軒姓

軒姓

歷代以來百家姓記載軒轅為複姓,後省作軒姓(見《史冊》《穆天子傳》)等相關史籍。軒(xuan),姓也,黃帝軒轅氏, 後因為氏;軒氏:即軒轅氏也,亦省作軒氏。軒氏名人:軒 虎、軒 達:(生卒年待考),兄弟倆。著名春秋時期鄭國大夫,經學家。軒 和:(生卒年待考),著名漢朝諫議大夫,經學家。軒彥績:(生卒年待考),著名宋朝登科進士。軒同軤:(生卒年待考),著名宋朝登科進士。軒 成:(生卒年待考),著名元朝登科進士。

基本介紹

軒姓 軒姓
軒姓 軒姓
軒姓 軒姓

軒[軒,讀音作hǎn(ㄏㄢˇ),亦可讀作xuān(ㄒㄩㄢ)]

姓氏淵源

第一個淵源

穆天子傳 穆天子傳

源於姬姓,出自軒轅黃帝,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史籍記載:軒,姓也,黃帝號軒轅,後因為氏。軒氏,軒轅之後。史籍《姓解·六三》、《姓苑》中均記載:“軒氏、轅氏、軒轅氏,皆黃帝之後。黃帝之後以號為姓,軒轅即黃帝,姓公孫或言,姓姬。黃帝,少典氏之子。黃帝共二十五子,十二子有姓。”著名東漢後期思想家、政治家王符在所著的《潛夫論·志士姓》中記載:“軒氏、豐氏、駟氏、游氏、國氏、然氏、孔氏、羽氏、良氏、大季氏,十族之祖穆公之子也,各以字為姓。”

軒氏、軒轅氏、轅氏、軒丘氏皆黃帝之後裔,各有各的支系,乃四種姓氏。

第二個淵源

穆天子傳序 穆天子傳序

源於姬姓,出自西周時期周穆王姬滿之後,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周穆王姬滿為西周朝第五代君主,周昭王之子,是中國歷史上最富於神話色彩的君王之一。傳說他享壽一百零五歲,在位時間為五十五年(公元前976~前922年,一說公元前1001~前947年,待考)。據汲縣西戰國墓所出土的典籍《穆天子傳》記載,周穆王喜好遊歷,曾於周穆王十三~十七年(公元前963~前959年或公元前988~前984年,待考),駕八駿之乘驅馳九萬里,西行至“飛鳥之所解羽”的崑崙之丘,晉觀黃帝之宮。他還設宴於瑤池,與西王母做歌相和。據考證,當時周穆王西遊之地,就在今裏海與黑海之間的一帶曠原。後因徐戎造反,方趕回中原組織平亂。周穆王一生都致力於向四方發展,他曾因遊牧民族戎狄不向周朝進貢,而兩次發兵征伐犬戎,獲其五王,並把部分戎人遷到太原(今甘肅鎮原)。他還率軍東攻徐戎,平服了徐戎的叛亂,之後在塗山(今安徽懷 遠)大會數百諸侯,鞏固了西周王朝在東南地區的統治。周穆王制定了“墨、劓、臏、宮、大辟”五刑,其細則竟達三千條之多。後世流傳有周穆王西征的故事,如晉朝汲冢出土戰國竹簡《穆天子傳》,其中雖多誇張,但畢竟反映了當時周穆王意欲週遊天下,以及西周王朝與西北各方國部落往來的情況。

