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嘉敏[(東西網創始人)]

趙嘉敏[(東西網創始人)]
趙嘉敏[(東西網創始人)]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趙嘉敏,男,於1973年7月4日出生在貴州,畢業於清華大學,南加州大學,是東西網創始人、譯言網創始人之一。2006年,趙嘉敏、張雷、趙愷三名曾在美國矽谷工作的工程師,正式創辦譯言網。2007年4月份在中國北京註冊譯言公司。2009年12月,創辦東西網(dongxi.net)。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趙嘉敏趙嘉敏

2007年5月,34歲的趙嘉敏離開美國Oracle公司回到北京,正式開始譯言的創業之路,此時趙嘉敏已經闊別北京7年。趙嘉敏1996年畢業於清華大學自動化系,然後赴美國南加州大學求學,現在擁有運籌學博士學位和計算機科學碩士學位。2006年12月10日,改版後的譯言網正式上線,它的口號是“發現、翻譯、閱讀中文之外的網際網路精華”,趙嘉敏在譯言上的稱呼是“拙塵”。

進入譯言的首頁,看到很多MENU,比如2008北京奧運、戴爾英語奧運翻譯大賽和很多興趣小組。很多的翻譯作品都是第一時間的,讓人受益和體會到共享和協作的價值。比如汶川大地震中,譯言5月14日就翻譯國外關於地震方面的手冊,並人們在網上自由下載。9月3日Google發布Chrome,譯言當天就推出GoogleChrome實用手冊中文版,並提供線上瀏覽服務。

2007年由中國書籍出版社出版的《從零到百億:Facebook創業故事》(即《InsideFacebook》,作者是KarelM.Baloun)讓譯言名聲大振,相信很多人都是通過這本薄薄的冊子知道譯言和更深入的了解Facebook。趙嘉敏也回憶道:“這本書出版後,譯言網的瀏覽量和註冊用戶都迅猛增加,但這本書沒有贏利。”而2008年的汶川地震時由譯言號召集體協作翻譯的《地震搜救手冊》又使公眾了解了譯言和譯言的Wiki平台,譯言網的瀏覽量和註冊用戶再一次攀高。

譯言有很多著名的譯者。張文武就是譯言上的高產譯者之一,他在譯言上的稱呼是“鐵蝸牛”,是譯言最早期的“人肉翻譯機”之一。2007年幫助譯言把《InsideFacebook》一書印刷出版。後於2008年4月加入譯言團隊。Lawrence則是譯言上受人敬仰而又令人敬畏的翻譯高手,被稱為“壞翻譯終結者”。

對於《從零到百億:Facebook創業故事》這本書,趙嘉敏回憶說,“我們前後共校對了5遍,因為20多位翻譯者對文字、文章風格和質量等問題理解不一樣。所以最後我們必須由一個人統稿,保持行文的流暢,邏輯的連貫和文風的統一。其實,統稿的工作量也十分浩大,不比初期的翻譯輕鬆。因為一本書的每章都不是獨立的,都是有內在有機聯繫的。所以,以後如果計畫翻譯一本書,我們計畫只請一位作者翻譯,比如列入我們翻譯計畫的《失控》,我們就確定由某位作者翻譯。而汶川大地震中翻譯的關於抗震救災的每本手冊都是獨立的,互相聯繫並不大,所以汶川大地震的抗震救災手冊最適合集體協作翻譯。”
截止到2008年8月份,譯言的註冊用戶總人數約為4萬,搜尋引擎帶來的流量能占將近一半,其中百度來的流量大於Google。

人物經歷

趙嘉敏趙嘉敏

2009年12月10日凌晨訊息,對於被稱為網際網路盜火者的翻譯網站譯言來說,今年最後一個月過的很不尋常:先是內容違規關停整改,後是原創始人成為競爭對手。不過隨著新版頁面曝光,譯言涅磐重生的日子似乎已並不遙遠。

譯言(yeeyan.com),號稱是“中文網際網路上日更新量最大”的翻譯網站。然而進入12月,譯言毫無徵兆的突然關閉。三天之後才官方才出面上海租車解釋稱,網站運營涉嫌違規,“譯言網需要暫時關閉伺服器,並對相關內容進行調整”。

此後,譯言網將首頁改成部落格形式的臨時頁面,並藉此與用戶保持交流。

然而關站遠不是譯言這個月裡唯一的麻煩。12月8日譯言發出聲明,主旨是對“原班人馬另建網站”的傳言予以否認。聲明中指出有“新站”侵權刊載來自譯言社區的內容,且沒有標註出處,譯言準備就此起訴相關責任人。

對於不知情的用戶而言,這個聲明有些突兀、令人琢磨不清。

實際上,上述聲明中那個讓譯言惱怒的“新站”,是12月4日凌晨剛剛上線的翻譯網站東西網(dongxi.net)。而東西網的創辦人之一,正是譯言網的創始人,曾經被外界註冊香港公司看作是譯言網代言人的趙嘉敏。

