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俗介紹
【躲午】
端午節習俗,稱“惡月”躲午。此種習俗源於一種信仰,即:五月為“惡月”,酷暑將臨,瘟瘡蔓延,重五是個不吉利的日子,所以父母都於當日將未滿周歲的兒女帶往外婆家躲避,以逃脫災禍,故稱躲午。
這無疑是古代科學不發達而產生的觀念,因為五月酷暑將至,蚊蟲滋生,在沒有醫療衛生設備的民間,容易發生傳染病,遂給人們帶來一種恐懼心理,於是產生躲午習俗。如今這一古老的節日習俗已經隨著社會變遷而消失了。
中國古代將五月視為“惡月”,所以端午驅鬼在民間非常盛行。驅鬼的方法有許多,常見的一種是在節前五月初一晚上插桃樹枝。
習俗意義
當時,人們認為桃木能避邪,所以日落之前折些桃樹枝插在門前、窗上,以達驅崇的作用。另一種重要的方法是在室內掛避邪驅鬼的符咒。當時,掛驅鬼符也有一些嚴格的儀式,如有的要求必須在端午日出或正午時書寫,書寫材料用生朱,硯內和書寫人口中必須放上硝石等。較為通行的符咒有:“五月五日天中節,赤口白舌盡消滅”之類。另外,類似於此的祛鬼攘魔的習俗,還在兒童額上點雄黃酒。節日一早,便將兒童耳上夾艾蒿,頭上戴菖蒲,然後用雄黃酒在額上寫一個“王”字。據說,這樣可使百鬼畏懼,保命長生。如今,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驅鬼逐邪的迷信風俗逐漸減少,但在偏僻農村則尚未絕跡。兒童額上點雄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