周穆王的後裔分衍有十大支姓,即軒氏、豐氏、駟氏、游氏、國氏、然氏、孔氏、羽氏、良氏、大季氏。除姬姓外,其軒氏為當首之氏,號稱“中華第一氏”。

第三個淵源

穆天子傳通解 穆天子傳通解

源於羋姓,出自戰國後期楚國王族後裔軒丘氏,屬於複姓省文簡化為氏。軒丘氏複姓系出楚頃襄王熊橫,熊橫遷都於陳國。其後裔楚文庶子被其封於軒丘為采邑,稱軒丘氏。到漢朝時期有梁國宰相軒丘豹,其後省文簡化為軒氏、丘氏。軒丘,按史籍《史記正義》引《括地誌》記載:“黃帝陵在寧州羅川縣東八十里子午山。”已經說得非常清楚,當時的羅川縣就是現在的甘肅省正寧縣。現存正寧縣博物館的北宋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所立的《大宋寧州承天觀之碑》記載:“茲縣(隋羅川縣,今正寧縣)據羅川之上游,實彭原之屬邑,氣象蔥蔚……人敦忠義之風,俗勤稼穡之事。軒丘在望,乃有熊得道之鄉;豳土劃疆,本公劉積德之地……軒轅師廣成於前,夏禹尊子於後。”這裡所說的“軒丘”就是羅水上游的橋山,因為有氏而得名。子午山也稱子午嶺,即史籍《史記·五帝本紀》所說“黃帝崩,葬橋山”的橋山。清朝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慶陽知府趙本植修纂的《慶陽府志》記載:“黃帝陵在羅川縣城東子午山旁。”民國十四年(公元1925年),正寧縣知事蘇紹泉修纂的《正寧縣誌》記述得更清楚:“黃帝陵在縣東南湫頭鎮東北西頭村之橋山,當谷一峰聳起,草木蔥蔚,上有荒冢,旁立一碑,鐫字:黃帝葬衣冠處。”此黃帝冢,正是漢武帝北巡朔方,勒兵十餘萬,還祭黃帝冢於橋山的地方。

因此,軒丘即今甘肅省慶陽市正寧縣羅水上游的橋山,非指今陝西省延安市黃陵縣的橋山。

第四個淵源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初期鄭國京城大叔姬段後裔軍氏,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據史籍《潛夫論·志士姓》記載,古有軍氏,為周朝時期鄭武公之子共叔段之後。春秋時期,鄭國君主鄭莊公名叫姬寤生(公元前743~前701年在位),封他的弟弟姬段(公子段)在京邑(今河南滎陽),世稱京城太叔。姬寤生、姬段兄弟倆的曾祖父就是著名的周厲王姬胡,荒淫暴虐,因此在周公元年(公元前841年)發生了“國人暴動”,周厲王死於囚所。據史籍《左傳》、《史記》的記載,周宣王繼位,把他的弟弟姬友分封到鎬京附近的鄭(今陝西華縣)。姬友就是姬寤生、姬段兄弟倆的祖父鄭桓公,他當時是周幽王姬宮涅的司徒。

穆天子傳 穆天子傳

周幽王十一年(公元前770年),犬戎攻破西周都城鎬京,姬友為保護周王朝而犧牲。姬友的長子姬滑突(姬掘突)繼位,是為鄭武公。鄭武公助即位的周平王姬宜臼東遷洛邑有功,仍為周王朝的大司徒,並把鄭國也遷到洛陽東南,史稱“新鄭”,其故城至今保存完好。鄭武公後來娶了申侯的女兒武姜,生了兩個兒子。因生大兒子姬寤生時難產,武姜當時受了痛苦和驚嚇,便因此對姬寤生一直不喜歡。武姜後來又生了一個兒子叫姬段,人們稱他“叔段”。姬段死後,家人子孫四處逃散。一直到周桓王姬林二十年(鄭厲公姬突元年,公元前700年),鄭莊公的兒子鄭厲公繼位後,對姬段一族人的態度有所改變,他曾對臣下說:“不可使共叔段無後於鄭。”在周釐王姬胡齊三年(鄭厲公復元年,公元前678年),鄭厲公將流亡在衛國的姬段之孫公父定叔及其家人迎回鄭國。公父定叔的父親名叫公孫滑,定叔回鄭國以後,姬段的後裔子孫們始稱太叔氏、公孫氏、段氏、京氏、共氏、軍氏等,表明了後裔子孫們對姬段的愛戴與尊重。

要注意的是,該支軍氏是為河南軍氏,與漢朝時期的驃騎將軍、冠軍侯霍去病之後裔的軍氏非同源。該姬姓軍氏後多改為軒氏,世代相傳至今。

第五個淵源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鄭國公子喜,屬於以通義字訛為氏。據史籍《風俗通義佚文》、《左傳》記載,鄭國有公子喜,字子罕,其後為罕氏。

