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歷
1941-1946年 重慶兵工大學造兵系學習。1946-1946年 重慶50兵工廠忠恕分廠引信部技術員。
1947-1948年 瀋陽90兵工廠槍所輕機槍部主管技術員、工程師。
1948-1950年 瀋陽51兵工廠工程師、車間主任、檢驗科副科長。
1950-1964年 黑龍江省北安626廠技術科長、、主任工程師、總工程師、副廠長。
1964-1967年 援建阿爾巴尼亞55項目專家組組長,黨支部書記。
1967—1973年 黑龍江省北安626廠總工程師、第一副廠長。
1973-1982年 遼寧省建昌5506廠總工程師、第一副廠長。
1982-1988年 兵器工業部第55研究所科技委主任。
1988年 離休
人物生平
趙瑞之,出生在四川省德陽縣,其父趙國榮在當地開一中藥鋪,趙瑞之少年時代在家讀私塾,並當過學徒。1935 年到成都樹德中學讀書。由於他勤奮好學,成績始終名列前茅。中學畢業時,學校推薦他免費進入武漢大學物理系,但他懷著強大中華國防的心愿毅然報考了重慶兵工大學,結果被錄取在造兵系(即兵器製造專業)學習。1946年7月,結束了五年的大學生活,被分配到重慶50兵工廠(現江陵兵工廠)任技術員,開始了他近半個世紀的兵工生涯。重慶50兵工廠,設備大部分由德國引進,趙瑞之在該廠忠恕分廠四所引信部工作。待遇好,工作舒服。1946年秋,他的幾個同學到了瀋陽兵工廠,趙瑞之聽說那兒條件差,但實習機會多,是用武之地,毅然決定離開養育自己的天府之國,帶著家屬千里迢迢,一路艱辛於1947年3月初到達瀋陽,在90兵工廠當了一名技術員。不久就被提升為主管技術員(車間主任)進而又被提升為工程師。1948年,瀋陽解放,90兵工廠改名為51兵工廠,他繼續任槍所衝鋒鎗部主任,組織生產克絲鉗等民品,1949年初調到試製組,1950年任命為廠檢驗科副科長。東北解放後,趙瑞之在黨的培養教育下革命覺悟日漸提高,在解放初期恢復和發展生產的鬥爭中,他以火一般的熱情無私地奉獻自己的聰明才智和青春年華,並在政治上有了自己的理想和追求。1952年7月,這位從舊中國走過來的知識分子,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人物貢獻
試製武器支援抗美援朝
1949年開國前夕,為改善軍隊裝備,他擔任了50式衝鋒鎗試製組副組長的重任。沒有圖紙,只能靠測檢。公差、尺寸、材料都得靠自己摸索乾,一無參考資料,二無國家標準,自己設計工裝,編制工藝,只用了半年時間就試製出50式衝鋒鎗樣品槍一小批,經過各種射擊試驗,槍的性能符合要求。趙瑞之與試製組一道,又經過試製改進,使50式槍很快投入批量生產,及時地支援了抗美援朝。此後,在將50式衝鋒鎗改制為54式鐵把衝鋒鎗的任務中,趙瑞之親自組織日夜攻關,通過了國家定型,投入大批生產。由於韓戰的爆發,迫使工廠從瀋陽遷到黑龍江省北安。工廠搬遷後,趙瑞之肩上的擔子越來越重,最初他擔任該廠的技術科科長,到1953年即被任命為主任工程師,成為該廠的領導骨幹,全面負責工廠的生產技術工作。他當官不象“官”,一心撲在科研生產第一線,很少坐辦公室,他密切聯繫民眾,勇於實踐,解決了槍械生產中一個又一個難題。越瑞之在技術上精益求精,在管理上也不含糊,他深知道,管理的好壞直接影響軍品生產任務的完成,因此在他擔任領導期間,始終堅持以質量為中心,加強技術管理。他堅決貫徹軍工產品質量第一,在確保質量的基礎上追求數量的方針。他經常對全廠職工進行質量第一的教育,抓崗位責任制,組織領導每半年進行一次產品質量大檢查,獎罰分明,並依靠民眾制定了工人和技術人員的崗位責任制。他的一系列的管理活動,保證了全廠科研生產的順利進行。
