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自古以來,洪澤湖漁產豐盛,日出斗金。俗語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自古以來。洪澤湖周邊的百姓,依賴著洪澤湖的物產豐富,養育著祖祖輩輩,繁衍生息。洪澤湖邊窮苦百姓,有許多人以打漁為生,世世代代,駕著小漁船,出沒在煙波浩淼的風浪里、煙雨中。有許多人以跑魚為生,奔波在跑鮮路上。在湖上駕著小船捕魚稱為“打漁人”、“捕魚人”。奔波在跑鮮路上的稱為“跑鮮人”。都依賴著洪澤湖豐富的漁產生活。時至今日洪澤湖依然養育著周邊百姓。
由來
湖鮮、湖鮮,洪澤湖打上來的湖鮮,運往城市銷售,首先要講究湖鮮的新鮮程度。在舊時由於交通不便,為了洪澤湖剛打出來的魚蝦鮮活,就要趁著鮮氣在一定時間內運往城市銷售。為了保鮮的時效性,就產生了一些以跑鮮為職業的跑鮮人。
別稱
跑鮮人,在民間統稱“挑魚腳仔”,“魚腳仔”,“挑魚人”,“趕鮮人”,“跑鮮腳仔”,“跑鮮人”,“腳仔”。提起“腳仔”,在人們的頭腦中產生這樣的概念,“腳仔”就是挑魚人,腳仔出在淮陰碼頭。提起碼頭腳仔,就會聯想到腳仔能挑、能跑、能走,善於跑路。談起挑擔、跑路,一般人是比不過碼頭的腳仔的。後來就這樣比喻:肩挑,挑不過跑鮮的碼頭腳仔,長途負重走不過碼頭的跑鮮人腳仔。
民諺
洪澤湖盛產湖鮮,碼頭人跑鮮,代代相傳,日積月累,年復一年,在洪澤湖邊的跑鮮人中,留下了這樣一句“跑鮮、跑鮮,兩頭不見天”的民諺,跑鮮人的辛苦,每天奔波在跑鮮的路上,每天見不到太陽。反映出跑鮮人生活在舊社會,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悲慘情形。
跑鮮人衣著特徵
跑鮮人,挑著幾百斤重的魚鮮擔子,奔跑在跑鮮路上,人稱碼頭魚腳仔有三硬,肩膀硬、腿硬、腳板硬,都有特徵:肩膀能挑重擔,能負重,凡是長期挑擔的人,長途跑下來很少歇肩,扁擔在肩上從右換到左,從左換到右,磨來磨去,日積月累,在兩肩中間、腦後生有一塊“扁擔瘤”,根據日月長短,又稱“鐵肩膀”。這是經常挑擔子的特徵。挑擔時換肩也是有技巧的,從這邊換到另一邊根本不需要用手扶。跑鮮人的腿硬特徵:由於每天挑著重擔,還要奔跑趕鮮,全靠兩條腿的動力,天長日久,超負荷的勞累,落得兩腿青筋暴起。兩腿冒青筋這也是跑鮮腳仔的特徵。後來人稱“飛毛腿”,指的就是碼頭魚腳仔。要說“腳板硬”,這些跑鮮人,一年到頭只穿一雙草鞋,滿腳掌都是老繭,都是每天一百幾十里路跑出來的,挑著重擔,行走如飛。
夜半三五成群,挑著魚鮮,一起上路,三五一組,成幫成串,前領後跟。一串串的魚鮮擔子,串成夜幕中行進的隊伍,腳下發出“僕僕”的聲音,肩上的擔子吱吱作響,翹子扁擔像彈簧一樣,一上一下地,有節奏地穿行在夜幕中的跑鮮路上,整齊劃一的腳步,甩開的膀子,像清風消失在夜幕中。他們奔跑在黑夜中,從不一腳淺、一腳深,一腳高、一腳低,而是步步踏實,好像訓練有素地在跑鮮路上大步流星地前進著。擔子顫起來的節奏和步幅,頻率整齊劃一地催著你走,扁擔顫起的節奏,帶動腳底下的節奏,整齊而又有力。扁擔顫的頻率快,步子節奏也加快,步子行的快,跑起來也有勁,這是挑擔的技巧,不會挑擔的人也沒有挑擔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