在古代,“軒”與“罕”二字通假,如在《左傳·昭公元年》中記載的罕虎,在《春秋公羊傳》中則記載為軒虎。在其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之字為姓氏者,稱軒氏,世代相傳至今。

得姓始祖

軒姓 軒姓

黃帝。從文獻資料可知,軒轅一姓起源於五千年以前,其始祖是中華民族的共同祖先黃帝。據考證:司馬光《稽古錄》上記載黃帝有熊氏,姬姓,曰軒轅。有熊國君少典之子。宋蘇轍《古史》上記載黃帝居軒轅之丘,而娶於西陵氏之女,是為嫘祖。嫘祖為黃帝正妃,生二子後皆有天下,其一玄囂,是為青陽;其二昌意。黃帝蓋四妃,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為十二姓,曰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佶、儇、依。黃帝崩,葬於橋山(今陝西黃陵縣)。子青陽立,是為帝少昊。《史記?索隱》上記載,認為是黃帝居軒轅之丘而有軒轅氏;一說是為黃帝作軒冕之服,而被人尊稱為軒轅氏。總之,兩者都有可能,或兼而有之。一句話,如《漢書?古今人表》記載所言“軒轅,即黃帝也。”軒轅氏出自黃帝,其後代中有以軒轅為姓,這是無疑的。故黃帝就是軒氏的得姓始祖。

各支始祖

軒轅豹:唐朝武將。貞觀年間隨唐太宗李世民東征路過襄邑(今睢縣)因病御允,駐地養病,定居在睢縣長崗鎮,故後葬長崗黃土崗上,唐太宗欽賜塋地並在大塋左右種植十二棵國槐以志紀念。明朝時期經劉伯溫看風水卜葬長崗東六里許軒轅老家村(又稱軒家寨),老塋現存。軒轅宗祠始建於唐朝,後屢修不止,最後一次修繕是民國二十三年,現有民國時期著名書畫家褚紀雯題寫軒轅宗祠牌匾為證。明朝著名廉吏、刑部尚書軒輗皆軒轅豹後人,有族譜為證。

軒姓 軒姓

軒汝君、軒汝臣、軒汝義:清雍正三年~乾隆八年(公元1725~1743年),於河北永平府玉田遷居遼西,有二百多年的歷史。原分布:一葫蘆島南票區暖池塘鎮札木溝村;二朝陽市朝陽縣根德鄉邱家村;三錦州市黑山縣無梁殿鎮軒三家村。現分布:葫蘆島市龍港區、朝陽市、朝陽縣、阜新市海洲區、彰武縣、黑山縣、新立屯、瀋陽市、北京市,共有四五百人,一百五十多戶,九代人。是為遼寧軒氏三祖。

遷徙分布

軒氏是一個非常古老的姓氏群體,但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台灣省也名列在第六百四十七位,人口總數接近十五萬,以上黨、遼西、漁陽、郃陽為郡望。

始祖軒轅豹後人分布河南、山東、安徽、江蘇、河北、台灣、湖北、陝西、廣東、遼寧、吉林、黑龍江等地。

始祖汝君、汝臣、汝義於河北永平府玉田縣遷居關東,有近二百年的歷史。分布地:奉天府暖池塘、承德府朝陽縣根德、新民府廣寧縣黑山。現分布:葫蘆島市、朝陽市、錦州市、阜新市、瀋陽市、北京市、杭州市、南昌市。

永平府:商孤竹國,春秋山戎肥子二國地明置永平府,清屬河北省,民國廢,治所為今河北省盧龍縣。

玉田縣:春秋時為大鹵之區,漢又為右北平郡無終縣地,隋末才改無終縣為漁陽縣,唐分漁陽雖置無終縣,改曰玉田,清屬於河北省遵化州,今屬河北省津海道,在遼寧省錦西縣北二十五里,東濱女兒河,西隔柳條邊界熱河朝陽縣。

朝陽縣:明初為營州衛地,後廢入泰寧衛,清初內屬,乾隆初隸塔子溝廳,尋析置三座塔廳,又改設朝陽縣,屬承德府,光緒間升為朝陽府,民國仍改縣,屬熱河特別區域熱河道,縣治即古龍城,地濱大凌河,當承德入奉天之道,亦要區也,錦朝鐵路以此為終點。

