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身體情緒熱量圖是由芬蘭科學家通過監測人在不同情緒時產生身體熱量不同而繪製的體溫地圖。雖然每個人的情緒體溫都有差異,但當研究人員將它們統一進行分析後,得到了一系列鮮明的模式,他們希望身體地圖有一天能夠幫助診療情緒障礙患者。
研究與製作
芬蘭科學家研究發現,世界各地的人們在產生不同情緒的時候身體各部位的體溫也會發生相應的變化,例如,當人們憤怒時,頭部和胸部的溫度就會升高;當人們心情沮喪的時候,四肢的溫度則會首先下降;一個顯而易見的例子就是,當人感到害羞時,“熱點”就會集中到臉上,“出賣”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
這項研究共召集了700名來自芬蘭,瑞典的受試者,收集了他們面對文字,故事,電影和面部表情所做出的自然情緒反應,同時記錄他們身體各部位的溫度,並根據溫度的高低標上不同顏色,製成了這份體溫地圖。
地圖圖示
高溫用紅色表示,低溫用藍色表示。
走紅網路
2014年初,身體情緒熱量圖在網路走紅。網友參照該圖結合自身經驗,表示這張圖和人們平時的生活體驗的確很類似,憤怒時全身都在燃燒,害羞臉頰會變紅,沮喪時則心都涼了。有網友甚至形象地總結說:害羞時好像奧特曼,感到幸福時,就會變成能量滿滿的鋼鐵俠。
專家解讀
情緒變化帶動體溫變化是一種身體調節的反射,當情緒激動的時候,腎上腺素分泌加快,刺激肝糖原的分解,產生能量,人體基礎代謝率上升,體溫也隨之升高;反之則腎上腺素分泌減少,代謝率下降之後,體溫也會隨之降低,因此體溫在某種程度上是情緒的一種反射。但是人的情緒通常具有很強的主觀性,不同的人面對不同外界刺激的反映是有很大差異的,即使是面對同一個事情,產生什麼樣的情感也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所以簡單地通過體溫來判斷情緒可能會產生誤差,要是面對比較複雜的情況、幾種情緒混雜在一起的時候,則更難以做出判斷。
江蘇省第二中醫院治未病中心主任沈佳認為,芬蘭科學家想要通過“體溫地圖”為情緒障礙患者提供治療的想法有一定的道理,如果能夠收集到大量的數據,將各種體溫和情緒對應起來,就能為診斷疾病提供幫助。不過,通過各種化驗指標尚且不能達到百分之百的準確程度,體溫判斷畢竟是一種間接手段,只能作為多種綜合手段之一,要想獨當一面,可能還需要進一步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