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費
示例:茅盾 《子夜》十四:“她出來開一次會,就可以領到十塊二十塊的車費。” 茹志鵑 《高高的白楊樹·新當選的團支書》:“車子就包公共汽車,車費規定是可以報銷的。”
基本信息
- 中文名:車費
- 主演:張霞霞,閆白女,李偉
- 上映時間:2010年
- 類別:劇情
- 導演:謝恩澤
- 影片片長:85分鐘
- 上映地區:內地
- 語言版本:漢語國語
基本信息
片名:車費英譯:Bus Fare
導演:謝恩澤
主演:張霞霞、閆白女、李偉
類型:劇情
片長:90分鐘
上映:2009-12-31
語言:漢語國語
發行:北京方亮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劇情簡介
故事發生在西北一個貧困的小山村,由於村中男女常年在廣東東莞打工,只留下老人與孩子。於是,去東莞看望他們在那裡打工的父母,便成了孩子們最大的夢想。暑假到了,孩子王大毛受臨村孩子的影響決定租車去看他們在外打工的父母,他的這一提議得到了春穗等留守孩子的回響。大毛去找村里開磚廠的胡老闆租車,卻被告之,跑一趟東莞光成本最少要花兩千元。大毛便發動村裡的留守孩子“湊份子”,每人交一百元車費。很快,二十個孩子組織了起來。孩子們用各種各樣的方式找來了錢,只差春穗一個人未交。春穗已五年沒有見到過父母,他很想去東莞,卻為一百元的車費發愁。因為,春穗的爺爺患有尿毒症,癱瘓在床,需要巨額的醫療費維持生命,家中一貧如洗,還欠了不少的債。年事已高且有殘疾的奶奶只好將家門前的一棵還只是掛著青果的蘋果樹挖出,讓春穗拖到縣城去賣。村子離縣城百餘里。春穗一路爬山涉水,將蘋果樹拖到縣城,被一個蓄著八字鬍的中年男人買走,終於如願以償地換回了一百元車費。當春穗把這一百元錢交給胡老闆時,卻被告之,這張一百元面額的人民幣竟是假鈔。於是,春穗只好重返縣城去尋找那個八字鬍的中年男子,然而人海茫茫,春穗在市場找了很久,始終無法找到。賣蔬菜的桂花嫂得知春穗的遭遇,懷疑是一個叫老金的八字鬍男人所為,讓人帶春穗去找,春穗找到老金,卻發現不是買她樹的八字鬍。在春穗找尋的過程中,春穗遇到了很多的好心人,但也遇到了一些冷漠者。時間在一分一秒過去,春穗心急如焚。正當春穗處在絕望之時,他終於發現,在馬路對面的腳踏車道上,那個八字鬍男子正騎著腳踏車向前行駛。春穗拚命追趕,卻不慎失足摔倒,只能看著腳踏車越走越遠…… 八字鬍來到老金的飯店送花,從老金處得知自己昨日在市場買蘋果樹時付了人假錢,幾經周折,八字鬍在市場門口找到了仍在尋找他的春穗。八字鬍男子告之春穗那一百元錢他也不知道是假錢,於是,掏出另一張一百元換給了春穗。春穗帶著那一百元的真錢歡天喜地跑回,卻遠遠看到開往東莞的大卡車已經從村里開出,春穗難受地流下了眼淚。但是,倔強的春穗並沒有喪失信心,他抹掉眼淚,撒開雙腿繼續向著大卡車追去……幕後花絮
借我一雙慧眼吧——電影《車費》導演闡述拍攝本片緣於我的兩段真實經歷。一次,我從老家來北京,一個老道的計程車司機以“熱情”作為障眼,把一張五十元面額的假鈔成功地轉移到了我的手上。事後,我以《秋菊打官司》式的執著去討一個“說法”,反被誣陷為訛詐。黑與白就這樣被顛倒了,而且我還無能為力,就是作為國家機器的公安機關也無法為我沉冤昭雪。生活中的這種尷尬,相信許多人會有同感。這讓我有了把它拍成電影的衝動。但是,從一種什麼樣的角度來表現,一直是困惑我的一個命題。又一次,我隨一家公益機構去西部一個貧困的山村國小捐書。當時正值新學期開學,我發現老師竟然讓學生在要上交的學費上用鉛筆寫上自己的名字。法律規定,人民幣是不允許凃寫的。我去向老師詢問,得知老師是怕收到假鈔,讓孩子們實行“錢責自負”。因為,學校頻頻收到假鈔,而這些假鈔的來源大多是學生或家長在籌措學費時讓人騙了。我一下子找到了創作的方向,因此,這部電影最早的名字便叫《學費》。但是,正當我創作好劇本,尋找資金拍攝時,政府下達了減免中小學生學雜費的政策,《學費》才蛻變成了如今的《車費》。其實,《車費》講的不僅僅是關於假鈔的事,它表達的是關於親情(女兒對父親的思念)、良心(用假者的損人利己)、社會秩序(政府的打假行動)、愛心(熱心人的幫助)、責任(責任人的推諉)、冷漠(旁觀者的事不關己)。概括起來,就是在中國資本化的進程中,一個留守孩子理想的幻滅。由於城鄉分割的二元化,中國外出務工的農民工總數已達到2億人,留守兒童達到2000多萬人(還有不低於這個數字的留守婦女與留守老人),也就是說,在全國3億6千萬兒童中,每18個孩子就有一人無法與父母共同生活。本片主人公春穗的命運,其實就是這2000多萬農村留守兒童的縮影。選擇在山西的呂梁拍攝此片,一是因為山西曾經是“走西口”(中國歷史上三次為謀生而大規模遷徙流動的運動之一)的發源地。這是歷史;其次,呂梁是中國革命的老區,老區的貧困與發展滯後是當下中國經濟發展的一個憂傷的主題,我們的外景地嵐縣即是國家級的貧困縣。這是現實。 我有一個願望,就是要用鏡頭將當下中國人的生活真實地記錄下來,讓觀眾從這裡看到他們真實的生存困境以及頑強的生存意志,以喚起人們對貧困地區以及弱勢群體的關注。也許我的理想過於宏大,因為電影其實就是電影。但電影干預社會獲取成功的先例並非沒有,當年達內兄弟拍攝的以青少年失業為題材的影片《羅塞塔》,就促成了比利時政府頒布了促進青少年就業的新的勞工法案——“羅塞塔計畫”。因此,我還是心存希冀的。關愛留守兒童,在文藝作品中無疑是一個大題材,大命題。在現實生活中,很多留守兒童的故事比本片中的故事也要“悲慘”、要“石破天驚”得多,但我都沒有為其所動,因為,我始終記得老子在《道德經》中說過這樣一句話——“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在本片的創作上,我遵循的亦是這一原則,舉重若輕,返璞歸真。本片是我的電影處女作,也是計畫拍攝中的“留守三部曲”中的第一部。作為一個電影新人,我願用“她”來拉啟我電影人生的序幕。想起那英的一首老歌——霧裡看花,水中望月,你能分辨這變幻莫測的世界;濤走雲飛,花開花謝,你能把握這搖曳多姿的季節…… 據說,當時這首歌就是為“3.15” 打假而特別製作的。 讓電影借給我們一雙看世界的慧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