黑山縣:向為遼寧省廣寧縣分管地,清光緒間析置鎮安縣,屬遼寧省新民府,民國改今名,屬遼寧遼瀋道,縣治附近有小黑山,故名,京奉鐵路經之。

今河北省的唐山市遵化縣、豐潤縣、玉田縣、保定市定州市、邯鄲市,河南省的許昌市長葛縣、鄢陵縣、南陽市淅川縣、商丘市睢縣、寧陵縣、柘城縣、漯河市臨穎縣、周口市太康縣、扶溝縣、西華縣、新鄉市,山東省的濟南市、菏澤市、梁山市、聊城市、冠縣、臨沭縣,遼寧省的瀋陽市、葫蘆島市龍港區、朝陽市朝陽縣、阜新市海洲區、彰武縣、錦州市黑山縣、新立屯、鐵嶺市,北京市,黑龍江省的齊齊哈爾市,安徽省的淮南市、壽縣,陝西省的西安市、興平市,江蘇省的睢寧縣,湖北省的襄樊市、十堰市隕縣,廣東省的江門市,天津市靜海縣,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台灣省等地,均有軒氏族人分布。

郡望堂號

郡望

上黨郡:“上黨”在字面意思指山上的高地,“上與天為黨也”,故名。上黨地名最早見於春秋時期的晉國,此後趙魏韓三家分晉,都占據了上黨地區的一部分,戰國時期韓國置郡,但是具體的郡置如今已經難以考證。秦始皇統一天下後分地為三十六郡,上黨郡承之,是其中大郡之一,治所在長子(今山西長子),這個郡級行政區劃轄治範圍大致是以今天山西省長治市為中心的山西省東南部地區。西漢時期沿置,轄縣十四個;東漢時期轄縣減少到十三個。三國時期,上黨郡治所向東北遷移到壺口關(今山西長治北部,但不是壺關縣)。西晉時期,轄縣十個,郡治進一步向東北遷移到潞縣(今山西潞城東北部)。十六國時期,除後周政權短暫改名為潞州外,上黨郡基本被保留,到北魏時期郡治又遷回壺關。隋朝建立後,廢並原壺關縣,建上黨縣,並將上黨郡治遷往上黨縣(今山西長治),轄縣十個。唐朝時期,改上黨郡為潞州,從此上黨郡之名不復存在,但之後歷朝歷代仍保留上黨縣,直到明朝嘉靖八年(己丑,公元1529年),改上黨縣為長治縣,從此上黨作為地名不再存在。

郃陽縣:今陝西省合陽縣,1964年9月國務院更改生僻地名,改“郃”為“合”,稱合陽縣。。郃陽縣歷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先民在合陽土地上繁衍生息,部落時代有華氏部族聚居之地。夏、商、周時期為古“華國”,亦名“有華國”;春秋時期為晉國轄區,戰國時期歸屬魏國。魏文侯十七年(公元前429年)在黃河西岸的郃水(亦稱洽水,清初斷流)北岸築城,取名“郃陽城”。秦朝時期置“郃陽邑”。1964年9月國務院更改生僻地名,稱合陽縣。

興平縣:今陝西省興平市.興平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封建王朝曾兩次在興平建都:一次是西周第七個皇帝周懿王二年(公元前908年),把國都由鎬京遷到犬丘(今興平城南的南佐村);一次是楚漢相爭時,項羽封章邯為雍王,王都設在廢丘(今址同上)。這在中國歷史上都是屈指可數的。漢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始置槐里縣。唐“安史之亂”爆發後此地置“興平軍”,因該軍平叛安史之亂有功,故於至德二年(公元757年)以該軍之名命名為興平縣,取“興旺平安”之意,縣名沿襲至今。

