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藥浴

足藥浴

足藥浴,是選配適當的中草藥煎煮成中藥水液,運用中藥水液對雙足浸泡、濯洗、浴洗,使雙足經絡得到疏通,使失去平衡的臟腑陰陽取得重新調整和改善,進而起到保健作用的一種方法。

足部刮痧按摩是足療的主要方法。
起源於《黃帝內經》
足部按摩是中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據今兩千多年前的經典醫著《黃帝內經》中就詳細介紹了全身的經絡和腧穴,其中有許多是足部的穴位,還詳細介紹了經絡、穴位與五臟六腑的關係,指出:臟腑有病可以通過經絡反映到體表穴位,根據不同穴位的症狀可以推斷相關的臟腑功能出現了問題。
足部穴位可反映及治療全身多種疾病,通過對足部進行按摩、針灸等治療,相應的內臟功能紊亂可以得到糾正,使人體恢復健康,減少疾病發生,起到保健延年的作用。
《黃帝內經》中多處提到了按摩治病的原理,得出“不通則痛,通則不痛”的疏通經絡氣血的治病機制。
一直未能登上大雅之堂
因為諸多原因,足部按摩一直未能像針灸、中藥等療法一樣登上大雅之堂,而更多地在民間流傳。但在醫書或其他古書中多有文字記載,宋代文豪蘇東坡先生對養生頗有研究,對堅持摩擦足底湧泉穴對身體的益處就大加讚賞,稱“其效不甚覺,但積累至百餘日,功用不可量……若信而行之,必有大益。”說明中國人很早就對足部按摩有益於健康有很深的了解。
中醫療法(包括足部按摩)在唐代即傳人日本、朝鮮。元朝以後又傳人歐洲。
已成為流行時尚
20世紀初,美國醫生威廉·菲茨傑拉德以現代醫學方法研究整理足部反射療法的成果,於1917年發表了《區域療法》(Zone Therapy)一書。20世紀80年代在台灣傳教的瑞士神父吳若石先生用“足部按摩術”治好了他多年的風濕關節炎,他在《若石健康法――足部反射自學手冊》一書序中說:“8年前,源自中國古代的足部按摩術治好了困擾我多年的風濕性關節炎,於是我發願要將這中國的遺產歸還給每一個中國人。”
1982年台灣成立了“國際若石健康研究會”。1985年英國現代醫學協會將足部推拿法定為現代醫學“足部反射區療法”。1989年在美國加州召開了足反射療法會議。1990年在日本東京舉行了國際若石健康法學術研討會,使足部健康反射療法在國際上嶄露頭角。20世紀90年代初,足部按摩健康法在國內亦得到了重視,各種學術團體的成立以及專門的足療按摩院等逐漸興起,這種不用吃藥、打針的非藥物保健法日益受到各階層人士的喜愛。
目前國內的足部按摩主要以保健為目的,大多在按摩院、專門足療院、浴池等進行。足療目前已作為一種勞動技能而被國家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門承認,並可頒發相應的資格證書。
足藥浴用於疾病的治療最早可追述到“五十二病方”,如對“久傷”的治療,有鬱金等三味藥煎水,將病腿放在盛湯的器皿中,並使液體保持一定的溫度,來洗浴患腿局部。現代臨床運用足藥浴療法於疾病的治療,更是舉不勝舉。
足藥浴療法的臨床套用範圍,目前臨床上多以經絡學說為指導,“經脈所過,主治所及”即主治足小陰腎經為主,但由於所選藥物歸經的不同,藥效各異,且經絡又相互聯繫,故又可治相關經絡,臟腑的病變,臨床上主要有以下套用:
1. 用於疾病的治療
足藥浴的適應症較廣泛,適用於內科、外科、兒科、婦科及皮膚科等。
2. 用於急性病及某些疑難病的輔助治療
急性病,病情複雜,病勢多變,輔以足浴療法,可逆轉病勢,截斷邪絡,引邪下行。如糖尿病、神經病變、病情複雜,在常規治療基礎上,配以足浴療法,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環,調節神經功能。
3. 用於疾病康復治療
慢性疾病,病情輕淺,病程較長,難以速愈,長期打針吃藥,病人心理負擔重,且易於損傷脾胃,或注射部位感染,若能以足藥浴療為主,輔以它法,長期堅持,持之以恆悉心調理,往往可以收到滿意的療效。
按照吳師機云:“外治之理,亦即內治之理,外治之藥,亦即內治之藥;所異者法耳”。因此,套用足藥浴療法治療疾病時,應在醫生指導下,按照症候之表現,實行辨症論治和辨病施治,並因人因地因時制宜,選擇不同的足藥浴療方法。
所謂辨症論治,就是將通過望聞問切四診所收集的資料通過綜合分析、歸納為某種性質的症候,從而確定相應治療方法,它是中醫治療學說的一大特徵。在運用足藥浴法治療疾病過程中,應在辨症的原則上進行施治,如表症宜用發散之品,虛症宜用補益之品,寒症宜用溫散之品,熱症宜用寒涼之品。針對同一疾病,臨床上表現不同的症候群時,在選擇足藥浴療時應有所區別。
而辯症施治,是指在進行足藥浴治療時,要注意深究病變機理。疾病的發展變化,儘管在不同的時期有不同的症狀表現,但究其病變機理來講,仍有其獨特的內在規律。
“三固”原則是指運用足療治療疾病時,要根據季節地區及人體的年齡,性別等而選擇不同的足藥浴療方法。只有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區別對待,以確定相應的治療方法,才能收到較好的療效。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