踩火場

簡介

踩火場又叫走火炭、走火鏈、下火海,廣東省湛江市縣區一些鄉鎮農村元宵期間深夜舉行的一項民俗活動。

表演特點

活動有一套特定的儀式和程式,由道士與首事主持表演。先在空曠地或大操場,用當天砍下的新鮮木柴1000多公斤,架成堆,約高1米,寬2米,長3米。點火前,先由道士念咒寫好雪符,貼一張符在新制的犁頭,又用盅子蓋著雪符、雞頭與銅錢,放置於柴堆中間,道士繞柴堆念咒三圈,然後點火燒柴,再抬著神公繞柴堆快跑三圈,以助火勢更旺。
待柴堆燃燒成火炭時,道士派徒弟來試火,經三次試火後,即開始抱犁頭,按規定的時辰,道士身披紅色法袍,頭纏紅巾,腳穿拖鞋,肩上扛著一面灰旗,率領眾弟子到村頭神龕上香、迎神、跪拜,吹響牛角號出征。
道士來到火場,全場—片歡騰。此時,火堆木料已燃盡,留下一地烏黑赤紅火炭,各弟子繞著火堆狂奔數圈作開場白,道士則脫去法袍,大搖大擺地走到火堆,用工具從火炭中刨出冒煙燒得紅軟的鐵犁頭,用手錘打,在眾目睽睽之下,熟練地用牙咬著犁頭,昂首闊步,繞場而行,面刁二改色。
道士身披一床薄棉毯,在火炭上靈巧地翻來滾去,旁人可聞到明顯的毛毯燒焦臭味。
接著下來,道士與眾弟子一個接一個,在火炭上來回小跑,將炭火踢開,踢得火花四濺,滿地硝煙,表演至高潮時,圍觀的民眾高喊助威,氣氛激昂熱烈。
有的鄉村由8位只穿短內褲、裸露身體的男漢組成,4人抬著神公快速沖踩火場,反覆6次之多非常壯觀。與此同時,四周煙花升空,爆竹燃放,鑼鼓齊鳴,宣告慶祝活動結束。鄉民一齊涌到火場,鏟回灰燼返家,倒在自家豬圈、後院或塘邊。
民間習俗,踩火場的炭灰,可讓五穀豐登、六畜興旺,家庭富貴添丁。今湛江市雷州(舊稱海康)、遂溪麻章東海島等地農村,每年的元宵期間舉行此項活動,形式相似,情節有所差異,都出於遣災、保平安的目的。
雷州市(原海康縣)白沙鎮瑚村、東嶺、黎郭、太平鎮的調浪、東岸等村最出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