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經歷
趙文智,石油地質學家,油氣勘探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博士生導師,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勘探開發研究院院長,中國石油勘探與生產分公司副總經理,教授級高級工程師。現兼任中國石油學會石油地質委員會主任、中國地質學會石油地質專業委員會副主任;IGCP(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地質對比計畫)中國國家委員會委員;《石油勘探與開發》、《石油學報》等八刊物編委會副主任或編委;曾擔任兩屆(2001-2011)國家“973”天然氣基礎研究項目首席科學家;西北大學、中國石油大學、吉林大學兼職教授。1978年- 1982年 | 西北大學地質系石油與天然氣地質專業,獲得理學學士學位 |
1982年- 1984年 | 石油工業部石油勘探開發科學研究院研究生部,獲得石油地質與勘探工學碩士學位 |
1984年 | 就職中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 |
1986年 | 吐哈油井台參1井(第一口科學探索井)駐井地質總監 |
學術研究
公開發表學術論文100餘篇,出版專著6部。
1.岩性油氣藏大面積成藏理論
組織岩性油氣藏成藏理論與評價技術研究,關注沉積盆地凹陷區油氣大面積成藏問題,提出中低豐度岩性油氣藏大面積成藏新理論,推動油氣勘探從以往側重於構造高部位擴展到廣大凹陷區,規模拓展了勘探範圍,從而推動在前人認為油氣成藏條件較差的地區規模發現了油氣儲量。
趙文智院士長期研究我國坳陷型沉積盆地平緩向斜區油氣成藏問題,在仔細研究了松遼等盆地向斜區一些出油點的石油地質條件以後,於1997年至2000年間,陸續提出了富油氣凹陷“滿凹含油”論和勘探要跳出“二級構造帶”、實現凹陷整體勘探的理念。這些認識觀在中國石油公司級會議上介紹後,被相關油田採納,為推動鄂爾多斯、松遼和四川盆地凹陷區油氣勘探發現規模儲量做出重要貢獻。2002年起作為第一副項目長,趙文智院士組織了“岩性地層油氣藏地質理論與勘探技術”項目研究,重點研究了坳陷型含油氣盆地凹陷區油氣大面積成藏問題。首次提出開放型坳陷湖盆沉積,在某些階段,河流和三角洲等牽引流成因砂體可以在湖盆中心區大規模發育,形成烴源岩和儲集體“三明治”式大規模間互組合的新認識,突破了以往認識局限,為在前人認為勘探找油氣前景很差的地區開展勘探工作提供了理論基礎,為推動在向斜區大規模發現油氣儲量做出建設性貢獻。與此同時,研究還論證了平緩凹陷區油氣成藏的機理,從理論上肯定凹陷區可以有油氣大規模成藏,進一步堅定了在凹陷區勘探找油氣的信心。他還組織開發了包括岩性地層油氣藏區帶與圈閉兩個層次評價的關鍵技術,並推動在中國石油多家油氣田工業化套用,為推動近年來岩性油氣藏探明儲量大幅度增長發揮了重要作用。此項研究獲得2007年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2.有機質“接力成氣”理論
趙文智院士長期研究我國熱演化高、過成熟地區天然氣成藏與勘探的理論問題,提出有機質“接力成氣”理論。此項理論推動在前人認為無價值勘探的層系開展找氣工作,為指導近幾年在塔里木盆地古生界天然氣勘探發現規模儲量做出重要貢獻。
趙文智院士從2001年起擔任國家“973”天然氣項目首席科學家,主要研究滯留於烴源岩中的分散液態烴的生氣與成藏問題,他親自設計並組織完成了一系列生、排烴動力學模擬實驗,重點研究了烴源岩中滯留分散液態烴的數量、成氣時機、成藏潛力與鑑別等科學問題。在此基礎上,研究提出分散液態烴在熱演化高、過成熟期(Ro:1.6%~3.2%)仍然可以大量形成天然氣並規模形成天然氣藏的新理論,為在熱演化高、過成熟層系堅持勘探提供了理論依據。塔里木盆地古生界現今熱演化程度已經達到高、過成熟狀態(Ro:3.0%~4.0%),按照以往的理論認識,已經不具備勘探找氣的價值。有機質“接力成氣”理論提出以後,堅定了在古生界勘探發現天然氣的信心,推動加大了勘探力度,已經在輪古東和塔中I號坡折帶等地區探明和控制了一批天然氣地質儲量,為加快我國天然氣資源利用、實現低碳經濟發展做出重要貢獻。
在我國天然氣25年科技攻關總結會議上,我國天然氣地質理論的主要奠基人、中國科學院院士戴金星認為該項成果是我國天然氣科技攻關以來取得的重大理論新進展之一。此項理論獲得2008年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3.侏羅系油氣成藏理論
趙文智院士長期研究我國西北地區侏羅系油氣成藏問題。以吐魯番-哈密盆地為突破口,推動發現了鄯善油田,進一步研究又提出有利勘探區帶,推動侏羅系成為我國陸上最現實的油氣儲量和產量增長領域之一。
20世紀五六十年代,我國西北地區侏羅系曾開展過較大規模的油氣勘探工作,但未獲重大發現。此後的一個時期,一些專家認為侏羅系找油氣前景不理想,隨後20餘年勘探幾近停滯。在老一輩地質學家的指導和帶領下,趙文智院士從1986年開始研究吐哈盆地侏羅系油氣成藏與分布問題,長達十餘年。在大量野外調查和室內工作的基礎上,他編寫了第一口科學探索井——台參1井鑽前石油地質綜合研究報告,論證了侏羅系油氣成藏條件,評價提出了有利勘探區帶和目標。1987年建議台北構造作為科學探索井鑽探的首選目標,並在台參1井鑽探期間作為駐井地質總監之一,為該井獲得新發現做出了直接貢獻。1989年台參1井在侏羅系獲得日產25.9立方米工業油流,發現了鄯善油田,證明侏羅系是一個可以發現大油氣田的重要勘探領域。此後趙文智院士將研究擴大至整個西北地區,1994年,他研究提出“侏羅系原始富煤湖沼沉積,被埋藏至成熟狀態並受到適度擠壓的區域,有利於形成油氣藏”的新認識,並據研究提出六大有利勘探區帶,已被近十幾年油氣勘探新發現所證實。據統計,目前在趙文智院士所提出的六大有利區帶內,已累計探明油氣地質儲量超過13億噸油當量,提供的油氣產量按當量計超過1500萬噸。在六個區帶以外所鑽的探井幾乎全部落空。此項研究成果分別獲得1995和1997年部級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和油氣重大發現獎。