槍械研究 碩果纍纍
趙瑞之是一個知難而進,勇於進取的人,我國槍械的發展史,就是他的奮鬥史。從50式、54式衝鋒鎗的仿製成功起,他又接二連三地試製成功了制式化的54式手槍、56式衝鋒鎗、59式手槍。從50年代末期起,自行設計了64式手槍、64式微聲衝鋒鎗以及改造四種運動手槍。1959年張愛萍副總長親自提出64式手槍的技術要求,並多次指示要工廠設計試製性能好、體積小、使用安全方便的袖珍手槍,作為指揮員、公安保衛員使用的自衛武器,殺傷50米以內的有生目標。該槍設有彈匣回閂(彈匣內點焊有回閂片,它解脫槍閂使槍閂推彈入膛並關閉彈膛)、彈膛指示(彈膛內有無子彈標志)、彈盡指示(彈匣內有無子彈標誌),聯動擊發(一次不發火,可再扣一次)及射擊保險(子彈上膛後的保險)等機構,1960年開始設計,1964年設計定型命名為64式手槍。
1959年總後軍械研究所、北京工業學院和工廠以三結合方式開始研究設計、試製、製造“三無(無聲無光無煙)衝鋒鎗”,後改名為微聲衝鋒鎗。該槍精確度好,殺傷力強,體輕、結構緊湊,是偵察部隊使用的特種武器。1960年開始全面工作,1963年受到上級表彰,1964年設計定型,命名為64式微聲衝鋒鎗。
從1958年起,趙瑞之根據國家體委和運動健將要求改進四種國外運動手槍。使其適合中國人使用,並提高其性能,使我國運動員在國際比賽中用中國製造的運動槍,取得優異的成績。
重視情報 革新工藝
趙瑞之閱讀了大量的外文書刊,而且在精通英語,能閱讀德語的基礎上,又自學了俄語、日語,使他在掌握國外技術信息上遊刃有餘,解決了許多重大技術關鍵。在生產56式衝鋒鎗時,遇到擊針、拉殼鉤簧、復進簧等10多種零件破斷,國內又沒有這方面的資料,他找來了10多種俄文資料,查看有關零件的脆性破裂,疲勞破斷及用工藝方法解決這類問題的措施,然後又親自通過工藝實驗來檢驗這些理論的正確性,用得到的正確方法解決了一個又一個破斷問題。通過幾十年的摸索、實踐,趙瑞之實際上成為研究解決材料破斷方面造詣頗深的專家。他對國內外有關槍械的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和新設備的信息也很重視,刻苦鑽研將它們套用到實際工作中,提高了工廠的實際水平。
自我國有槍械生產的歷史起,槍管內膛的來複線都是用拉刀拉成的。用這種工藝加工來複線不但質量差,槍管內四條來複線深度不一致,線形不正確,光潔度低,不耐磨損,而且效率低,因此這種拉削工藝嚴重地阻礙著整個槍械生產水平的提高。趙瑞之在俄文資料中找到了加工槍管來複線的一些線索,大膽地進行了革新。他把原有的拉削槍管來複線的拉線機改為非夾具和製造沖頭的二類工裝,制定出擠壓規範,解決擠壓前槍管內孔鍍銅和擠壓後除銅以及消除應力的熱處理等工藝。經過三個月的反覆試驗,終於取得成功,質量顯著提高,達到國際水平,效率提高到120倍,工人勞動強度大為減輕,廢品率由30%降到零,經濟效益特別顯著。1953年到北京示範表演,得到蘇聯專家的好評,不久兵工總局又組織全國同行學習他的擠壓來複線的先進工藝,並立即推廣到全國,一直引用至今,這不能不說是槍管來複線加工上的一次工藝革命。
