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語言定律

身體語言定律

身體語言定律:大部分人際交流是通過非語言的方式,也就是身體語言完成的。

定義

體語是身體語言的簡稱,通過體語實現的溝通叫體語溝通。專門研究體語溝通的領域是身體語言學。身體語言,指非詞語性的身體符號。包括目光與面部表情、身體運動與觸摸、姿勢與外貌、身體間的空間距離等。我們在與人交流溝通時,即使不說話,可以憑藉對方的身體語言來探索他內心的秘密,對方也同樣可以通過身體語言了解到我們的真實想法。人們可以在語言上偽裝自己,但身體語言卻經常會“出賣”他們,因此,解譯人們的體語密碼,可以更準確地認識自己和他人。

在人際交往中,身體語言能比口頭語言傳遞更多的信息。因此父母在和孩子的交往中,不僅要留意自己身體語言所傳達的信息,也要學會讀懂孩子的身體語言。

身體語言又叫肢體語言,是由人的四肢運動引起的,也可以傳遞許多信息。握手是身體語言中最常見的一種。其他的包括目光接觸,表示願意進行溝通;小心地坐在椅子邊上,表示有點焦慮和緊張;緊靠坐椅、雙臂交叉則表示不願意再繼續討論下去了;在人群中腳尖朝向誰,往往暗示對誰感興趣;等等。

分析

家教啟示 根據這個研究,在父母和孩子的溝通中,父母的身體語言所傳遞的信息可能比口頭語言傳遞的還要多。所以父母在和孩子的交流中,絕不能忽視身體語言對孩子的影響。

家教啟示

孩子雖然年紀小,但他們的“第六感”是敏銳的,他們能從父母微妙的表情、動作中判斷出父母的態度。

比如當孩子跌倒時,媽媽嘴上說著“趕快爬起來”,可表情驚慌失措,手也在抱孩子起來,孩子就會感到有依賴,就會嬌氣地哭起來。相反,如果父母站在旁邊,以肯定的目光看著孩子,並對孩子說:“自己起來吧!”孩子就會知道父母不會幫助自己,就會堅定地自己爬起來。

又如,孩子在向父母傾訴自己的煩惱時,父母用眼睛看孩子,與孩子並排坐在一起,用手拍拍孩子的肩膀,這些動作會給孩子很多心理安慰。

因此,父母在和孩子交流時,不僅要注意語言的表達,還要注意身體語言所傳遞的信息是否符合自己的教育目的,是否能達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首先,父母要注意自己的表情。

表情是一種豐富而有感染力的身體語言,它能表達喜、怒、哀、樂、思、驚、恐等情感。父母的表情能夠向孩子傳遞許多信息,如果說孩子的情緒像溫度計,父母的表情就像氣溫。有人對父母的表情在孩子心理上產生的無聲效應,舉些這樣的例子,如:父母和藹慈祥,孩子就會輕鬆愉快;父母大方莊重,孩子就會產生尊重、信任感;父母鎮定從容,孩子心情就會平靜穩定;父母熱情洋溢,孩子就會精神振奮;父母激動振奮,孩子就會情緒高漲;父母親切微笑,孩子就會滿足高興;父母沉思默想,孩子就會疑慮重重;父母生氣發怒,孩子就會害怕驚畏;父母神色嚴肅,孩子就會緊張壓抑;等等。

其次,身體的姿勢、動作也會輔助父母的信息和情感表達。

現代親職教育的學者研究表明,父母與孩子進行身體接觸是一種十分重要的交流方式。孩子年齡越小,身體接觸對孩子心理影響越大。有一位學者做了這樣的描述:在孩子恐懼的時候,將他抱在懷裡,可以表示你的安慰;在孩子取得好成績的時候,拍拍他的頭、肩或手,可以表示你的稱讚和鼓勵;在孩子痛苦的時候,撫摸孩子的頭,可以表示你的同情;在孩子委屈哭泣的時候,輕輕將他擁抱,可以表示你對他的理解或共鳴……

在動作方面,心理學上還有一個奇特的規律:關係比較密切的人們在交談時,動作和姿勢容易產生相互影響,好像兩人在重複著同一動作。在心理學上,這種現象叫做“姿勢反射”。根據這個規律,當對方開始緊張時,我們如果能與對方動作保持同步,就可能使對方稍稍安下心來。在親職教育中,父母如果在和孩子玩時,能和孩子做同樣的動作,孩子就非常喜歡你,對你有親切感,願意和你玩。

在親職教育中,父母不僅要善於運用自己的身體語言,還要學會讀懂孩子的身體語言,以此來“透視”孩子的內心世界。

比如一位母親在與孩子談話時,十分注意孩子的眼神。她說:“孩子眼神定向專注,表示注意力集中;走神表示思想開小差;眼珠發亮,表示思維活躍;眼珠放光,表示懂了;眼珠不亮,表示在思考,但還不明白;眼珠亮點閃爍,表示思想上處於矛盾鬥爭中;眼睛濕潤,表示激動;等等。”

