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賀[宋代人物]

趙賀[宋代人物]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趙賀,字慶余,北宋開封府河南封丘縣人。宋太宗淳化三年(公元992年),舉詩經及第,補臨朐縣主薄,管理全縣文書及兼辦河務。 他在掌管江南地方行政事務時,曾遇到一次百年罕見的特大澇災,太湖地區的塘堰坍塌,洪水滿溢,積水浸漬良田,廬舍淹毀大半,百姓多逃難他鄉,疾苦萬狀。趙賀鑒於黎庶災難慘情,決計治理積水。他親臨災區,率眾築堤疏渠,挖河引流,把洪水徹底排掉,使逃亡在外的二萬六千多戶難民得以陸續返回故里,重建家園,並很快地恢復了農業生產。次年增收糧食三十萬石。因為他政績卓著,擢升為給事郎中,後又歷任鄭、蔡、宋的地方官員。趙賀為官清正,是宋初地方官吏的典範。

基本信息

人物生平

趙賀 ,字餘慶,開封封丘人。少時,嘗喪明,久之,遇異醫輒愈。喜飲酒,至終日不亂。事繼母至孝。舉《毛詩》及第,補臨朐縣主簿。賀有乾力,知州寇準且知賀。淳化中,調丁壯塞澶州決河,眾多逸去,獨賀全所部而歸。臨朐父老張樂迎賀,準使由譙門過,曰:“旌賀之能也。”改大理評事。鹽池吏欺緡錢,選賀往解州鉤校出入,賀悉得其奸。

契丹入寇,真宗決策澶淵,遣使八人省州縣,賀以太子中舍安撫京東。改殿中丞,歷通判明州、宿州。徙知漢州,蜀吏喜弄法,而賀精明,吏不敢欺,事更賀所,多被究詰,人目為“趙家關”,謂如關梁不可越也。

召權三司戶部判官,真補度支判官,出為京東轉運副使,徙京西。又徙益州路轉運使,尋糾察在京刑獄,累遷尚書工部郎中、提舉諸司庫務,為江、淮制置發運使。發運司占隸三司軍將,分部漕船,舊皆由主吏白遣,受賕不平,或數得詣富饒郡,因以商販,貧者至不能堪其役。賀乃籍諸州物產厚薄,分劇易為三等,視其功過自裁定,由是吏巧不得施,歲漕米溢常數一百七十萬。

蘇州太湖塘岸壞,及並海支渠多湮廢,水侵民田。詔賀與兩浙轉運使徐奭兼領其事,伐石築堤,浚積潦,自吳江東赴海。流民歸占者二萬六千戶,歲出苗租三十萬。遷刑部郎中,歷三司戶部、度支、鹽鐵副使,知延、同、秦三州、江陵府,累遷光祿卿,入判大理寺,以右諫議大夫知永興軍,徙鄧州,歲余,判宗正寺,出知越州。坐失舉,降知濠州,改廬州。遷給事中,復判宗正寺,知鄭、蔡、壽三州,卒。

在臨朐時,用轉運使李中庸薦改官。中庸沒,無子,賀為主葬,圖其象,歲時祠於家。子宗道,終集賢校理。

譯文

趙賀字餘慶,是開封府封丘縣人。少年時候曾經失明很久,後來得到奇醫診治就痊癒了。趙賀侍奉繼母非常孝順。因為精通毛詩而被薦舉應試並中選,被委任作臨朐縣主簿。趙賀有才幹有威力,知州寇準在這一點上了解趙賀。淳化年間,朝廷徵調少壯之人充實到澶州疏通黃河,很多人都逃離了,只有趙賀全數帶回了自己統率的人。臨朐縣的老百姓奏樂來迎接趙賀,寇準安排趙賀的隊伍經由那建有瞭望樓的城門通過,並說:“這是表彰趙賀的才幹。”解州鹽池這個地方的官吏有貪贓的行為,朝廷選派趙賀前往查對收入和支出,趙賀全部掌握了其中的不法證據。

契丹進犯中原,宋真宗坐鎮澶淵,派遣八位朝臣檢查各州縣,趙賀憑藉太子中舍的身份前往京東地區視察。後來改作漢州的知州,漢州的小吏喜歡玩弄法律營私舞弊,但是趙賀精細明察,小吏們不敢欺瞞,經過趙賀處理的事情,往往要遭遇他的追究詰問,大家將趙賀看作是“趙家關”,意思是說趙賀就像關梁一樣不能夠逾越。

屢次升任江、淮制置發運使。發運司上報附屬於三司的軍將,派往各地統率漕船。這些軍將原來都是主管官員自己派遣,因為主管官員得到不同的人的賄賂不同,有些人就屢次被派到富饒的郡縣,於是拿這樣的機會去販賣糧食(左右漕米的價格),以至於一些貧困的人甚至到了不能承擔這樣差事的地步。趙賀於是登記各州縣出產的多和少,依繁難及容易程度將漕運任務分三等,對照軍將的功績和過失來決定他們的去向,因此主管官員的機巧不能實施,每年漕米的數量,相較於通常情況,要超出一百七十萬石。

蘇州府境內太湖的塘岸損壞,加之匯流入海的各溝渠大多填塞毀壞,水流侵占了農田。朝廷任命趙賀以及兩浙轉運使徐奭一起來領辦這件事,他們採伐石頭修築堤壩,疏通積存的水流,讓它們在吳江境內向東流入大海。很多流離失所的農民回來耕種,上報的有二萬六千戶,每年有三十萬錢的租稅上交給朝廷。

趙賀先前在臨朐時,曾憑藉轉運使李中庸的舉薦變更任職。李中庸去世後,沒有兒子,趙賀主持了李中庸的葬禮,並把李中庸的容貌畫下來,每年除夕都在家裡祭奠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