1956年他組織首先採用蘇聯的先進電液壓加工槍管內孔代替部分鉸削。1957年開始試驗54式手槍底把的精密鑄造和籌備56式衝鋒鎗可以精密鑄造的幾個零件的生產準備工作。在工具製造上,組織推行8種樣板研磨機械化工具,結束了複雜形狀樣板手工加工的歷史。在刀具和沖模的製造上廣泛採用新設備、新材料和新工藝,使工廠的技術後方力量逐步壯大,適應了生產發展的要求。
1964年春,趙瑞之隨中國考察團去朝鮮。應朝方邀請講授了我國製造衝鋒鎗的電解加工的先進工藝等。
1964年夏,趙瑞之擔任援建阿爾巴尼亞國防工程五五項目專家組組長。在阿爾巴尼亞期間,他帶領專家組幫助阿方建廠,安裝設備、工裝調試,在當地工人技術水平不高,管理不健全的情況下,他們僅用120天時間就將產品試製成功,培養了一批技術骨幹,圓滿地完成了援外任務。在阿爾巴尼亞工作了三年。
1967年,他從阿爾巴尼亞乘飛機回國,當時,國內正處於“文化大革命”動亂之中,他走下飛機踏上自己國土的時候,等待他的不是同志和親人的迎接和慰問,而是造反派對他的歷史審查。一年後,他被污衊為“美蔣大特務”列入所謂牛鬼蛇神行列,關進“牛棚”兩年零八個月,家庭也受到牽連。
發明新材料 解決焊接難關
1969年,當時他還在牛棚中受難時,工廠里發生了一起衝壓機匣導軌開焊掉落的重大技術事故,造成了十多萬支槍械報廢的慘重損失,工廠因此停產整頓。雖經廠內技術人員努力卻始終沒有得到解決。1969年上半年,有人想起了蹲在“牛棚”的趙瑞之。迫於廠內技術事故的嚴重形勢,十多萬支槍積壓在庫房不能出庫,生產又無法進行下去,就有人命令他帶“罪”解決這個技術關鍵,規定白天出來工作,晚上仍然要回牛棚,處境相當困難。趙瑞之接到這個任務後,置個人的委屈、恩怨於不顧,專心致志地投入解決技術難關的戰鬥。他憑自己多年的實踐經驗,初步解決了問題。但是,接著出現了紫銅沖頭變形、頹頭粘接等新的問題,技術難關還沒有徹底闖過。趙瑞之經過日夜思索,覺得關鍵問題是要找到一種強度高、耐高溫、抗熱粘性好的沖頭材料,為此他曾想自己煉製銅鎘、銅鉻合金等來解決,但廠內無此材料,又不允許他到廠外去找,只好另尋途徑。後來他回想起1953年曾有人構想用銅銀合金做點焊沖頭,但因沒有具體辦法而不了了之。於是他決心試煉銅銀合金,雖然這要擔風險,但他決定要幹的事業非乾成不可。當時手中什麼資料也沒有,一切都得靠試驗去摸索,他自己概括為四摸,即摸成份、摸工藝、摸熱處理、摸使用效果。經過無數次試驗和失敗,最終突破了技術難關,製造出了低銀銅銀合金材料,用做沖頭,解決了機匣導軌開焊掉落問題,使槍械質量得到了保證,點焊質量達到國際水平。1983年,低銀銅銀合金材料及其套用技術獲得了國家發明三等獎,他是獨立發明者。該發明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該合金沖頭比紫銅沖頭的使用壽命提高10倍以上,焊點質量牢固、可靠、平整、美觀,僅626廠從1971年到1985年累計就增收400萬元,1975年到1985年有十家衝鋒鎗廠推廣使用,效益更為顯著。從1984年起昆明光學廠用於焊接光學零部件,效益也很好。
此材料用做鍍鉻陽極,比通常用的鋼絲導電率高10倍,電流密度大1~2倍。用在小孔鍍厚鉻時,節省時間一倍多;鍍薄鉻時,節省時間一半,更為顯著的效益是鍍層光滑平整和無錐度,已在幾個工廠使用多年,效果極佳。1985年3月在北京技術市場展覽後,阿城繼電器廠科研所要求55所同他們共同研製將低銀銅銀合金用於家用電器上,如成功後,阿城繼電器廠一年可代替60%金銀,可節銀600公斤,由於1986年4月趙瑞之患腦出血,試驗沒有進行到底。
