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何渡村

車何渡村

車何渡村位於浙江省寧波市石碶街道,2004年4月由車何村和北渡村合併而成。曾以“一豬一樹”聞名市、區的車何村,加上北渡村歷史悠久的渡口,於是,“一豬一樹一渡口”成了車何渡村曾經有過和現在仍然存在的風景和亮點。

基本信息

車何渡村  

隨著行政村的區劃調整,車何、北渡合併為一個村,定名“車何渡”。目前,全村面積2.65平方公里,擁有常住人口2115人,流動人口1050人,耕地面積1810畝,轄區內擁有各類大小企業42家。車何村的“一豬一樹”吧。在上個世紀60年代末,車何村村民回響上級號召,開始大規模種樹養豬。種什麼樹好呢?村里組織人到臨海更樓大隊參觀,回來後大家一致認為:種苦楝樹好。一是因為苦楝樹生命力強、成活率高;二是因為苦楝樹實用價值高,樹幹用來做箱子勝過樟樹,樹的果子還可用於做肥皂等。很快,大隊就發動每家每戶種樹,要求每戶種樹100棵,房前屋後、河塘旁、宅基地,一切可以利用的空地都要種上。車何村是個地多人少的村莊,那時,村里1000左右的人口,卻有著近2000畝的耕地。當村民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以後,苦楝樹就在這個村遍地開花了,最多的一年,全村大大小小共種了1萬多棵。因為種的多,車何村的苦楝樹不僅構成了農村特有的風景,還吸引了周邊各鎮鄉、各村前來參觀學習,縣裡還在車何村召開植樹現場會。車何村一時成了先進典型。可惜的是,現在走遍車何村,卻已難覓苦楝樹的蹤跡。幾乎與種苦楝樹同一時間,車何村的養豬業也紅火起來了。那時,村里一邊宣傳毛澤東主席“一頭豬就是一座小型的有機化肥工廠”等指示,一邊採用家家戶戶養豬和各生產隊辦畜牧場並舉的方法,硬是把養豬任務落實了下去。1969年,車何村的養豬量達到了929頭,1973年發展到1894頭,1974年達到了1940頭,村里平均每人養豬1.54頭,平均每戶6.38頭,實現了“一人一豬、一畝一豬”的目標。為此,車何村被當時寧波專署評為地區級養豬先進單位,寧波專署還在車何村開過養豬現場會呢。20世紀80年代初,隨著土地承包責任制的實行,養豬人家紛紛轉行,但仍有一些人鍾情於養豬,現在,這個村仍然有六七個養豬大戶。因“一豬一樹”出名的車何村,其歷史可追溯到宋代。據村民介紹,車何村姓車、姓何的比例占了全村人口數的90%。而據家譜記載,車氏原出田氏,因田氏田千耿為漢武帝之子劉據辯明冤屈有功,在他年高時,特許他坐小車出入宮廷,號稱“車丞相”,因此,其子孫改姓氏為“車”。到宋代時,其後裔遷往江南一帶,其中一支就定居在車何村。何姓也是宋代從奉化日嶺遷入的。據傳,在元、明時,天台括蒼山一帶已有何姓人氏,後遷移到奉化。車何村人祖祖輩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們在偌大的耕地上種水稻、種藺草、種大小麥、種油菜,憑著吃苦耐勞的精神,小日子過得較為舒坦。特別是在改革開放以後,車何村的經濟得到了很大發展,2003年,這個村的人均收入達到了7181元,村級可用資金達到20餘萬元。而讓北渡村人引以為豪的則是這個村沿奉化江而修築的渡口。這個渡口到底有多少年的歷史了?村民們還真說不清楚,只是說,至少可以追溯到幾百年前。那時,交通不便,從奉化方橋一帶來鄞州的人,大多乘渡船過來,因為乘渡船的人多,江面上一直有兩隻渡船來回往返著。現在,隨著陸路交通的發達,乘渡船的人少了,但仍有一隻渡船在渡口守候著,為過往行人提供方便。車何渡人仍將與時俱進,憑藉便捷的交通條件,在促進農民向市民的轉變過程中,大力發展第三產業,讓大家的日子過得更滋潤。[1]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