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銀棠

趙銀棠

趙銀棠(1904——1993),字玉生,女,納西族,出生於麗江古城光義街光碧巷一個納西家庭。為第一代納西族女知識分子。建國前即開始寫作,著有介紹納西族文化的集子《玉龍舊話》。建國後,從事文化、教育工作,收集研究民間文學。80年代整理出版《玉龍舊話新編》,並發表散文作品多篇。

基本信息

人物生平

趙銀棠,又名趙玉生,麗江古城區人。出生於寒儒世家,母 楊彥月出身於書香門第,極注重銀棠學習。銀棠5歲時能背誦幾百首詩,6歲進女子初等學堂讀書,10歲進縣立高等國小堂。

趙銀棠 趙銀棠

1920年畢業於 麗江縣女子研習班,1921~1928年,在縣城女子兩級國小任教,1929年1月,進 昆明昆華女子高等師範班學習。同年秋考進東陸大學文史系,成為納西族第一位女大學生。因家庭清貧,邊讀書邊在昆明中學、國小任教。在近代納西族女性中,趙銀棠的學歷應該是很令人羨慕的。

1936年秋,回 麗江中學任國文教師,兼附小主任。1

937年1月,到昆華中學當國文教師。是年秋天,又回麗江中學任國文教員,併兼任麗江縣女子簡易班的班主任。

1938年,加入“雪社”,為該社唯一的女社員,從上世紀30年代中期開始,邊從事教育工作邊涉獵邊地文學。利用課餘假期,深入到金沙江畔、瀾滄江邊調查少數民族的風土人情,向納西族東巴學習東巴經,最先發掘和翻譯東巴經文學。

1937~1938年,翻譯《人類遷徙記》、《卜筮的故事》、《高楞趣》、《教主釋里》等東巴經故事。1941年,任“麗江婦女會”理事長。

1942年2~6月,自費到重慶考察,攜詩作向郭沫若求教,得到郭的讚許,鼓勵她以玉龍雪山、金沙江為背景,繼續邊地文學創作。後在於立群陪同下拜訪中共駐重慶辦事處的董必武、鄧穎超,要求去延安,因交通不便未成行。其間訪問重慶婦女組織,拜訪於佑任、史良、周鍾岳、楊傑、女書法家 羅衡、女文學家陸晶清等。

1942年8月,參加 吳澤林組織的“邊胞服務站”,跟著馬幫,到寧蒗、維西的邊遠山區,義務打防疫針,看病給藥,展出日本侵略中國暴行的畫刊,宣傳抗日、宣傳讀書學文化,宣傳講衛生防疾病的知識、進行社會調查,收集民族民間文學資料。“邊胞服務站”的工作結束後,繼續在省立麗江中學任教,並任 民眾教育館館長。此間翻譯整理納西族古歌《柏雪會》、《蜂與花》、《合歡》、《獵歌》、《輓歌》、《情歌》、《夢》、《伐箏》等作品。

1944年,任麗江縣民眾教育館館長兼教員,動員青年婦女,到民教班學習文化,集資創辦“麗江婦女工藝社”,組織年輕婦女學習刺繡、編織花邊、毛衣技術,培養了一批民族工藝人才。

1949年7月,著作《玉龍舊話》一書出版,為縣人著的第一本介紹納西族歷史淵源、文學藝術、東巴文化、風物名勝等方面的著作。

1950年,任鶴慶中學教員。1956年,出席“雲南省作家協會民族民間文學工作會議”,加入雲南省作家協會,成為中國作協雲南分會的第一批會員。會後,發表《董埃術埃——黑白戰爭的故事》、《魯般魯饒——久命姑娘的盼望》等東巴經長歌譯著。

1957年5月,出席大理州一屆二次人民代表大會及大理州民間文化座談會。“整風反右”運動中,被戴上“右派分子”的帽子,撤銷公職,送賓川縣太和農場“勞動改造”。

1962年8月,摘掉“右派”帽子,重返鶴慶中學,任語文教師。

1965年著《納西族青年的殉情悲劇及其時代背景》、《石牌坊的故事》等作品。“文化大革命”中,又蒙受不白之冤,一度遣送回麗江受“勞動管教”。後返回鶴慶中學當收發員和圖書管理員。

1972年12月退休。1979年4月,“右派”錯案得到徹底平反,時已75歲,仍以極大的熱情寫作,10餘年間先後在報刊上發表近百萬字的詩歌、散文、札記和評論。其中《親切的墨跡,難忘的教誨》、《明代納西族詩人木公和木增》獲雲南省首屆少數民族文學創作獎。

