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辭彙
基本信息
詞目:躍馬(躍馬)
拼音:yuè mǎ
詳細釋義
(1).策馬馳騁騰躍。指貴顯得志。
《史記·范雎蔡澤列傳》:“﹝ 蔡澤 ﹞謂其御者曰:‘吾持梁刺齒肥,躍馬疾驅懷黃金之印,結紫綬於要,揖讓人主之前,食肉富貴,四十三年足矣。’”後以“躍馬”指貴顯得志。
《藝文類聚》卷七五引 南朝 梁 劉孝標 《〈相經〉序》:“豐本知其有後,黃中明其可貴,其間或躍馬膳珍,或飛而食肉。”
宋 惠洪 《李德修以烏蘭河石見示詩》序:“予為大笑曰:君同時輩流,皆踐清華為顯仕,躍馬食肉久矣。”
元 馬致遠 《四塊玉·嘆世》曲:“煩惱如何到心頭,誰能躍馬常食肉。”
(2).指獲取功名富貴。多指科舉應試。
唐 陳子昂 《贈嚴倉曹乞推命錄》詩:“願奉 唐生 訣,將知躍馬年。”
唐 王維 《贈從弟司庫員外絿》詩:“徒聞躍馬年,苦無出人智。”
明 唐順之 《與翁見海中丞書》:“平生真自笑,一付賤骨頭,初到 揚州 ,尚奄奄欲死,及百勞備嘗,乃漸將復舊,可笑可笑,但兩足之腫如故,來歲恐妨於躍馬先登耳。”
宋 陳人傑 《沁園春·送鄭通父之吳門謁宋使君》詞:“話到辛酸,居然慷慨,躍馬歲年心自知。”
(3).借指從軍。
晉 袁宏 《後漢紀·光武帝紀八》:“ 馬援 才氣志略,足為風雲之器;躍馬委質,編名功臣之錄,遇其時矣。”
(4).縱橫稱雄。
《北史·裴延儁傳》:“臣方躍馬 吳 會 ,冀功銘帝籍,豈一郡而已。”
(5).指東漢公孫述 。
語出 晉 左思 《蜀都賦》:“ 公孫 躍馬而稱帝, 劉 宗下輦而自王。”
唐 杜甫 《閣夜》詩:“ 臥龍 躍馬 終黃土,人事音書漫寂寥。”
明 黃褧 《客夜》詩:“三更不眠欲起舞, 躍馬 臥龍 誰是非?”
概述
西漢著名將軍霍去病的陵墓是他曾經戰鬥過的祁連山的象徵,充滿了西北山區的特點。同時,設計者還製作了一些大型石獸雕刻隱在山形的陵墓之中,創造出一種特殊的意境。這種把石雕與陵墓特別是陵墓主人的歷史功績有機結合在一起的藝術構思,與那些常見的總把石雕對稱排列在墓前的做法相比,確實是一種獨出心裁、耐人尋味的創造。這件《躍馬》就是霍去病墓群雕中不朽的名作之一。
在漢代與匈奴的戰鬥中,戰馬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所以有“行天莫如龍,行地莫如馬”的說法。能征慣戰的霍去病生前與戰馬結下了不解之緣,所以雕塑家以象徵性手法,把戰馬塑造為正義、善良、勇敢的化身。透過它,我們仿佛可以看到驃騎將軍霍去病那種博大的精神和不可戰勝的力量。
這件作品在整體上借用了石頭的天然形態,只是略加雕刻,有渾然天成的意味。那行將伸展的前腿,那已經點地的蹄尖,那高昂的馬頭和警覺的雙目,仿佛都預示著這匹千里馬即將騰空而起,去參加戰鬥……
作者在雕塑中不拘泥於細緻的刻劃和繁瑣的裝飾,而著意於瞬間動勢的捕捉和對對象內在精神的把握,造型簡練、完整而厚重。作品中細部處理精雕細刻,尤其是面部和眼神的刻畫令人感到了“點睛”妙筆的絕技。此外,《躍馬》在造型上,也成功地繼承了體、線、面並用的優良傳統,並為後代雕刻提供了優秀的範例。
評價
這件作品在整體上借用了石頭的天然形態,只是略加 雕刻,有渾然天成的意味。那行將伸展的前腿,那已經點地的蹄尖,那高昂的馬頭和警覺的雙目,仿佛都預示著這匹千里馬即將騰空而起,去參加戰鬥……
作者在雕塑中不拘泥於細緻的刻劃和繁瑣的裝飾,而著意於瞬間動勢的捕捉和對對象內在精神的把握,造型簡練、完整而厚重。作品中細部處理精雕細刻,尤其是面部和眼神的刻畫令人感到了“點睛”妙筆的絕技。此外,《躍馬》在造型上,也成功地繼承了體、線、面並用的優良傳統,並為後代雕刻提供了優秀的範例。
霜天曉角,嘶風驚躍,奮然騰起之勢,表現得韻味十足。有動感,有力度,給人以壯美,剛健雄豪的振興豪情。躍馬表現了聞驚而動,將要奔騰而尚未完全躍起的霎時間瞬息動作姿態。由靜而動,如箭在弦上。
躍馬石刻最精彩生動的部分,是馬的脖頸,弧度與筋肉緊繃的質感,似乎在調動全身的氣力,昂揚擺拔,突出了整體之動勢。唐代白居易說"背如龍兮,頸如象,骨竦筋高肌肉壯。”
躍馬高1.50米,長2.40米,現存茂陵博物館。
相關條目
《跪射武士俑》
《將軍俑》
《陶馬》
《銅車馬》
《馬踏匈奴》
《伏虎》
《長信宮燈》
《擊鼓說唱俑》
《馬踏飛燕》
《石麒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