創造流動鍍鉻法 突破傳統工藝
1973年,瀋陽軍區領導向兵器生產部門提出要儘快解決67 式輕重兩用機槍槍管不耐蝕的重大技術關鍵。為此把趙瑞之同志調到遼西5506廠,專門解決槍管不耐燒蝕的問題。該槍是昆明356廠試製定型的,特點是重量輕,威力大,在抗美援越戰場上受到好評。但在國內部隊試用時,出現子彈在膛內爆炸傷人情況,當時多數人分析認為是槍管不耐燒蝕,鍍鉻質量不高造成的。5506 廠為了生產67式輕重兩用機槍必須首先解決這個問題。長期以來,國外內孔鍍鉻是將管子裝在夾具上,放入鍍槽內通以直流電。要使鉻層能承受高溫、化學和機械的長期往復作用所造成的燒蝕和磨損,這種舊工藝的致命缺點是鉻層脆,裂紋多,極易早期剝落。加之分散能力差,在鍍厚鉻層時,經常出現鍍錐、中粗度、表面粗糙和鉻瘤,尤其是電鍍效率很低,每小時只能鍍20微米,因此浪費了較多的能源和人力。另外,在同一工件上的不同部位要鍍不同厚度(10倍差)的鉻層時,必須分別鍍,並在厚薄交接處留出一小段不鍍(稱無鉻區)。這樣,促使這一小段過早腐蝕。
趙瑞之帶領攻關組制定了一系列計畫,從原材料、機械加工、熱處理、表面處理及裝夾等多個方面去探索,最後認定必須跳出鍍鉻舊框框,創造出一條我們自己的發展道路。
在研製過程中,趙瑞之閱讀了50多本先進國家的現代化電鍍和鍍鉻書籍。發現蘇聯在60年代初期首先採用了周期地改變電流方向的電源,試驗過換向鍍鉻,質量有所提高,但電鍍效率較低。美國在大炮管內孔上試驗過流動鍍鉻,效率有所提高,但質量不理想,為使國外技術為我所用,趙瑞之決定朝換向流動鍍鉻方面探索。實驗中碰到的一個突出問題就是必須找到一種能夠承受大電流(比常規大一倍以上),同時高溫強度又高的陽極材料,對於這些關鍵,國外守口如瓶,至於在同一管子內型一次裝夾後,要鍍出厚度相差較大(10倍)的鉻層,外國人更是秘而不宣。
要開創新局面,首先必須突破陽極材料這個難關。在選用陽極材料上做了多次試驗,先後用過鋼芯鍍銅、黃銅芯、紫銅芯(冷硬)等都不能滿足要求,使試驗一度中斷,一時議論紛紛。趙瑞之和他的攻關組沒有退卻,在攻克技術難關上他是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一連幾晝夜地想,一天深夜,忽然想起在蹲“牛棚”時研究出來的低銀銅銀合金點焊沖頭材料,它導電性能好,高溫強度又高,如果把它引用來做鍍鉻陽極,也許是可行的。當時他的心情十分興奮,真想立即到試驗場去,好不容易等到天亮立刻趕到廠里找用過的舊沖頭,經過鍛成棒料,焊接後磨成規定尺寸,經過試驗果然成功了。接著他又組織設計製造了特殊裝夾裝置,經過反覆試驗,取得了預期的效果,當鍍出第一根合格產品時,他高興得笑了,那笑含著對事業的追求,體現著在困難和壓力面前不屈不撓的進取精神,也展示了他在技術領域的聰明才幹和豐富知識。
經過換向流動鍍鉻的產品在國家試驗場上得到了最後驗證。這一發明項目將換向和流動鍍鉻與國內的實際條件有機地結合,徹底解決了傳統工藝存在的重大難題,在內孔鍍鉻上一改舊觀,掀起了一場工藝革命。換向流動鍍鉻的試驗成功,從根本上改變了內孔鍍鉻傳統工藝,鍍鉻質量大幅度提高,鍍件光滑、平整,沒有錐度,鍍鉻不需要人工擦光或用機械修磨平正,耐磨損,壽命延長一倍以上,加之鍍件不埋入槽內,不與槽分處兩地,既可減少鍍液流量,又可改善環境污染。由於陽極不用氰化鍍銅,實現了無氰電鍍,每年節約資金100萬元,達到國外同行業的先進水平。