同孩子的心理活動狀態反映的身體語言不一定相似,但只要父母認真觀察,就不難掌握孩子的身體語言特點。

實驗

有一位叫馬達拉歐的人,做過一個實驗,地點是某政府機關招聘工作人員的面試會上,實驗對象是25位應試者。實驗要求在面試的最初15分鐘,主試者以普通的態度對待面試者;接下來15分鐘主試者不斷地點頭顯得甚以為然地聽對方說;最後分鐘停止一切表示,面無表情。然後測定應試者一次發言能持續多長時間。結果顯示,主考官的態度不同對應試者發言時間長短的影響相當明顯,主考官點頭或附和,其作用猶如加速器,反之,面無表情則好比是制動閘。

技巧

技巧一:巧用過渡語,聆聽時的身體語言

技巧二:點頭

技巧三:使用輕微鼓勵語

技巧四:目光控制

技巧五:鏡像模仿

定律溝通

說到溝通,我們眼前馬上會浮現出一個場景:一個說,一個聽。聽和說似乎就成了溝通的全部。其實,我們在與人交流溝通時,即使不說話,也可以憑藉對方的身體語言來探索他內心的秘密,對方也同樣可以通過我們的面部表情、眼神、姿勢等了解我們內心的真實想法。

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就曾經說過:"高貴與尊嚴、自卑和好強、精明和機敏、傲慢和粗魯,都能從靜止或者運動的面部表情和身體姿勢上反映出來。"

在面對面的溝通中,人們大部分的信息交流,是通過無聲的身體語言實現的。身體語言,也稱肢體語言,是指非語詞性身體信號,包括目光與面部表情、身體運動與觸摸、身體姿勢與外表、身體之間的空間距離等。通過身體語言實現的溝通,稱作身體語言溝通。身體語言在人際溝通中,有著口頭語言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因此,要了解他人,我們就要善於觀察對方的身體語言;而在溝通的時候,要善於利用自己的身體語言,便於更好地表達自己。

1. 目光與表情 眼睛是心靈的窗戶,是透漏一個人心靈最好的途徑。一切喜怒哀樂都可以從一個人的眼中流露出來。我們經常說"眼睛會說話"、"眉目傳情"、"暗送秋波"等,都說明了目光在人們情感的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目光與表情

因此,我們在聽人說話的時候,要關注對方的眼睛。一方面,是出於禮貌,我們表示對他人的重視,另一方面,我們可以收集到對方內心的一些信息;同時,在自己說話的時候,我們也可以用眼睛說話,比如當你說完最後一句話的時候,將目光移到對方的眼睛,表示一種詢問"你認為我的話對嗎?"或者暗示對方"現在該輪到你講了"。對方就會接過你的話題,繼續講下去。

表情,一般指的是面部表情,是另一個可以實現精細信息溝通的身體語言途徑。從一個人的面部表情可以看出他的肯定與否定、接納還是拒絕、厭惡還是高興等。任何一種面部表情都是由面部肌肉整體功能所致,但面部某些特定部位的肌肉對於表達某些特殊情感的作用更明顯。比如,嘴、頰、眉、額是表現愉悅的關鍵部位;鼻、頰、嘴表現厭惡;眉、額、眼睛、眼瞼表現哀傷。

微笑是一種積極的面部表情,它帶來快樂,也創造快樂。微微笑一笑,雙方都從發自內心的微笑中獲得這樣的信息:"我是你的朋友"、"我是善意的"、"我喜歡你"等等。所以,要處理好人際關係,就需要經常微笑---對自己微笑,對他人微笑。

2. 身體動作與接觸 身體動作是最容易被覺察到的一種肢體語言,因為身體動作更容易引起人們的注意。比如一些聾啞人通過自己的手勢語言,實現了與人溝通;當你躲閃某個事物的時候,可能是感到害怕,或是厭惡;當你擁抱他人的時候,表示你對他人的喜愛、同情或是感激;當你不由自主地拍拍自己的腦袋的時候,往往代表著你有某種自責,或是懊悔情緒,等等。

動作與接觸

觸摸則是人際溝通中最有力的一種方式。因為每個人都有被觸摸的需要。心理學的研究表明,人們不僅對舒適的觸摸感到愉快,而且會對觸摸對象產生情感依戀。如果你談過戀愛,你會發現,你和戀人關係的進步往往取決於身體接觸的一瞬間,哪怕是牽手的一瞬間,你們的情感也會發生質的變化。

3. 姿勢與服飾 生活中,我們經常用姿勢來進行溝通。比如,當你在跟領導說話的時候,出於緊張,或是對對方的尊重,你會"正襟危坐";當你聽到自己感興趣的話題時,你會身體向前傾;當你對他人不屑一顧的時候,你會擺出"用鼻孔看人"的姿勢。這裡,年輕人務必注意的是,平時生活中的姿勢代表著一個人的形象和修養,生活中應該讓自己"站如松,坐如鐘,行如風"。