睢州:今河南省睢縣,古稱襄邑、又名鳳城,貞觀年間始祖軒轅豹遷徙地,;隸屬睢陽,民國為睢州,金始置。今為睢縣

鹿邑縣:今河南省鹿邑縣.春秋陳鳴鹿地,後漢置武平縣,隋改鹿邑,故城在今河南鹿邑縣西六十里,元徙今治,漢苦縣地也,明清皆屬河南歸德府,今屬河南開封道。

靜海縣:今天津靜海.漢初置縣名東平舒。宋大觀年間(1107年-1110年)置靖海縣。明洪武初年改名靜海沿用至今。

京東玉田:今河北省玉田縣 .春秋時為大鹵之區,漢為右北平郡無終縣地,隋末改無終縣為漁陽縣,唐分漁陽雖置無終縣,改曰玉田,清屬河北省遵化州,今屬河北省津海道。

柘城縣:春秋陳株野地,秦置柘縣,晉省,隋置柘城縣,故城在今河南柘城縣北,明改築今城,屬河南歸德府,清因之,今屬河南開封道。

淮南郡:今安徽省淮南市.①漢曾置淮南國,治六安(今安徽六安北),後遷壽春(今壽縣)。魏亦曾置淮南國,後為淮南郡,轄境均在今安徽淮河以南地區。隋亦以壽州為淮南郡(唐為壽州壽春郡)。②唐有淮南道,治揚州,自今湖北應山、安陸、應城以東,淮以南、江以北,均在境內。中葉以後,置淮南節度使,亦治揚州。⑧宋有淮南路,治揚州。後分為東西二路。西界在今湖北黃陂、河南光山一帶。東西二路分界約在今安徽鳳陽、和縣一帶。

冠縣:今山東省冠縣.春秋系晉國冠氏邑,元升冠州,明改冠縣。

東平州:今山東省東平縣.春秋時魯附庸須句國,戰國屬齊,秦薛郡地,漢置須昌縣,晉徙東平國來治,南朝宋為東平郡,北齊郡廢縣徙,隋復置須昌縣,唐移鄆州來治,改曰東平郡,宋曰東平府,元改為東平路,明降為州,省須城縣入州,清屬山東泰安府,民國改州為縣,屬山東東臨道。

汶上縣:今山東省嘉祥縣.春秋時魯中都邑,戰國屬齊為政治部陸邑,漢置東平陸縣,南朝宋初曰平陸,改置樂平縣,隋復改樂平曰平陸,唐改曰中都,金改曰汶陽,又改曰汶上,清屬山東兗州府,今屬山東濟寧道,津浦鐵路經之。

堂號

上黨堂:以望立堂。

遼西堂:以望立堂。

漁陽堂:以望立堂。

郃陽堂:以望立堂。

太霞堂:唐朝時有軒轅集居羅浮山為道士,年過百歲仍容顏不老,坐在暗室中,目光射數丈。著有《太霞》十二篇。唐武宗召見他詢問長生的法術。軒轅集說:“絕聲色,薄滋味,哀樂一致,德施無偏,堯舜禹湯之所以壽也!”(堯舜禹湯之所以長壽,是因為他們做到了斷絕靡靡之音和女色,對飲食不貪厚味,悲哀和歡樂都同樣,不為此而傷感,施德於人,無偏無私。)

榆西堂:東起榆關(即山海關),西至嘉峪關,全長一萬二千多公里。由此而分塞外與中原,故以居住地為堂號。該地軒氏謙和達理、秉性正直、篤實純厚、淡泊敬誠。

家譜文獻

軒轅氏家譜,著者待考,民國十年(公元1921年)印製。現被收藏在上海市圖書館、河南省鄭州市鐵英街軒轅放家。

遼西軒氏宗譜,著者待考,2006年計算機雷射照排印本。原稿被收藏在遼寧省葫蘆島市龍港區房地產管理處軒強處。

河南睢縣軒氏族譜,(明)軒輗編修,清朝年間續修,民國年間再修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河南省太康縣獨塘鄉趙胡同村。

字輩排行

遼寧黑山軒氏字輩:“大東廣殿敬軒”。

遼寧葫蘆島軒氏字輩:“□□富萬世雲恩諾”。

河北豐潤軒氏字輩:“連鳳維興……”

河北唐山、玉田軒氏字輩:“汝大東有連風維宗興永常在功成慶福祥”。

河北遵化:

