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漳浦 縣城東南35公里湖西鄉碩高山西北麓。歷史
南宋亡時,宋宗室起若和與黃侍臣等廣東崖山逃至漳浦,避難隱居。明萬曆年間,其第十世孫趙范在這裡建堡,以後趙范 之子趙義又加以擴建。“完璧樓”於萬曆二十八年(1601年)冬,城堡於萬曆三十二年 (1604年)夏,先後動工,歷20年方次第完成。城堡仿北宋京城汴京式樣建造。整個建 築群由兩部份組成,初建的舊樓,舊堡為主體部分。樓為三四合式四方樓,高20米,占 地484多平方米,每層16間,東48間,樓門鐫刻“完璧樓”三字,取“完璧歸趙”之意。 樓外環以石基土堡,三合土堡牆高6米,寬2米多,上有垛口。設東西南北四個城門,東門題刻“東方鉅障”,西門題“碩高居勝”,南門題“丹鼎鍾祥”,唯北門沒有題額。 天井中築一條地道通東門外。“完璧樓”及其環衛土堡俗稱“內城”。另一部分是趙義建的五座進府第,每座30間,共150間,俗稱“官廳”。每座第5進為2層樓,系內眷住。現仍保存完好。
古城堡建築群
官廳前面廣場有魚池水閣,池上築有精緻的“汴派橋”。此外還有 進士坊、修竹花園、輯卿小院、聚佛寶塔。石刻有“墨池”、“悟石”、“讀書處”、 “雲巢”等。這是我省目前保存最完好的古城堡建築群。周圍約一公里半,面積約半平 方公里。我國著名古建築、文物考古專家單士元、羅哲文、鄭孝燮等來此參觀考察時, 不勝讚美,並留言“遺址豐富,建築尚存,是一處不可多得的古城堡遺址,其布局立意, 處處猶以汴京之舊,使我們重溫宋史,更覺有勝文獻之記載。”
趙家城是一個古建築群體。它包括城堡、完壁樓、趙范府第、武廟、石坊、水閣、忠堂、惠堂、至堂、史堂、聚佛寶塔、汴派橋等古建築。其中有的體式仿宋。堡里有山丘、岩石、林蔭、古榕、假山、花園、魚池、並有禹碑、趙范父子建城碑記等石刻。樓、橋名稱與廳堂楹聯匾額文辭,存寓“追念故宋,緬懷先王”之意。因而“宋味”特濃,後人稱之為宋城。
建築組成
城堡始建於明萬曆甲辰年(公元1604年),原為土堡,不久因風雨漂塌。明萬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趙范之子趙義(太學生,歷任文華殿中書舍人)又開擴地址,更砌石基,上為三合土牆。城牆高六米,闊二米,周長一千零八十二米,築有三個城門,門楣上各有石刻橫匾,東門是“東方鉅障”,南門是“丹鼎錘祥”,西門是“碩高居勝”。登南門城樓遠眺丹山(此山盛產黃精,相傳東晉葛洪嘗在山中煉丹,故名丹山,又稱灶山),山勢巍峨,峰巒五疊,朝雲晝靄,飛盪其間,更有天馬、石人、石龜等奇峰羅拱門前,為一勝景。
完壁樓建於明萬曆庚子(公元1600年)之冬,是四合式方形三層樓堡,在花崗岩條石的基礎上以三合土為牆,高二十米,周八十八米,占地四百八十四平方,每層十六間,共四十八間,樓下天井為大水池,池角有暗道通向城外。樓牆開有銃眼,可防寇盜。樓堡前有一列雙層閣樓相對,周圍另築一道外牆護衛,樓門上石匾鐫有趙體行書“完壁樓”三大字。
趙范府第,俗稱官廳,建於明萬曆間,五座並列。每座長六十七點四米,寬十九米,前後五進,最後進為二層樓。每座五十間,共二百五十間,占地面積達七千二百六十三平方米。府第前面為石板鋪成的廣場,廣場外為魚池。趙范府第寬敞宏偉,是趙家城的主體建築之一。
汴派橋建於明萬曆年間,位於府第面前大魚池的左側,直跨魚池之上,基部為石墩,上架石板,砌有護欄,近東端成半圓弧形,長二十一米,寬二米。橋邊鐫有隸書“汴派橋”三字。橋畔原有水榭,現只留殘跡。
聚佛寶塔,是實心方形七層寶塔,高約六米,中部五層四面皆有佛龕,龕里各有一尊形態不同的佛像浮雕。最上層鐫刻小篆“聚佛寶塔”四字。塔下為一大天然磐石。
石刻“墨池”字碑,高約一米半。碑字原為宋書法家米芾所作,系明萬曆間趙范到無為軍任職時發現拓回。明崇禎間趙義加上序文,並令匠人鐫刻於碑上。
石刻“禹碑”,又稱“神禹銘”或“岣嶁銘”,相傳為夏禹治水時所書,原豎於湖南衡山雲密峰(或稱祝融峰),字形古怪似龜龍,人多不識。原有七十七字,據明楊慎釋詞為:“承帝曰咨,翼輔佐卿。洲渚與登,鳥獸之行。參身洪流,而明發爾興。久旅忘家,宿嶽麓庭。智營形析,心罔勿辰。往求平定,華岳泰衡。宗疏事裒,勞余伸禋。鬱塞昏徙,南瀆衍亨。衣制食備,萬國其寧。竄舞永奔。”趙家城“禹碑”為明萬曆間拓鐫,全文分四塊石板,有圖案圍框。現只尋得前後兩板,尚缺中間兩板。
此外還有不少碑刻及古建築遺蹟。
趙家城的主體建築,如趙范府第、完璧樓、城牆、武廟等,因年久,有的已倒塌,有的殘缺不全。最近國家已撥專款,逐步進行修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