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現代主流經濟學教科書上的以邊際效用和邊際生產力為基礎的分析方法就是邊際分析。楊小凱認為,邊際分析無法解決分工的問題,於是引入超邊際分析。簡單地說,超邊際分析就是將產品的種類、廠商的數量和交易費用等納入分析框架的分析方法。
超邊際分析方法包括角點均衡和全部均衡兩部分,它是比較各個角點解的局部最大值,從中產生整體最優解。即它的每個均衡都是基於角點解,全部均衡是眾多角點均衡中的一個。這個全部均衡,滿足以下兩個條件:一是在給定價格和選擇各種模式的人數時,每個人選擇專業化水平和模式使效用達到最大化;二是相對價格和選擇各模式的人數使供求相等,也使效用在一個結構的各模式間相等。即每個角點均衡解決給定分工水平的資源分配問題,而全部均衡決定分工的水平和結構。而新古典經濟學由於只解決了資源分配問題,不能內生分工水平和結構,故新興古典經濟學的每個角點均衡都相當於一個新古典經濟學的全部均衡。
理論來源
超邊際分析方法理論源於斯密的分工理論,延續了 李嘉圖、穆勒、馬克思、馬歇爾、楊格和熊彼特等經濟學家在分工理論上的觀點,同時也參考了拉姆齊、弗里德曼、莫迪利亞尼、索洛、盧卡斯、米爾格羅姆、赫爾斯特姆、羅默、科斯、斯蒂格勒、張五常、魯賓斯坦、格羅斯曼、赫爾普曼、克魯格曼等一些現代經濟學家的觀點。
內容體系
討論了分工和邊際報酬遞增的情況及與組織結構的關係。超邊際分析法很大程度上從局部均衡進行考慮的,用了新的數學方法來解釋老問題,研究角點解和內點解之間的關係(在對分工和資源配置的研究中,由於交易費用的存在,個體在選擇中不可能擁有對每一種資源的選擇權。
超邊際分析方法主要是找到了一種新的數學方法,來解釋組織結構的問題,其在國際貿易理論、產業組織理論以及討論企業和市場關係、網路分工和其它一些領域方面有一定的洞見。但是由於這套數學方法的繁瑣性,如其用拓樸結構的展開只能對一些簡單的關係圖進行局部均衡分析(複雜的關係圖就很難進行分析),會出現一圖一解的情況(有點圖論的味道),同時很難得出這種局部均衡的一般解,只能用具體的數字代替一般的變數做解析解以幫助這種數學分析。
分析步驟
超邊際分析分為三個步驟:
第一步,利用文氏定理排除那些不可能成為最優的角點解;
第二步,對剩下的每一個組合(角點解)用“邊際分析”方法求解,求出每一個局部最優值;
第三步,比較各組合之間的局部最大目標函式值,整體最優解就是一般均衡最優解。
由此可見,超邊際分析方法既脫胎於邊際分析,包含了邊際分析,更超越於它。由於新興古典經濟學假定人們既是消費者又是生產者,所以根據超邊際分析,他們不但在消費各種產品之間作邊際選擇,更要在專業生產何種產品上作超邊際選擇。實際上,他們的選擇還要涉及出售多少產品、是否僱傭工人等等,這些就是多項超邊際選擇了。
與邊際分析的區別
超邊際分析就是在邊際分析的基礎上加了一個“超”,這個“超”也就是多了一個步驟,具體一點說就是人們在做出資源配置的決策之前,先選擇專業和分工水平。從而就產生的“角點解”和用來使對它的分析簡化的“文定理”。“角點解”是人們在選擇專業化水平時產生的,新古典經濟學裡面沒有考慮角點解,因為它的邊際分析方法只能用來分析內點解,也就是給定分工和專業化水平時的資源配置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