安徽淮南軒氏字輩:“舉國敬廷在傳家德廣開”。

河南太康軒氏字輩:“家基敏慎照”。

軒姓宗祠通用聯

四言通用聯

羅浮高隱;興化賢名:上聯典指唐朝時期的東莞人軒轅集,居羅浮山為道士,百餘歲容顏不老,曾著《太霞》十二篇。武宗召見,問他長生術,他答道:“杜絕聲色,淡薄滋味,喜怒哀樂不動心,施德不偏。堯舜禹湯能長壽,也都是因為這些。”下聯說唐朝時期的軒轅范,知興化軍,考績被列為優等,上奏朝廷。

七言通用聯

人文初祖家聲遠,一簏廉吏道脈長:軒氏遼西堂楹聯。上聯典指始祖軒轅黃帝,下聯說明朝刑部尚書軒輗。軒輗,字惟衡,明永樂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進士,授行人司副。明宣德六年(公元1431年)改御史,巡按福建,剔蠹鋤奸,風采甚峻。明正統元年(公元1436年)奉命清軍浙江,劾罷不稱職之官四十餘人。明正統五年,超擢為浙江按察使,居官清廉,一方大治。明景帝即位,以右副都御史鎮守浙江。明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奉命兼理南浙鹽課。明景泰五年復改左都御史,掌南京都察院。明天順元年(公元1457年)二月,召拜刑部尚書後,引疾乞歸。明天順二年召以左都御史赴南京督理糧儲。明天順八年春,軒輗以老乞骸骨,請歸鄉里。不待明英宗許可徑歸,同年五月二十四日抵家而卒。明萬曆中,贈少保,謚端肅。

歷史名人

軒輗:(公元?~1464年待考),字惟行,一字惟衡;河南鹿邑人。著名明朝大臣。明朝永樂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進士,授行人司副。明宣德六年用薦改御使,明正統五年晉升為浙江按察使。

明正統五(公元1440年),軒輗超擢浙江按察史,浙江歷任官員奢侈浪費,軒輗到決心力戒矯之.他寒暑一青布袍,補綴殆遍.居常蔬食,妻兒老小親操井臼.他與屬僚約定:三日出奉錢市肉,不得過一斤,僚屬多不能堪,即便故友來,軒輗也食惟一豆,只不過多一雞黍罷了,讓眾官員驚以為異。在軒輗的帶動下浙江官場風氣大變。當時鎮守內臣阮隨,布政史孫原貞,杭州知府陳復,仁和知縣許璞居官皆廉,一方大治。軒輗孤峭,遇見沒有操守賢能的官員不與往來。在任按察史期間,他到同僚家飲酒,回來後撫其腹曰:“此中有髒物也! 在京城,都御使張純置酒請客,軒輗對他的奢侈很厭惡,拒而不往。張純將酒饌送上門來,軒輗也不納。到了年底,皇帝下旨禮部拜表慶祝,而軒輗獨居一室,撤燭端坐。拜表慶賀尚未結束,他竟然回去了,未嘗與僚友告別。僚友聞訊趕來,他竟避而不見。軒輗不願意與僚友們大吃大喝,與之同樂,認為吃喝乃官場之大忌。從此,眾官員不感直視軒輗。可見其清操聞天下,與耿九疇齊名,語廉史必日軒耿!

明天順元年(公元1457年)農曆2月,軒輗奉旨回京都任刑部尚書.數月後,因病上書請求告病還鄉。明英宗召之問道:“昔浙江廉吏考滿歸,行李僅一簏,乃卿耶?”軒輗頓首謝,皇帝賜與白銀嘉獎,準予所請。因軒輗居官廉政,不治家業,全部家當只有一竹筐,“一簏廉吏”留傳至今!

