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
中央黨校向春玲教授指出:跟風的一個直接的心理機制源於人們有從眾心理,即個人受到外界人群行為的影響,而在自己的知覺、判斷、認識上,表現出符合於公眾輿論或多數人的行為方式。在中國,這種行為不僅時時有,而且處處有——常突然而起,又轟然而散,且循環往復。
特點
跟風現象的出現,表明了多元文化格局中主流文化引導力的弱化,使得一些“另類”文化凸顯。媒體要在這個過程中積極引導,而不是變本加厲為著所謂“收視率”把大眾推向虛幻。
弊端
專家認為,對個人而言,“跟風”是一種沒有個人主見的生活和消費方式;對企業而言,“跟風”是一種原創力弱的病態的發展方式;對社會而言,“跟風”狂刮不止,則是一種缺乏創新力的同質化建構方式;對國家而言,“跟風”現象的泛濫,則凸顯了在相關法制缺失下的整體素質亟待提高的現實。“跟風熱”如果聽之任之,將會嚴重危及社會的基本準則和人們的價值觀,必須引起足夠的警惕和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