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桔組
漿果直徑5-7毫米,成熟時紫紅色;果梗細長,有時可長達1厘米。 在背面突起,表面平坦或通常凹凸不平;葉柄粗壯,長4—5毫米,無毛。 部有2短小的距,藥管比藥室略長,漿果球形,徑約6毫米,無毛。
特徵描述
已知12種,分布東喜馬拉雅至我國西南,南達越南,1亞種東至台灣,1種分布於亞洲東北及北美、北歐的環極地區。我國有9種,主產雲南、西藏、四川。
本組模式種:越桔 V.vitis-idaea Linn.
常綠喬木或灌木,高1-2(-7)米;幼枝密被微柔毛或短柔毛,以後局部不脫落,稀無毛,老枝灰黑色,通常無毛。葉片薄革質,卵形、長圓形、長圓狀披針形至披針形,長4-8.5厘米,寬1.5-3.5厘米,先端漸尖至長漸尖,或突然漸尖,基部楔形至鈍圓,邊緣有鋸齒,表面除沿中脈密被微柔毛外其餘無毛,有時全部無毛,背面沿中脈或僅中脈基部被短柔毛,中脈和側脈在表面近於平坦,在背面稍突起;葉柄長3毫米,被短柔毛或有時無毛。總狀花序腋生和生枝頂葉腋,長4-10厘米,花序軸被微柔毛或無毛;苞片寬卵形,長2-4毫米,通常早落有時遲落,小苞片2,通常著生花梗中部以下,卵形或卵狀披針形,長1-1.5毫米,早落或遲落;花梗長2.5-8毫米,無毛或有微柔毛;萼筒無毛,萼齒卵狀三角形或半圓形,長0.5-1毫米;花冠白色,壇狀或鍾狀,長5-7毫米,裂齒短小,狹三角形,直立或反折;雄蕊內藏,花絲被疏柔毛,藥室背部有短距,藥管為藥室長的1.5-2倍;花柱不伸出花冠。漿果直徑5-7毫米,成熟時紫紅色;果梗細長,有時可長達1厘米。花期4-5月,果期7-10月。形態特徵
常綠灌木,高0.5—4米;有膨大的塊根。分枝少,枝條粗壯,幼枝子時黃褐色,無毛, 有縱棱,外皮成塊狀開裂,莖上有數枚褐色、披針形、長1—1.4厘米的宿存葉芽鱗,老枝灰 色,有縱紋,皮孔不顯。葉片散生,密集枝條上部,葉片革質,披針形或長圓狀披針形,長 7--15(--17)厘米,寬2—5厘米,頂端漸尖,基部楔形漸狹,邊緣全緣,反卷,兩面無毛,中 脈粗壯,在表面稍隆起,在背面明顯突起,側脈纖細,11—13對,至邊緣網結,在表面下陷, 在背面突起,表面平坦或通常凹凸不平;葉柄粗壯,長4—5毫米,無毛。總狀花序腋生,長 3—5厘米,直徑2—4厘米,密生多數花;序軸密被微毛,基部有多數褐色、三角狀卵形的宿存花芽鱗;小苞片2枚,線形,著生於花梗基部;花梗細長,長1—1.4厘米,頂端與萼筒 間明顯有關節,無毛;花萼5裂;裂齒三角狀披針形,長約1毫米,邊緣密生微毛;花冠淡紅 色,壇狀,長約5毫米,裂片短小,反折;雄蕊與花冠等長,花絲長2毫米,密被短柔毛,藥室背 部有2短小的距,藥管比藥室略長,漿果球形,徑約6毫米,無毛。 花期3月,果期5月。產地分布
產雲南(騰衝、鎮康、景東)。生於海拔2100--2 600米的常綠闊葉林內、山坡岩石上或山坡松櫟混交林內。分布緬甸(東北部)。模式標本采自緬甸卡欽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