這項發明獲得1985年國家發明三等獎,這又是趙瑞之獨立完成的。同年10月在北京首屆全國發明展覽會上列為授獎項目之一。該項發明不僅能用於管子內孔或內型孔(孔徑從5至200毫米,長度從50至7000毫米)的尺寸鍍鉻,也可用於零件外部的尺寸鍍鉻,效益尤為明顯。1985年後該發明推廣到幾種炮管上(23、37、100滑膛等)。包頭447廠在這方面做了許多艱苦試驗工作,經過幾年的努力終於在1990年初將幾種口徑(100、122、130)的滑膛炮管進行了換向,半膛等鍍鉻,取得成功,使壽命提高一倍以上,通過國家級鑑定。有的大口徑線膛炮管廠和大慶抽油管道也準備試驗該項新工藝。趙瑞之根據當前技術發展情況,也在進一步發展該項發明。
趙瑞之在“六五”期間獲得的兩項國家發明三等獎及他在槍械生產歷史中所解決的許多重大技術課題,是他40多年來奮戰在兵工第一線,潛心鑽研先進技術的辛勞結晶。他幾十年如一日為發展我國兵工生產嘔心瀝血,獲得了黨和人民的讚揚。1951年初被黑龍江省評為勞動模範。1953年被東北軍工部評為東北地區勞動模範,多次受到毛主席和周總理的接見。1977年到1978年被評為遼寧省朝陽地區先進科技工作者。1978年在全國科學大會上,被評為全國勞動模範、全國兵器工業學鐵人標兵。1986年被評為長春市勞動模範。
趙瑞之擔任過遼寧省人大代表、省科協委員、遼寧省兵工學會副理事長、吉林省兵工學會副理事長等。在眾多的榮譽面前,他總是樸實地說:我只是想多乾點事情,以報答黨和人民的再育之恩。
老驥伏櫪 志在千里
1975年,工廠又恢復了他第一副廠長兼總工程師的職務。1982年,年過花甲的趙瑞之壯心雖在,但自然規律難以違抗,兵器部領導按照他個人想在晚年專心搞點技術研究的意願,同意他不再擔任領導職務,並安排他到長春第55研究所工作,擔任了科技委的主任,在研究方向和重點課題,“七五”規劃及高速鋼刀具塗層等方面提出了有益的建議和專題報告。1988年,年愈古稀的趙瑞之離休了,但他身離心不離。他繼續大量閱讀外文書刊,並將軍工生產中的一些好技術移植到民品生產中,使一種非金屬試驗機的料筒質量達到國際標準,產品打入國際市場。他還幫助一些鄉鎮企業解決一些重大的技術難關,真是老驥伏櫪,志在千里。他盼望我們國家的科學技術能夠騰飛,能走到世界前列,他生命不息,戰鬥不止。
主要論著
1 趙瑞之.槍管的壽命及其提高措施.輕兵器雜誌,1979,(1).2 趙瑞之.56式衝鋒鎗扇擊針為什麼會折斷.遼寧省首屆兵工學術會議上宣讀.1980,11.
3 趙瑞之.對拉殼鉤簧破斷的一些粗淺認識,遼寧省第二屆兵工學會議上宣讀.1982,9.
4 趙瑞之.採用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和新材料促進輕武器現代化.輕兵器學會上宣讀,1984.
5 趙瑞之.國外槍械簡介.遼寧省國防科普報,1984.
6 趙瑞之,康連福.可控矽雙脈衝交流點焊機焊接40Cr的試驗研究.長春光學精密機械學院學報,1985,(1).
從1958年起,趙瑞之根據國家體委和運動健將要求改進四種國外運動手槍。使其適合中國人使用,並提高其性能,使我國運動員在國際比賽中用中國製造的運動槍,取得優異的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