姿勢與服飾

服飾也是一種"引人注目"的溝通途徑。正如義大利影星索菲亞·羅蘭所說,"你的衣服往往表明你是哪一類型,它代表你的個性,一個與你會面的人往往自覺地根據你的衣著來判斷你的為人。"衣著本身是不會說話的,但人們常在特定的情境中以穿某種衣著來表達心中的思想和建議要求。在業務往來中,人們總是選擇與環境、場合和對手相稱的服裝衣著。

美國有位行銷專家做過一個實驗,他本人以不同的打扮出現在同一地點。當他身穿西服以紳士模樣出現時,無論是向他問路或問時間的人,大多彬彬有禮,而且看上去基本是紳士階層的人;當他打扮成無業游民時,接近他的多半是流浪漢,或是來借煙找火的。4.妝容與飾物。

一個人的化妝風格直接反應他的審美情趣和性格特點。有強烈表現欲的人,會不顧自己的特點,濃妝艷抹。我經常在大街上看到一些年輕的女孩,儘管只是二十出頭,自身年輕貌美,但妝很濃,雖然很吸引眾人的眼球,但卻不適合自己;而我認為,性格穩重、知識修養較高的人,往往只會化淡妝。

象徵意義

目光與面部表情 眼睛可以反映人的情緒、態度和情感變化。情緒變化首先反應在瞳孔變化上。情緒由中性向愉悅改變,瞳孔會不自覺變大;對使人厭惡的刺激物,瞳孔明顯縮小。情緒狀態由“晴”轉“陰”時,亦有同樣反應。俗話說,“眼睛是心靈的視窗”,身體其他部位的溝通也與目光接觸有關,人際溝通中如果缺少目光交流的支持,將會使人際溝通過程變得不愉快,而且很困難。

目光與表情

面部藉助數十塊肌肉的運動來準確傳達不同的心態和情感。任何一種面部表情都是由面部肌肉整體功能所致,但面部某些特定部位的肌肉對於表達某些特殊情感的作用更明顯。嘴、頰、眉、額是表現愉悅的關鍵部位;鼻、頰、嘴表現厭惡;眉、額、眼睛、眼瞼表現哀傷;眼睛和眼瞼表現恐懼。當目光與面部表情不一致時,目光是表達個體真實心態的有效線索。

手語與姿勢 聾啞人主要藉助手語實現溝通,正常人在交流的過程中,手語表達的機會也比較多。姿勢是個體運用身體或肢體動作表達某種情感及態度的體語,身體的觸摸常常用來表達某些強烈情感。

手語與姿勢

擺手:表示制止或否定。

雙手外推:表示拒絕。

雙手外攤:表示無可奈何。

雙臂外展:表示阻攔。布希豐富的肢體語言

搔頭或搔頸:表示困惑。

搓手、拽衣領:表示緊張。

拍頭:表示自責。

聳肩:表示不以為然或無可奈何。

雙手舉過頭頂:表示暴怒。

雙手往上伸直:表示激動。

雙手枕在頭下:表示舒展。

一隻手托著下巴:表示疑惑。

聳肩、雙手外攤:表示不感興趣。

頷首、雙手放在胸前:表示害羞。

姿勢是個體運用身體或肢體作用表達某種情感及態度的體語,也是常見的溝通方式,套用範圍比較寬泛。

身體運動和觸摸 1.身體運動是個體最易發現的一種體語。其中手勢語占有重要位置。

運動和觸摸

2.觸摸是人際溝通有力方式。人在觸摸和身體接觸時情感體驗最為深刻。日常中身體接觸是表達某些強烈情感的方式。戀人的親密動作

空間距離 由於人們的關係不同,人際距離因而不同。美國學者霍爾根據對美國白人中產階級的研究提出四種人際距離。1.公眾距離3.657~7.62米(12--25尺)在正式場合,演講或其它公共事物中的人際距離,此時溝通往往是單向的。

空間距離

2.社交距離1.219~3.657米(4--12尺)是彼此認識的人們的交往距離,許多商業交往多發生在這個距離上;3.個人距離0.457~1.219米(1.5--4尺)是朋友之間交往的距離。此時,人們說話溫柔,接受大量體語信息;4.親密距離0~0.457米(0--18寸)這是親人、夫妻之間的距離。在此距離上雙方均可感到對方的氣味、呼吸、體溫等私密性感覺刺激。

影響人際距離的因素有文化、民族、社會地位、性別等。

套用方法

聽對方談話點頭或附和,即等於承認對方並鼓勵他繼續說下去。如果你希望從對方那裡聽到更多的話題,那么談話時你頻頻點頭附和好了;如果你不想聽了,希望他打住話頭,那么你停止一切表示。明白這個道理並把它套用到實際工作和生活中去,那么表面上看主動權好像在他人手裡,而實際上卻是由你掌握。不過也有研究認為,談話時有所附和是為了尊重對方,這樣的人也被他人所歡迎。這個確實要注意,要掌握分寸。

心理知識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交流思想、表達感情的工具,除了口頭語言外,還有身體語言,也就是身體的各種姿勢、動作、面部的表情、眼神的變化等。

心理學家發現了一個驚人的事實:人類的溝通更多的是通過身體語言,而不是口頭語言進行的。確切地說,有65%以上的人際交流是通過身體語言完成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