明天順二年(公元1458年)南京督理糧儲缺官,明英宗朱祁鎮問大臣李賢,朝中誰能勝任此職?李賢力薦軒輗:此人清廉,唯他最適。明英宗將告病還鄉的軒輗召回朝中,任命他為左都御史前往淮上督糧。軒輗在途中坐船不慎落入水中,渾身濕透。正直霜降,而行李中竟無一件替換衣物。地方官員來見,他竟披被接見,當地府衙要做衣服與他,軒輗予以否決,只能等舊青布袍烤乾之後才穿上,可見其勤儉廉政。

明天順八年(公元1464年)夏季,軒輗老乞骸骨,自知大限已到,不待明英宗許可徑歸,同年五月二十四日抵家而卒。他的壽衣還是那件補綴殆遍的舊青布袍,內衫亦無一件是新的。他臨終前告戒兒子軒維名:“吾食吾祿,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天難欺.爾等日後從仕,切記潔身自好,要清廉自律!明英宗聞軒輗卒,痛心疾首。明萬曆中,贈少保,賜諡號“端肅”。軒輗的一生歷經了明朝永樂、宣德、正統、景泰、天順五朝。他為官懲吏道貪墨,矯厲絕俗,物不能幹!明英宗曾感嘆:“得百軒輗,而天下不足以為治,況三百年僅一軒輗乎!”

軒萬春:(生卒年待考),字彥績;遼西人氏,祖籍京東玉田。著名晚清秀才、書法家。師承皇象、鍾繇,工真、草、隸、行,其筆法樸質古情,沉著痛快,文而不華,質而不野。其書法下筆著意變化;收筆處回鋒藏穎。善藏鋒,注意頓挫中宮收緊,由中心向外作輻射狀,縱伸橫逸,如盪槳、如撐舟,氣魄宏大,氣宇軒昂。

軒世榮:(生卒年待考),字軏;遼西人氏,祖籍京東玉田。著名民國文人、書法家。其書體既重師承,又多創新,展現了大膽的創造精神和鮮活的時代特色,以行草見長,筆力爽勁灑脫,運轉變通;其楷書作品雖然留存不多,卻亦見功力,氣貫筆端,形神兼備。其書法筆勢堅勁,能夠兼融飄逸與沉著婀娜與剛健的不同藝術特點,做到質、妍的統一。軒氏的用筆特點是:點畫之內給人以豐滿圓轉,輕重映帶,變化無窮的直觀印象。擅治印,其篆法嚴謹,刀法堅實挺拔,章法工穩停勻而富有變化。他的印章刀法穩重而靈動,加之其章法上分間布白,嚴整茂密,十分精到,在精嚴之下,汰去雕飾之氣,給人以自然、恬靜、茂豐的藝術感染力。不拘於法,妙趣橫生,風格飄逸,疏密有致,自然得勢。

現代名人

軒轅軻: 1926年8月生,字敏毅,畢業於河南大學.河南省睢縣人。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編審、教育科學出版社副總編輯。著有《中華民族教育思想纂要》、《中國教育思想通史》龔自珍、魏源的教育思想一章,《中國教育魂》鄧小平的教育思想兩章。發表有《顧炎武的社會教化思想》、《顏元的社會教化思想》等有關教育思想的論文十餘篇;《文心雕龍創作論的若干心理學考察》、《文心雕龍雜摭》等有關古代文論研究的論文數篇。擔任《春秋戰國時期的教育思想》、《南宋事功學派及其教育思想》、《從鴉片戰爭到“五四”時期的教育》、《基礎心理學》等多種獲獎學術著作的責任編輯、終審。

軒錫明:(公元1949~今),原名軒西明,筆名西民、陳子;河南桂穎人。著名當代小說作家。1968年畢業於青海省貴德縣中學,現為青海省貴德縣文化館創作員,國家二級作家(副高職稱)。青海省作家協會理事,青海省海南州作家協會副主席,貴德縣文學愛好者協會主席。

1979年開始業餘文學創作,主要寫小說和散文,也涉及兒童文學和報告文學,迄今共發表中篇小說十多部,短篇小說四十多篇和大量的散文。出版有小說集《摩琴》、《背水者》兩部。共發表作品一百三十餘萬字,有省內外有廣泛影響,短篇小說《趕馬車的小伙子》於1988年2月青春雜誌發表,同年4月小說月報轉載。

1984年獲青海省首屆文藝評獎優秀作品獎—省政府最高文藝獎;中篇小說《背水者》1990年第二期小說家重點推出,當年青年省文藝理論研究召開討論會,1994年獲青海省第三屆文藝評獎優秀作品獎。中篇小說《苦糜子炒麵》,1997年獲海南州文學評獎二等獎,文學創作之餘,蒐集整理有大量的民間故事和方言俚語,並參與縣誌編和文史資料工作。他還積極組織和輔導有貴德縣文學愛好者協會,為培養文學新人做了大量的工作。

