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鼓

車鼓

車鼓,俗稱草鑼鼓,敲擊法因地區不同而不同。在元宵節時,民眾取下宮廟掛的牛皮大鼓,配上幾對直徑1.5尺大鑼及一對凸臍鑼(俗叫銅鑼圈),敲打者上身著白襯衫下身穿白褲,雙雙對對排列在牛皮大鼓兩旁,打著“咚咚齊咚——圈”“咚咚齊咚咚——圈”的調子,走村串戶,甚至繞過田間大道,為節日增添熱烈歡樂的氣氛,迎神時則為神明開道。

荔城區車鼓表演隊

車鼓,俗稱草鑼鼓,敲擊法因地區不同而不同。古時福建莆田北洋平原城鄉及山區,在元宵節時,民眾取下宮廟掛的牛皮大鼓,配上幾對直徑1.5尺大鑼及一對凸臍鑼(俗叫銅鑼圈),敲打者上身著白襯衫下身穿白褲,雙雙對對排列在牛皮大鼓兩旁,打著“咚咚齊咚——圈”“咚咚齊咚咚——圈”的調子,走村串戶,甚至繞過田間大道,為節日增添熱烈歡樂的氣氛,迎神時則為神明開道。清代至民國時期,逐步發展為按村莊角落(主要是同宗同族)按人出錢,配置直徑2尺左右牛皮大鼓,兩人扛的木製或鐵制鼓架,披彩掛紅,大鐃鈸有八對甚至更多,分別有男女青、壯年車鼓隊,隊員穿著特製的衣褲,男女不同顏色。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尤其80年代至90年代初,隨社會經濟的繁榮,車鼓隊的形式更加多樣化,發展為每逢節日如“三八節”、“五一節”、“國慶節”、“元旦”等,城鄉居委會、村委會都組織踩街活動,均有車鼓隊參與,以壯行色。民間節日如元宵節、媽祖誕生日等,車鼓隊都要出場,增添節日氣氛。

車鼓簡介

車鼓,車鼓隊,莆田車鼓,福建莆田喜慶節日常見的民間文藝表演形式之一。

涵江車鼓催春大聯奏

車鼓,更通俗的名稱是“鑔鑼鼓”。顧名思義,就是由鑔、鑼、鼓等幾種打擊樂器組成的大合奏,鑔是直徑四五十厘米的大鈸。之所以把大鈸稱為“鑔”,是因為莆田人把各種大小不一的鈸通稱為“欽鑔”又取其省略詞“鑔”的緣故。鑼則分為金(莆田人把直徑七八十厘米的大鑼稱為“金”)、平鑼和號稱“童子圈”的凸臍鑼三種。鼓是直徑一米左右的牛皮大鼓。車鼓樂隊由一面大鼓,數十對大鈸,數面平鑼和凸臍鑼組成。行進時,由一旗手持一大纛為前導;緊接著是兩面大金,分由兩人各扛一面,後面一人充當金手鳴鑼開道;鼓手處於中心位置,牛皮大鼓置於一特製的帶輪子的鼓架上,由兩名車手推著前行;數十名鈸手排成縱隊,分列鼓手兩旁;殿後的是數名鑼手。傳統正宗的車鼓隊中的旗手、金手、鼓手、車手、鈸手、鑼手一律頭扎英雄巾,身著緊袖衣,腰束英雄結,褪打寬裹帶,腳登粉底靴,整支樂隊,活脫脫就是一幅古時將士出征圖。不過,如今的車鼓隊也有穿其他的服裝,如運動衣褲運動鞋等。
車鼓起源於何時,史無記載。民間傳說起源於明朝,至今已有四百餘年的歷史。明朝嘉靖年間,倭寇連年侵擾我國東南沿海,抗倭名將戚繼光數度率領戚家軍入莆,痛殲侵略者。每當戚家軍入莆擊退倭寇,莆田人民總是敲鑼打鼓歡迎戚家軍,歡慶勝利,並模仿戚家軍殺敵。這孕育了最初的車鼓。
表演時,車鼓樂擊打有序,鈸手、鑼手均受鼓手指揮。敲鼓幫,震鼓邊,擊鼓心,隨著鼓槌的上下起落,花樣的不斷變換,左右開弓的熟練鼓手能擊出許多節奏不一的鼓點。敲鼓幫時宛如蹄聲乍起,震鼓邊時恰似悶雷滾過,擊鼓心時真若大炮連轟。鈸手隨著鼓點的輕重緩急,收腹挺胸,把雙鈸翻飛到最大的弧度再猛力合擊,擊出富有韻律的喧天巨響。鑼手則適時揮槌敲響銅鑼。激越的鼓點,鏗鏘的鈸響,清脆的鑼聲,敲出了熱情奔放,高昂激烈的潑天氣勢。那響徹雲霄的鑔鑼鼓,猶如疆場血戰中的千軍萬馬,金戈交響,震人心弦!猶如大洋風暴中的驚濤怒潮,奔騰咆哮,撼人心魄!猶如風雲突變中的霹靂雷霆,連續劈打,驚心動魄!把勇、猛、威、狂的陽剛之氣表現得淋漓盡致。
雄健渾厚的鼓點與鏗鏘清脆的銅響相互輝映,不但敲出了大明將士奮勇殲倭,勢不可擋的沖天氣勢,也敲出了莆田人民歡慶勝利的漫天喜悅。經過歷史的演變,現在更突出了其歡慶的成份。如今但凡逢年過節,祝捷迎賓、迎神賽會、奠基落成、開張剪彩等種種盛典喜事,都少不了車鼓的參與,都可以看到車鼓手們矯健的身影。
車鼓車鼓

