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婦言

《越婦言》是唐代文學家羅隱創作的一篇小品文。文章共兩段,第一段敘述朱買臣“貴”後對其前妻表示的“仁者之心”;第二段記述“越婦”之言,揭露朱買臣“匡國濟民”是假,“急於富貴”是真,本質虛偽。全文借古諷今,言辭犀利,借朱買臣前妻之口,表達對封建官僚的諷刺之意,具有強烈的批判精神。

作品原文

越婦言

買臣之貴也 ,不忍其去妻 ,築室以居之 ,分衣食以活之 ,亦仁者之心也。

一旦 ,去妻言於買臣之近侍曰 :“吾秉箕帚於翁子左右者 ,有年矣 。每念饑寒勤苦時節,見翁子之志,何嘗不言通達後以匡國致君為己任 ,以安民濟物為心期 。而吾不幸離翁子左右者,亦有年矣,翁子果通達矣。天子疏爵以命之 ,衣錦以晝之 ,斯亦極矣 。而向所言者 ,蔑然無聞 。豈四方無事使之然耶 ?豈急於富貴未假度者耶 ?以吾觀之,矜於一婦人 ,則可矣,其他未之見也。又安可食其食 !”乃閉氣而死 。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越婦,指漢武帝時朱買臣的前妻,因朱買臣的家鄉,春秋時屬越國,故稱越婦。

買臣:朱買臣(?一前115),西漢人,武帝時曾任會稽太守。

去妻:前妻。

居之:讓她居住。居,此處為使動用法。

活:養活。

一旦:一天。

近侍:身邊的侍從。

秉箕帚:拿著掃帚、簸箕,指做灑掃庭除之事。意思是為人妻。翁子:古代婦女稱丈夫的父親為翁,翁子是對丈夫的委婉稱呼。

有年矣:有些年了,好多年了。

通達:做高官。

匡國:匡正國家。致君:使君尊貴,即輔佐國君,使其成為聖明的君主。致,使。

濟物:救濟百姓。物,這裡指人。心期:心愿,志願。

疏爵:賜給爵位。疏,分、賜。命:任用。

衣錦以晝之:意思是讓他衣錦還鄉。《史記·項羽本紀》載,項羽燒毀秦宮室後,意欲東歸,曰:“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朱買臣拜為會稽太守後,漢武帝也對他說了這句話。衣,穿。錦和繡同指有彩色花紋的絲織品,即官服。晝之,使他白天行走,比喻榮歸故里。

斯亦極矣:這也達到頂點了。

向:過去,以前。

蔑然:泯滅、消失的樣子。無聞:指沒有聽到實現。

未假:不暇,沒空閒。假,通“暇”。度(duó):思考。

矜於一婦人:在一個女人面前誇耀自己。矜(jīn),誇耀。

又安可食其食:又怎么能吃他的食物呢?

閉氣而死:自縊而死。

1.

越婦,指漢武帝時朱買臣的前妻,因朱買臣的家鄉,春秋時屬越國,故稱越婦。

2.

買臣:朱買臣(?一前115),西漢人,武帝時曾任會稽太守。

3.

去妻:前妻。

4.

居之:讓她居住。居,此處為使動用法。

5.

活:養活。

6.

一旦:一天。

7.

近侍:身邊的侍從。

8.

秉箕帚:拿著掃帚、簸箕,指做灑掃庭除之事。意思是為人妻。翁子:古代婦女稱丈夫的父親為翁,翁子是對丈夫的委婉稱呼。

9.

有年矣:有些年了,好多年了。

10.

通達:做高官。

11.

匡國:匡正國家。致君:使君尊貴,即輔佐國君,使其成為聖明的君主。致,使。

12.

濟物:救濟百姓。物,這裡指人。心期:心愿,志願。

13.

疏爵:賜給爵位。疏,分、賜。命:任用。

14.

衣錦以晝之:意思是讓他衣錦還鄉。《史記·項羽本紀》載,項羽燒毀秦宮室後,意欲東歸,曰:“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朱買臣拜為會稽太守後,漢武帝也對他說了這句話。衣,穿。錦和繡同指有彩色花紋的絲織品,即官服。晝之,使他白天行走,比喻榮歸故里。

15.

斯亦極矣:這也達到頂點了。

16.