1981年,受聘為縣圖書館顧問。增訂《玉龍舊話新編》,編著《納西族詩選》一書。

1984年後,被選為縣第三、第四屆政協委員。

1988年,被聘為雲南省詩詞學會顧問。撰寫長篇回憶錄《九十年歷程》,其中部分由《雲南文史叢刊》選登。

1993年9月9日,在麗江去世。和她同時期第一批進入學校受教育的女性,並沒有她這么好運。有的中途輟學,有的雖然接受了女子師範教育,但進入社會後還是不能像男性那樣順利找到工作,獨立生存。有人只好又重新回到家庭做家庭婦女。納西族第一代知識女性可以說是命運多舛,世代因襲的性別歧視並不會因為女性開始接受教育而得到改變。

作品一覽

著有《玉龍舊話新編》《雪影心聲》《納西族詩選》《明代納西詩人木公和木增》《親切的墨跡,難忘的教誨》、《歷史上麗江地區的幾個流官》《木公、木增與楊慎、徐霞客》《馬子云與玉龍雪山》《納西族詩人桑映斗》《回憶周霖》《納西族青年的殉情悲劇及其時代背景》、《石牌坊的故事》等等。翻譯《人類遷徙記》、《卜筮的故事》、《高楞趣》、《教主釋里》《董埃術埃——黑白戰爭的故事》、《魯般魯饒——久命姑娘的盼望》。翻譯整理古歌《柏雪會》、《蜂與花》、《合歡》、《獵歌》、《輓歌》、《情歌》、《夢》、《伐箏》編著《納西族詩選》、長篇回憶錄《九十年歷程》。

歷史評價

趙銀棠晚年曾經對麗江歷史上一些詩人、畫家、文人的經歷和藝術貢獻有生動描寫。記載了他們對麗江文化的傳承和貢獻。奠定趙銀棠在納西族作家文學史上“第一位女作家、女詩人”地位的是她於1947年出版的《玉龍舊話》。這是一本系統地介紹納西族歷史淵源、風物名勝及納西族文學的著作,而且出自一名女作家之手。趙銀棠對納西族的文化傳統、歷史上的作家作品都有研究介紹。她對納西文化的熱愛之情和責任感從年青時一直延續至今。晚年的詩文主要是對自己人生經歷和生活的記錄,以回憶、感懷為主要內容。和青年時比,因為時代的變化多了些開朗、喜悅的情懷。如她在《玉龍舊話新編》“後記”中表述的:“年歲大了,什麼也難於說得清楚,只好一邊流著熱淚,一邊向著蒼蒼晴空感謝:心靈永遠不死,真理永遠不滅……”

趙銀棠因為家境比較好,父母思想開明,她又是家中的獨生女,所以才得以順利完成學業。更重要的是知識給了她勇氣和毅力,使她對自己的人生有新的目標和追求。她甚至在結婚有了孩子之後,還渴望著衝出地域峽谷,去尋找理想的天地。將孩子託付給親人,毅然到昆明讀書深造。這在當時的社會,需要多大勇氣才能衝破世俗的偏見和阻力。趙銀棠在昆明求學期間廣泛閱讀各種書籍,也接觸到一些新書刊、新思想的影響。在增長見識、開闊視野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回到麗江後,她曾經於1941年創立了“婦女會”,尋求婦女解放之路,為爭取婦女的權益而努力奔走。但這條路卻是充滿艱辛和曲折。1942年趙銀棠因為面臨失業的威脅和“憤時疾俗,憂焦不已”,隻身赴重慶,一方面參觀學習當地婦女會的工作,同時還想請人介紹到延安參加革命。後因種種原因未能成行。但此次她有幸見到了郭沫若夫婦,得到郭老贈予的一幅墨跡,還得到鄧穎超的熱情接待和鼓勵。回鄉後,她又創辦了“麗江婦女工藝社”,並隨“邊胞服務站”到麗江西北、維西、永寧等地宣傳抗日,了解民間疾苦,採錄風土人情和民間文學資料。

縱觀趙銀棠一生的文學經歷,青年時代對夢想的堅持使她走上了創作的道路,也開創了納西女性對文化的參與創造,並以自己豐富的實踐活動為民族文化做出貢獻。她以自己的才情和精神,為納西女性在文化旅程上起到了表率的作用。其意義將是深遠的。因為身處舊時代,她的創作中沒有表現出明確的女性意識。但是對時代社會給予女性的壓制還是有一些含蓄的反抗。她之所以走上創作的道路,也可以看作是對舊時代女性不公平命運的抗爭。她是希望通過自己對精神創造活動的參與,實現女性的人生價值,找尋到女性生存的意義。從這個角度看,趙銀棠和她的作品都是一種可貴的存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