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醫學

軍事醫學

軍事醫學是運用一般醫學原理和技術,研究軍隊平時和戰時特有的衛生保障的科學。其成果通過衛生勤務的實施,達到維護部隊健康,提高野戰醫療、防疫水平,鞏固與增強部隊戰鬥力。

發展原因

軍隊中早有衛生組織和醫生為官兵醫傷治病,但在很長時期內軍隊的醫學處於經驗醫學階段,19世紀以後才上升為科學的軍事醫學。現代軍隊在作戰和訓練中常常遇到許多社會上少見的醫學問題,需要專門研究解決,這就促進了軍事醫學的發展。

研究內容

常規武器的發展和新式武器的出現,產生了性質或程度不同於以往的創傷,需要研究治療和防護的方法,提高救治率。例如,彈速增快,加重了傷情;集束彈導致多處傷;普遍使用燃燒彈造成大批嚴重燒傷;核武器擴大了殺傷範圍,增加了輻射損傷和複合傷;出現了強毒性的神經毒劑傷和生物戰劑傳染病等。軍事裝備的改進,對操縱人員提出了特殊的體格和心理上的要求,需要從醫學上研究選拔這類兵員的特殊條件,以便更好地掌握新式武器和裝備。戰爭規模的擴大,有更多的重傷員需要快速後送,要求大力研究戰傷病理和戰傷外科學,實施最合理的分級治療,使傷死率(傷員死亡率)降到最低限度。野戰的特殊條件,要求研製輕便、適用、便於攜帶的醫療技術設備,以適應部隊機動作戰的需要。軍種、兵種增多,軍事作業種類、強度不同,需要解決各種不同的營養標準與戰時應急口糧、野戰飲水衛生等問題。

研究簡史

曾恆德《洗冤錄表》載:“槍子傷人著肉里者,以大吸鐵石吸子,其子自出”,《軍中醫方備要》諸書,也有此說,但對銅子就沒有辦法,不得不採用外科手術。此法首見於《軍中醫方備要》,在“中槍炮傷”條中說:“苦銅子難出,必用利刀割而取之,取盡方無患,再用童便洗傷處,洗淨敷藥,外用太乙膏護之”,該書還載有服用麻醉藥以開取子彈的辦法,所用有川烏、草烏、鬧洋花等,至於用內服藥以治子彈在內不出之方,不過是將金創常用藥,以治療槍炮傷而已。

軍事醫學歷史書籍《東華錄》 軍事醫學歷史書籍《東華錄》

清代在新軍成立以前,軍隊中似無固定的軍醫名額。遇有將士患病,多系臨時奏請派遣,據《東華錄》的記載,從乾隆以至光緒朝,一般高級將領負傷或疾病時,如軍情緊急或病勢較輕,則派御醫或醫官前往,令其在營調治,或至附近城市與省城就醫,藉資坐鎮;如病情嚴重,則給假返里,或回京調治。至於戰士則僅在夏季或疫病流行時,由太醫院配發時症藥物及急救藥品。如痧藥、平安丹、回生第一仙丹及如意拔毒散等,其餘受傷患病兵丁,戰時在營調養,戰後則遣回治療。這樣,在軍隊中既無固定軍醫,又無經常衛生設施,只是臨時應付,根本不能解決軍隊的醫療防疫問題,一旦疾疫流行,便束手無策。如湘軍與太平軍之戰,鮑超一軍病者6670人,死者數千,潰不成軍,就是很好的證明。

19世紀以後,一般醫學與科學技術的發展,為軍事醫學的迅速發展創造了條件。19世紀以前對細菌學的知識極少,缺乏預防戰傷感染和傳染病的有效辦法,不但病死率高,而且因疫病流行影響軍事任務的完成。20世紀初,雖然牛痘苗、霍亂,傷寒疫苗已廣為使用,也有了奎寧防治瘧疾,但戰爭中傳染病依然不少。

以後的20多年中,醫藥學有極大發展,製成破傷風類毒素,合成了磺胺劑、多種抗瘧藥和滴滴悌,生產了青黴素,研究成功新鮮血液保存技術,倡導了對創傷早期清創和延期吻合術,推廣了對多開性骨折石膏封閉療法等。第二次世界大戰美軍傷死率降為4.5%,並且幾乎消滅了破傷風,控制了虱媒傳染病和瘧疾,第一次出現病死少於戰傷死亡。

中國古代戰爭,在冷兵器時代,戰場上多以拳腳及刀槍而箭戟取勝,在治療上以金創折瘍為主。因此,古代軍事醫學很少專門著作,而附載於傷科之中,宋以後,隨著火器的發展,槍炮用於戰爭,其殺傷力實百十倍於刀箭時代,但在1840年以前,槍炮的套用不多,因此,在古代軍事醫學上,其療法仍與冷兵器傷的內容相似。雖然在手術、麻醉、用藥及治療技術上,比前代有所進步,但仍遠遠落後於當時軍事醫學的需要。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抗菌素品種增多,創傷彈道學的知識增加,顯微外科的發展,加之用直升機後送傷員直達醫院救治,使傷口感染率、截肢率和傷死率都進一步下降。