莆田車鼓本是鬚眉的專利,也許是不願讓男子漢獨享勝利的喜悅,也許是狂歡氣氛的感染,巾幗們心動手癢了,再也不願甘當看客,紛紛加入到車鼓陣中來。女子車鼓別具一格,對傳統的車鼓進行改造,溶入了莆仙戲和民間舞蹈的動作。她們髮簪大紅絹花,身著紅襖綠褲,腳踏繡花緞鞋,打扮得花枝招展。在鼓手的指揮下,鈸手、鑼手踩著或急似流星,或緩若淌水,或不急不緩酷如行雲的鼓點,蹈出種種舞步,敲出種種聲響。她們不斷變換隊形,在彩旗、宮燈、涼傘中穿梭插花,如游魚,如飛蝶,如翔鳥,直看得觀眾眼花繚亂,目不暇接。
時逢盛世,百業俱興,百藝俱盛,各種文藝形式的爭奇鬥豔,促進了車鼓文化的發展,高蹺車鼓就應運而生。新出現的高蹺車鼓顛顛跳跳,扭扭捏捏,矯揉中透出詼諧,造作中顯出風趣,使這一民眾喜聞樂見的文藝形式更具觀賞性。但高蹺車鼓的難度較大,故不多見。
湄洲女子車鼓隊

在莆田城鄉,車鼓隊相當普及,擁有車鼓隊的村莊、社區比比皆是,甚至連許多自然村也擁有自己的車鼓隊。最隆重的車鼓盛會,當屬每年農曆正月十九日涵江的城隍廟會。那一天,區內所有的車鼓隊全都不請自出,他們當中既有充滿陽剛的男子車鼓隊,又有不失柔媚的女子車鼓隊,既有老當益壯的老年車鼓隊,又有不脫稚氣的少年車鼓隊,浩浩蕩蕩的隊伍擺成幾里長龍,數十面大鼓齊擂,數千對大鈸齊擊,數百面大鑼齊敲,巨大的聲浪排山倒海,巨大的聲響驚天動地。人們聞聲而動,萬人空巷,爭睹為快。每支車鼓隊游過長街,依序一一來到鯉江(城隍)廟前,表演自己最拿手的絕活。鈸手們受鼓手指揮,耍出種種花樣,他們時而輕打,時而重擊,時而快打,時而慢擊,時而前俯,時而後仰,時而左傾,時而右歪,時而前跳,時而後躍,時而左鏇,時而右轉,時而金雞獨立,時而雙腳跳離地面……觀看的人群熙熙攘攘,前呼後擁。但見人山人海,萬頭攢動,摩肩接踵,蔚為壯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