4.富油氣凹陷“滿凹含油”理論
富油氣凹陷“滿凹含油”理論是趙文智院士及研究小組於2003年發表的一項研究成果,它是“源控論”與“複式油氣聚集帶”理論的發展,它對深化和擴大油氣勘探領域的意義在於可使油氣勘探跳出二級構造帶範圍,實現“滿凹勘探”。闡述了富油氣凹陷和“滿凹含油”的基本概念。以松遼等陸相盆地實例論述了“滿凹含油”的形成條件是盆地中的烴源岩質量好、規模大、砂泥岩頻繁互動、熱演化適度以及生烴量和聚集量大。所形成的岩性一地層油氣藏主要受三個“面”(最大湖泛面、不整合面、斷層面)的控制,油氣主要分布於五個“帶”(有利沉積相帶、岩性或地層尖滅帶、古地形坡折帶、裂縫帶、次生孔隙發育帶),指出應堅持滿凹勘探,重點尋找“甜點”油氣藏。
學術著作
何登發,趙文智著.中國西北地區沉積盆地動力學演化與含油氣系統旋迴,石油工業出版社,1999趙文智等著.石油地質綜合研究導論,石油工業出版社,1999
趙文智等著.中國西北地區侏羅紀原型盆地形成與演化,地質出版社,2000
胡見義,趙文智主編.中國含油氣系統的套用與進展-第二輯,石油工業出版社,2001
趙文智等著.中國海相石油地質與疊合含油氣盆地,地質出版社,2002
趙文智等著.石油地質理論與方法進展,石油工業出版社,2003
趙文智等著.中國含油氣系統基本特徵與評價方法,科學出版社,2003
趙文智等著.天然氣地質與氣藏經濟開發理論基礎,地質出版社,2004
趙文智主編.中國含油氣系統的套用與進展-第三輯,石油工業出版社,2005
周路,趙文智,何登發著.塔里木盆地麥蓋提斜坡油氣地質與勘探,石油工業出版社,2006
趙文智等著.被動大陸邊緣演化與油氣地質,石油工業出版社,2007
趙文智等著.高效天然氣藏形成分布與凝析,低效氣藏經濟開發的基礎研究,科學出版社,2008
趙文智等著.石油地質綜合研究導論,科學出版社,2008
趙文智等著.中國中低豐度天然氣資源大型化成藏理論與勘探開發技術,科學出版社,2013
獲得榮譽
1994年 | 獲得孫越崎優秀青年科技獎 |
獲得中國地質學會優秀青年科技工作者“金錘獎” | |
1995年 | 獲得石油部科技進步獎 一等獎 |
1997年 | 獲得石油部油氣重大發現獎 |
1997年2月 | 任中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副院長 |
1998年 | 獲得第三屆中國優秀青年科技創新獎 |
1999年-2003年 | 中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 研究生院,獲得礦產普查與勘探工學博士學位 |
2001年 | 成為973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畫——“高效天然氣藏形成分布與凝析,低效氣藏經濟開發”首席科學家 |
2003年 | 獲得李四光地質科技研究者獎 |
2006年6月 | 任中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院長,博士生導師,吉林,西北大學兼職教授 |
2007年 | 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
2007年 | 獲得孫越崎能源科技大獎 |
2008年 | 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
2008年10月 | 任中油集團公司勘探與生產分公司黨委書記、副總經理 |
2009年 | 獲得何梁何利基金科技與技術創新獎 |
2013年8月 | 任中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院長兼黨委書記 |
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2007),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省部級科技進步(創新)一等獎4項,部級油氣重大發現獎1項(1997)。曾榮獲孫越崎優秀青年科技獎(1994)、中國地質學會青年地質科技“金錘”獎(1994)、中國優秀青年科技創新獎(1998)、中國石油傑出科技工作者獎、孫越崎能源科技大獎(2007)、李四光地質科技研究者獎(2003)、何梁何利基金科技與技術創新獎(2009)等多項榮譽獎項。
人物評價
趙文智院士從事石油與天然氣成藏理論、評價技術研究與勘探實踐近30年,始終堅持使用自己和研究團隊取得的創新成果,在勘探程度較低的新領域和地區推動油氣勘探發展,提出的創新理論為推動鄂爾多斯、塔里木和四川等盆地在富油氣凹(坳)陷區發現數個大油氣田做出重要貢獻。他在石油地質綜合研究、油氣資源評價與戰略研究、疊合盆地油氣成藏分布與含油氣系統研究等領域具有較高造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