研究人員

范泉水潛心科研15年 探秘病毒王國 范泉水潛心科研15年 探秘病毒王國

范泉水,軍事醫學專家。從事軍事醫學科研十七年,范泉水致力於動物病毒和生物毒素研究,成為中國動物病毒研究領域成就突出,在世界病毒學界有一定影響的病毒學家。他在世界上第一個研究發現了鴨冠狀病毒;建立了中國軍隊亞熱帶山嶽叢林“流行病學調查及重要傳染病偵檢和防治體系”;軍犬常發傳染病基因免疫研究;他提出的“某地區突發性跨國疫病和重大疾病的生物安全防禦體系建設研究”構想,為中國軍隊未來作戰構築起了預防跨國疫病和重大疾病入侵的“防火牆”。

研究機構

軍事醫學科學院是中國醫療衛生界迄今唯一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特等獎的科研單位。中國人民解放軍醫學科學高級研究機構,1951年8月1日在上海巴斯德研究所的基礎上成立。1958年遷北京。該院曾擁有軍事醫學領域的大部分研究機構。

發展

相關書籍 相關書籍

中國一貫重視軍事醫學的建設。建軍初期,就在紅軍的衛生學校中設定了戰傷外科和部隊多發病防治的課程;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進一步加強了戰傷外科訓練;新中國成立後,軍事醫學有了較快的發展,先後建立了軍事醫學科學院和軍事醫學研究所,以及航空醫學、海軍醫學和創傷外科學等專門科研機構,在軍醫院校和一些軍隊醫院中,也設立了軍事醫學研究機構。

中國已建立的軍事醫學學科有:衛生勤務學、戰傷外科學、軍隊衛生學、軍隊流行病學、軍隊藥材供應管理學、核武器傷防護醫學、化學武器傷防護醫學、生物武器傷防護醫學、軍事航空醫學、軍事航海及潛水醫學等。它們大多以一般醫學理論為基礎,主要研究解決現代戰爭條件下部隊的實際醫學問題。例如,研究提高軍人在現代戰爭條件下的適應能力 ;研究傷員運送過程中的防感染和治療;研究戰時救治大批燒傷有效的簡化方法;研究核、化學、生物等武器的醫學防護措施;研究深潛、高空、宇宙衛生保障,雷射武器傷害等。

相關學科

軍事學、射擊學、彈道學、內彈道學、外彈道學、中間彈道學、終點彈道學、飛彈彈道學、軍事地理學、軍事地形學、軍事工程學、軍事氣象學、軍事運籌學、戰役學、密碼學、化學戰。

投稿須知

1.文稿應具有科學性、新穎性和邏輯性,有理論性和指導實踐意義。

2.文稿要求論點鮮明、數據可靠、資料翔實、分析方法正確,語言精練、書寫工整。

3.研究類文稿和綜述、講座稿件全文在5000字左右,臨床經驗交流稿件全文在3000字左右。文章格式請按照科技論文的寫作要求(分前言、對象與方法、結果、討論),研究類文稿應另附150~200字中、英文摘要,3~5個關鍵字。英文摘要還應包括文題、作者單位、作者姓名、郵政編碼。中、英文摘要應採用結構式著錄:含目的(Objective )、方法(Methods)、結果(Results)和結論(Conclusion)。

4.文稿(可用複印件)要求列印在16開白紙上,字跡清楚,簡化字以國務院1986年10月重新公布的《簡化字總表》為準。數字請按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等七個單位公布的《關於出版物上數字用法的試行規定》書寫。計量單位請用國際標準計量單位,外文需打字或用印刷體書寫,並註明文種、大小寫和正斜體。圖請用白紙單面墨繪,尺寸應較計畫刊出者大一倍。照片請用光面紙印出,要求清晰、層次分明。圖和照片不得摺疊和出現劃痕,背面請註明圖號、作者、文題和上下向。

5.文稿中摘編或引用他人作品,請按《著作權法》有關規定指明原作者姓名、作品名稱及其來源,在參考文獻表中列出。未公開發表的資料請勿列入參考文獻,必要時可在文中加注,說明作者、文題和來源。參考文獻的著錄格式,本刊採用順序編碼制,引用處依出現的先後以阿拉伯數字排序,並用方括弧標註。

6.來稿請自留底稿,無論刊登與否恕不退稿。收到本刊收稿回執後3個月後未接到本刊採用通知時,作者可自行處理。

7.依照《著作權法》有關規定,本刊可以對來稿作文字修改、刪節。對內容的修改,應徵得作者許可。如作者不允許對內容修改,務請在來稿中註明。

8.來稿請第一作者所在單位領導審核並附單位介紹信。來稿請勿一稿兩投或多投,如該稿曾在學術會議上宣讀或在內部刊物上刊出,或用其他文種發表過,請在投稿時加以說明。

9.來稿首頁作者單位後請註明單位所在城市名稱及郵編。此三項請列於首頁正文下方,並用橫線隔開。項目資助課題請註明資助單位及編號。為方便聯繫,請留電話號碼或E-mail地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