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趙學義1958年考入天津市曲藝團少年訓練隊,由桑紅林開蒙,後又曾跟隨駱玉笙學習,1961年與劉志光、李世明、韓桂芬共同拜入白派京韻大鼓藝術家閻秋霞門下,成為了白派京韻大鼓第三代演員的門長。
趙學義天資聰穎,學習刻苦,除向閻秋霞老師學藝外,還曾向白雲鵬先生的好友,西河大鼓名家張起榮學習白派曲目《花木蘭》、《風儀亭》等;向梅花大鼓名票周粼閣學習金派梅花大鼓;向西河大鼓名家田蔭亭學習西河大鼓《鍋爐開刀》等;向京韻大鼓名家駱玉笙先生學習《擊鼓罵曹》、《將相和》、《黃繼光》等曲目。她擅長書法,精通揚琴木琴伴奏,首屆津門曲薈的時調《要女婿》就是由她伴奏的,現存部分趙學義少年時用小楷所抄之唱詞傳世。
文革期間,文化戰線受到衝擊,年輕的趙學義被迫停止舞台演出,調到資料室工作,這一時期她閱覽了大量的資料,吸收了豐富的營養。
文革結束後,趙學義重返舞台,與自己的丈夫——曲藝樂師韓寶利婦唱夫隨。他們排演了大量傳統曲目,並挖掘整理了久已失傳的眾多曲目,重新設計唱腔,賦予其新的生命力,如《哭祖廟》、《金定罵城》、《綠衣女》、《鳳儀亭》等,經不完全統計其生前所演曲目有六十餘段。與此同時,又投入大量精力創演新曲目,為各派京韻大鼓、梅花大鼓、河南墜子、單弦、時調等曲目設計唱腔,由他們夫婦設計唱腔的曲目不計其數,其中很多已成為了當今觀眾喜愛的曲目。80年代,成為了趙學義最為光輝的一個時期。
1986年中國北方曲藝學校成立後,趙學義擔任鼓曲專業教師直至逝世。她在團內擔任繁忙的演出任務的同時,不懼風霜雨雪,20年如一日,嚴謹教學,認真傳藝。
2006年3月23日,趙學義不幸因病去世,享年62歲。
卓越成績
她與自己的丈夫——天津市曲藝團著名樂師韓寶利先生一起對白派京韻大鼓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對《寶玉娶親》、《綠衣女》等節目的唱詞和曲譜進了大幅的修改和創造,並對《孟姜女》、《哭黛玉》、《鳳儀亭》、《哭祖廟》等節目詞句也做過調整,以圖更好的展現藝術,但至今業內外褒貶不一。其中,她修改後的《寶玉娶親》,精簡了唱詞,並融入了魏喜奎奉調大鼓的元素,已經作為舞台保留曲目傳播了下來,一直在被廣大白派演員上演。
韓趙夫婦對其他曲種也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尤其是梅花大鼓。1他們於1976年創作的梅花大鼓《緬懷周總理》一炮打響,之後,又有很多節目成為了舞台保留曲目,如《二泉映月》、《釵頭鳳》及新《黛玉葬花》。
1997年由天津文聯等單位舉辦了“趙學義曲藝教學暨音改成果展示演出”及研討會。1999年她榮獲天津市文聯授予的“德藝雙馨文藝工作者”稱號,她演唱的《寶玉娶親》榮獲2000年中國曲藝牡丹獎。《趙學義韓寶利鼓曲音樂創作集》於2003年出版。她同時兼職藝術教學,自北方曲校建校之日起,擔任兼職教師,在培養青年鼓曲人才方面成績卓著。她相繼出版過4張VCD、2張CD的個人專輯,基本容納了她演唱的全部傳統曲目。
自80年代以來,她為白派京韻大鼓和其他曲種培養了眾多的新星,其中較為著名的有:籍薇(梅花大鼓演員,後拜師花五寶)、王莉、鄭菲、於會江、王喆(梅花大鼓演員)、馮欣蕊(駱派京韻大鼓演員)。其中鄭菲較大程度地保持著趙學義的演唱風格與舞颱風貌。
趙學義先生,在繼承傳統、豐富曲目、音樂改革、教學傳藝、學術研究等方面都做出了不可磨滅的歷史貢獻。
藝術風格
趙學義的演唱,颱風婉約大氣,唱腔柔和細膩,充分展現了白派的委婉精緻、樸實清雅的風格,更突出顯示了女性心懷、注重抒情的表敘。她的演唱,吐字發音極為考究,字尾歸韻飽滿,給人以美的享受。她鼓板技藝出眾,鼓點多變,與韓寶利的伴奏相得益彰,堪稱鼓法最出眾的白派京韻大鼓演員。她的弟子於會江很好地繼承了乃師的鼓板技藝。
主要作品
《哭黛玉》、《寶玉娶親》、《哭祖廟》、《鳳儀亭》、《金定罵城》、《探晴雯》、《孟姜女》、《遣晴雯》、《黛玉焚稿》以及新編系列曲目《梁祝哀史》等。
附錄
白派京韻大鼓演員譜系
第一代 白雲鵬
第二代 閻秋霞、鄭蝶影、方紅寶、聞書屏 等
第三代 趙學義、馬慕容、劉志光、李世明、張雅麗、韓桂芬、毛桂玲等
第四代 王莉、王惠(郭德綱妻)、王秋霞、鄭菲、於會江、王茹、時唯、運廼巧、譚靜、翟靜婉、付薔 等
第五代 喬羽、張藝瀠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