2006年,趙嘉敏、張雷趙愷三名曾在美國矽谷工作的工程師,正式創辦譯言網。2007年4月份在中國北京註冊譯言公司。

其中趙嘉敏2008年4月開始擔任譯言網的總經理。據趙嘉敏的描述,他在2008上海租車年下半年開始推動譯言商業化進程,到2009年中,基本解決了譯言的生存問題,並建立了穩定且持續增長的現金流。

然而一直不為外界所知的是,趙嘉敏今年9月已辭任譯言總經理,隨後離開譯言。據趙嘉敏透露,11月原衛報中文編輯團隊已籌劃開通群體部落格,此後由於域名問題的耽擱,最終東西網趕在譯言關停整頓期間上線。

“我們並不想借什麼風波炒作或上位,只是在做事情而已”,趙嘉敏稱。

有資深譯言用戶對新浪科技表示,好在雙方看起來都比較克制,相信糾紛最終能夠得以妥善解決,“譯言er(泛指譯言用戶)現在最關心的是譯言何時涅磐重生”。

好訊息是,譯言的初始投資人、現任總註冊香港公司經理陳昊芝昨日對外公布了一張譯言新版頁面的截圖,這張圖片顯示新版譯言的媒體屬性更加明顯,並加強了新聞速覽的地位,整體風格和布局均與國外網站相仿。

陳昊芝表示,譯言改版的工作在關停之前已經開始,目前完善工作還在進行當中。

放出截圖顯然意在證實譯言的涅磐正在籌劃之中。公開的聲明中譯言表示正積極準備社區上線,“我們將在短暫休整後與各位親愛的譯言er再次見面”。

譯言網

譯言的名字有兩層含義:即翻譯並傳播。翻譯在現代文明社會中的作用日益凸顯,把翻譯的東西放在網際網路上發布的目的也在於傳播思想,溝通理解,更好的闡釋和化解文明之間的衝突。
中國網際網路的里程碑式的人物keso在自己的部落格中也認為,語言仍然是信息共享的一道巨大的鴻溝。因此想要共享知識庫和人類的文明,語言便成為一大障礙。《紐約客》的專欄作家詹姆士.索羅維基將Web2.0的核心思想概括為“利用網路來發掘大眾智慧”。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真的是翻譯讓數字鴻溝變小,讓人們增加了解,讓世界變平。譯言正是基於Web2.0等開放,共享和集體協作的理念下,發現和翻譯中文之外的網際網路精華文章和書籍。因為集體協作和譯者的價值觀相同,所以譯言翻譯的產品很多,這或許是譯言貢獻的社會價值所在。

發展之路

2年半時間,9萬個註冊用戶,5000個譯者,3萬多篇譯文,線上與線下出版的結合,與國際、國內主流媒體的內容合作……譯言(Yeeyan.com)點燃的協作翻譯星星之火,是網路世界浮躁與喧鬧之上的一片精神淨土。標識語”發現、翻譯和閱讀中外網際網路精華“,凝鍊出了譯言促進社會知識生產與共享的公益使命,更讓這個年輕的平台,贏得了來自用戶,市場與同行們一致的敬意。

熟知國內網際網路環境的人們,都不難想像作為一個以協作翻譯、知識分享為主題的社區,在用戶發展和社區建設方面的重重艱難。創始人之一趙嘉敏說”做總比不做好”。也許,這么樸素的一句,恰恰能夠概括譯言一路行來的堅持與努力。找到適合理念的人群,培養協作習慣,打造協作社區,穩步引入商業項目,接近盈利目標。譯言的發展,給所有篤信網路協作價值的人們以希望。

兩年多來,譯言的社區發展良好。用戶中有1/3的高校學生,1/3的公司白領,80%譯者年齡在20-30歲之間,此外也不乏一些退休的老年用戶參與。每周都有譯文發表的用戶數量在400-500人之間。

在這些良好的基礎之上,譯言如何實現自身的商業目標?這個問題既關係到未來網站的可持續健康發展,也牽動關於如何在網際網路上實現協作社區商業價值的思考。後者已經遠遠超越譯言一個平台的範疇,而會在更大地範圍內對知識社會的網路商業價值實現產生積極地影響。

在譯言現階段給出的答案中,包涵了三個領域:(1)和國外媒體的合作。例如今年譯言推出的衛報中文版,既證明了國際主流媒體對社區協作翻譯的認可,也為社區在著作權基礎上的協作翻譯開啟了嶄新的嘗試;(2)與國內媒體的內容合作。對新鮮專業的翻譯內容的需求大量存在,譯言在相關領域的經驗和積累,都能確保他們有能力成為優秀的內容提供商。(3)線上與線下內容出版的結合。不過嘉敏強調線下出版的參與主要使是為了推廣譯言的品牌和增進社會影響力,譯言的發展重點還是會放在網際網路平台之上。

網際網路使得大規模的社會化協作成為可能,嘉敏說,”譯言只是剛剛開了個頭”。作為開源翻譯(opentranslation)的一份子,譯言希望未來自身發展能夠更加緊密地和國際創作授權改革相結合,真正在協作基礎上建設一個成功的社區性企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