落的後裔為“西陵氏”,稱居住在“西陵”的天王天母女系部落的女媧後裔酋長為“西王母”。後來,作為“西陵氏”的炎帝及其後裔遷徙到了開封杞縣東南的“西陵鎮”、西平縣的“西陵”,以及長江的“西陵峽”和湖南等地區,把“中央之國(簡稱中國)”的“中土”文化,即後來的中原文化,廣泛傳播到了大江兩岸和東夷、南蠻、西戎、北狄四方。這明確告訴我們,黃帝娶西陵氏嫘祖的“軒轅之丘”,在崑崙山“中央之國”,即大梁的“天地之中”。
韓鵬說,多種史料記載表明,開封老城北部約8公里的“軒轅樓”北部一帶,就是軒轅氏在崑崙山地區“天地之中”最早建立的黃帝之都“軒轅丘”,也是西晉出土的戰國時期魏國襄王墓中《穆天子傳》記載周穆王巡狩中原時曾經祭祀的“黃帝之室”。
上古時期,古人把夏至這一天在黃帝之都測量日晷“一尺五寸”的長度,作為確定“中央之國”、“天地之中”的基本依據,並一直延續到唐宋時期。公元724年,唐玄宗命太史監南宮說在黃河南北平地測量日晷及極星。這是有史以來最大、最準確的一次日晷測量。結果測得開封浚儀岳台(今開封西北)夏至晷長1.5微強、極高34.8度;而登封陽城,卻測得夏至晷長1.48尺弱、極高34.4度。根據西周公旦《周禮·冬官·考工記》記載上古時期“日至之景(一)尺有五寸,謂之地中”的傳統標準,開封浚儀岳台被唐朝確定為“唐之地中”,從而放棄了登封陽城為西周“地之中”的定論。
可見,天國、崑崙山、西陵、中土、中冀、中央之國、軒轅丘、黃帝之室等地名雖多,卻都在以中原開封為中心的同一個地區,也表明:“人文始祖”軒轅黃帝的帝都在開封,即戰國時期的大梁一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