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與社會

身體與社會

《身體與社會》是2000年3月春風文藝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布萊恩·特納。

內容介紹

簡介

《身體與社會》初版於1984年,你現在看到的是該書的第二個版本。此書的作者布萊恩.特納把關於身體的研究從最基礎的醫學身體層面上升到精神身體的層面。正如作者在第二版序言裡所述:“隨著《身體與社會》第二版的出版,應該及時思考人文學科及社會學科中對人類身體與體現(embodiment)進行藝術再現這個問題。”為了達到這一目的,作者充分運用了其廣博的知識,從梅洛.龐蒂的以身體為基礎的存在現象學到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從社會學到女性主義,都為作者提供了理論源泉。全書共分十章,從醫學、社會學、宗教學、倫理學的觀點討論了包括厭食症和恐曠症的歷史,對基督教對待人類性事的態度的批判以及人的身體在遊戲和欲望中的作用等具體問題。除此之外,作者還提出了身體社會學家們在未來的研究課題以及應該優先考慮的一些主題。

序言

《身體與社會》一書綜合了社會學、文化人類學、精神分析學、女性主義等領域的研究成果,糅合了梅洛.龐蒂、費爾巴哈、青年馬克思、福柯、弗洛伊德等大師的理論,力圖把身體的研究從簡單的肉體層次提高到更高的層面。

內容摘要

身體問題處於社會理論的重要問題的交接點上。自從新康德主義運動以來,社會學的認識論問題集中在人類在自然和文化中的雙重成員身份(the dual membe hi)上。人的身體屈從於誕生、衰弱和死亡等過程,但是源於身體在自然界中的存在的這些過程也是位於文化信仰、符號和實踐世界中的“有意義的”事件。在個體層面上,我的身體是被體驗的一種極限環境,但是我們的意識也表現我既擁有身體,又是身體。這種區分的部分內容可以通過疾病和病痛之間的差異加以說明。我們可能稱一個患股骨頭壞死的人患有股骨變性,在這種情況下,股骨生病(diseased)但未有病感(sick)。類似地我們可以說蘋果生病,但不能說它感到病痛(ill)。“病痛”(illness)和“病感”(sickness)這樣的概念是用於描述個人的狀況的社會一文化範疇而不是描述人的肌肉、骨骼和神經。疾病不是一種社會角色,但它使得將“病感角色”看做帶有適宜行為標準閉社會立場變得有意義(Parsons,1951)。由此可認為我不但感到病痛(illnes),而且我“做”怕(do)或表現出我的病痛,這似乎言之成理。對笛卡見主義進行的現象學批判的價值在於表明意識是體現的也是意向性的。

在社會學看來,現象學的局限性是由它對我的身體和他者的身體的排他性的關注所決定的。身體總是由社會形成並由社會定位的。如何做男人或女人是一種社會界定,因為生理學總是以文化為中介的。正如福柯(1980b)所表明的那樣,擁有一個“真正”的性屬是醫學/文化實踐的產物,就陰陽人而言,醫學/文化實踐排除了擁有兩性身份的可能性。“畸形”也是由社會建構的(Howell and Ford,1980)。

儘管從真正的現象學意義上說,我們擁有對我們身體的統治權,但是在人口的社會再生產屈從於制度的約束(“亂倫禁忌”)。權力(父權制的形式)、意識形態(欲望與理性的對比)和經濟(要求通過家庭、典型地以長子繼承制形式穩定地分配財產)意義上而言,這絕不是在真正社會性的。在傳統上,社會是在老人統治/父權制結合的情況下組織起來的,其中臣屬門的性行為受到上帝、國王、教士和丈夫組成的集體的約束。因此,身體問題不僅僅是認識論和現象學問題,也是有關權幻、意識形態和經濟學的爭論的理論定位。

作者介紹

布萊恩·特為塞吉出版社編譯過許多著作,是《理論、文化和社會》的編委之一,也是“政治與文化”系列的編者。他的《保衛韋伯》第二版由塞吉出版社1996年出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