軒靜淵:(公元1936~今),女,河北定縣人。著名西南農業大學教授。1957年7月畢業於西南農學院植物保護專業。1982~1984年在日本東京農工大學植物防疫學科學習。現任西南農業大學植保系教授,昆蟲教研室主任。主講《植物化學保護》、《農業昆蟲學》、《植物抗蟲原理及套用》、《儲藏物昆蟲學》等課程。參加“水稻三化螟預測及 防治”研究,獲重慶市重木科技四等獎。

1984~1989年參加“萬源科技扶貧綜合技術開發與推廣”,該課題1991年獲四川省科技進步二等獎。被評為農業部科技扶貧先進工作者。主持“食品蟲蟎霉生態及控制”等項研究。發表論文三十餘篇:合著《植物抗蟲性概論》、全國統編教材《農業昆蟲學》。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軒玉亭:(公元1947~今),河南臨潁人。河南省豫劇二團,豫劇表演藝術家,國家一級演員。1966年畢業於河南省戲曲學校主攻生醜行,中國戲劇家協會會 員,中國戲曲學會會員,河南省戲曲學會會員,河南省第二次文代會代表。

1994年“全國豫劇名醜大賽”金獎獲得者,三十多年來,他在豫劇《李雙雙》、《沙 家浜》、《杜鵑山》、《十五貫》、《唐知縣審誥命》、《井屍案》、《梵王宮》、《喜迎公堂》等數十部劇目中成功地塑造了孫喜旺、刁德一、溫其久、婁阿鼠、唐成、胡圖、葉律壽、知縣等一系列性格鮮明的人物形象。特別是由他主演的《唐知縣審誥命》在首都慶三十年獻禮演出中,榮獲演出、創作兩項一等獎,在北京引起轟動。

1986年他又主演《唐》劇代表豫劇赴香港參加“中國首屆地方戲曲展”,在香港一炮打響,受到當地數十家報刊的讚揚,為河南豫劇爭得了榮譽。

1997年赴新加坡演出,博採京、昆、川、豫諸家名醜之長,形成獨具風采的表演風格,是豫劇界一位頗有影響的著名丑角演員,他參加錄製的音像品經常播放並發行國內外,他擔任主角的廣播劇《老羊倌與俏寡婦》榮獲全國廣播劇"蜀秀杯"一等獎。

軒鴻瑞:(生卒年待考),號墨子,軒輗之後;河南鄢陵人。著名書法家。工真、草、隸、行,尤擅草。他自己以繼承“二王”傳統為自豪,字字有法,另一方面又效法張芝草書之藝,瀟灑磊落,變幻莫測的狂草,其狀驚世駭俗。而筆法率意顛逸,千變萬化,終不離魏晉法度,變化中達到統一,把裹與藏、肥與瘦、疏與密、簡與繁等對立因素融合起來。章法上,重視整體氣韻,兼顧細節的完美,成竹在胸,書寫過程中隨遇而變,獨出機巧。鴻瑞的用筆特點,主要是善於在正側、偃仰、向背、轉折、頓挫中形成飄逸超邁的氣勢、沉著痛快的風格。字的起筆往往頗重,到中間稍輕,遇到轉折時提筆側鋒直轉而下。捺筆的變化也很多,下筆的著重點有時在起筆,有時在落筆,有時卻在一筆的中間,對於較長的橫畫還有一波三折。勾也富有特色。軒鴻瑞書法中常有側傾的體勢,欲左先右,欲揚先抑,都是為了增加跌宕跳躍的風姿、駿快飛揚的神氣,以幾十年集古字的渾厚功底作前提,故而出於天真自然,絕不矯揉造作。

軒尼詩:(1989年4月7日),山東省菏澤市鄆城縣人。(中國鋼琴輕音樂演奏家、創作人、編導及製作人。2012年推出《軒尼詩鋼琴曲輕音樂作品》並發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