向:過去,以前。

17.

蔑然:泯滅、消失的樣子。無聞:指沒有聽到實現。

18.

未假:不暇,沒空閒。假,通“暇”。度(duó):思考。

19.

矜於一婦人:在一個女人面前誇耀自己。矜(jīn),誇耀。

20.

又安可食其食:又怎么能吃他的食物呢?

21.

閉氣而死:自縊而死。

白話譯文

朱買臣地位變高的時候,沒有痛恨他的前妻,建房子讓她居住,分衣服食物讓她生存,這也是仁愛之人的心意啊!

一天,前妻對朱買臣的身邊侍從說:“我在朱買臣的跟前做這做那,好多年了。每次想到忍飢挨凍勤勉苦讀的時候,看見買臣的志向,何嘗不曾說過官運亨通以後,把匡正國家、輔助國君作為自己的使命,把安撫平民救濟百姓作為心愿。而我不幸離開買臣也好多年了,買臣果然官運亨通了。天子賜給爵位,任用他,讓他衣錦還鄉,這也達到頂點了。但他從前所說的話,了無聲息再也聽不到了。難道是天下沒有處理的事情使他這樣嗎?抑或是急於求富貴而沒有時間考慮呢?依我看來,他只是在一個婦人面前誇耀就滿足了,其他的沒有發現能做什麼。又怎能吃他的食物呢?”於是自縊而死。

作品鑑賞

朱買臣的故事在《漢書·朱買臣傳》中是這樣寫的:朱買臣未得志時家中貧窮,不治產業,砍柴為生,謳歌道中,他的妻子感到沒有面子,多次勸他,他更加高唱不止。他的妻子就離開他,改嫁別人。其後,朱買臣獨自行歌道中,在山墳擔柴。前妻與夫家上墳時看見買臣饑寒,給他飯吃。後來,朱買臣當上會稽太守,衣錦還鄉,官府為迎接他差遣人打掃道路,他的前妻和她現在的丈夫也在其中。朱買臣收養了他們,一個月後,他的前妻上吊而死。在《漢書》中,這個故事是用讚美朱買臣不計前嫌、不忘舊情、感恩圖報的筆調來敘述的;而他的前妻也只是一個見識短淺、不能吃苦的普通婦女。她是在慚愧悔恨中自殺的。羅隱在這篇短文中卻反其意而用之,引申發揮,虛擬了朱買臣妻的表白,朱買臣成了被諷刺的對象,諷刺他一旦得到富貴就只貪圖享受,不思匡國安民了;而他的前妻卻是一個有見識、有氣節的婦女。她不但敢於對近侍批判朱買臣,揭露他通達後不思“安民濟物”,卻“急於富貴”的虛偽本質;並且表現了不“食其食”“閉氣而死”的可貴氣節,從而揭露批判了晚唐時期的封建士大夫藉口“匡國”“安民”,實則熱衷功名利祿、言行不一的虛偽本質。

這篇文章一事一議,借古諷今,具有很強的批判精神。作者善於運用委婉的判斷語氣和反問語氣加強諷刺意味。文章短小精悍,文筆生動,言辭犀利,發人深思,正如魯迅先生在《南腔北調集·小品文的危機》中所說的那樣,“幾乎全部是抗爭和憤激之談。”這正是羅隱小品文的主要特點。

作者簡介

羅隱 羅隱

羅隱(833—909),字昭諫,新城(今浙江富陽市新登鎮)人,唐代詩人。大中十三年(859年)底至京師,應進士試,歷七年不第。鹹通八年(867年)乃自編其文為《讒書》,益為統治階級所憎惡,所以羅袞贈詩說:“讒書雖勝一名休”。後來又斷斷續續考了幾年,總共考了十多次,自稱“十二三年就試期”,最終還是鎩羽而歸,史稱“十上不第”。黃巢起義後,避亂隱居九華山,光啟三年(887年),表奏為錢塘令,遷著作郎。天祐三年(906年),充節度判官。後梁開平二年(908年),授給事中,次年遷鹽鐵發運使,不久病卒。羅隱生活於動亂年代,又久受壓抑,詩工七絕,頗有諷刺現實之作,多用口語,故少數作品能流傳於民間。有詩集《甲乙集》十卷傳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