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社會體系

超社會體系

《超社會體系》作者:王銘銘。本書於2015年10月由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

內容簡介

所謂“超社會體系”,對應的是我們現在以“民族國家”和“世界”為兩極的固化時空觀和世界觀,它介於社會共同體與世界之間,是一種被冠以“文明”稱號的地區性體系和人文空間,這一空間凌駕於我們通常所說的“社會”之上,但也以社會性為內涵,共同具有歷史地形成的處理人與人、人與物、人與神之間關係的知識、制度與風俗習慣。

作者探討了文明體系內在的文化複合性和文明的“雜糅現象”,並試著將之與清末民初以來的多民族國家(多元一體格局)理論聯繫起來,將文明社會的人類學與比較文明研究相結合,圍繞中國的歷史經驗,展望歐亞大陸文明動態,重新思考“夷夏之辨”,重新比較羅馬王權神話與“夷夏”差序格局。

作者簡介

王銘銘,1962年生,人類學家。1985至1987年廈門大學人類學系研究生,1992年6月英國倫敦大學人類學博士畢業。1987年10月-1992年6月教委分派英國倫敦大學博士生,1992年6月-1994年10月英國倫敦城市大學聘任博士後,1993至1994年英國愛丁堡大學聘任博士後,1995年7月-1995年10月訪問學者(台灣)。

目錄

前言

致謝

上篇

一 作為超社會體系的文明
二 文明,及有關於此的民族學、社會人類學與社會學觀點
三 莫斯民族學的“社會論”
四 再談“超社會體系”
五 三圈說——另一種世界觀,另一種社會科學

下篇

六 與兩位英國人類學家談“作為世界的華夏”
七 文明的宇宙觀形態:方位、季節與他性
八 士、文章與大一統
九 宗教抑或文明:對一場概念劇場的“註疏”
十 中國——民族體還是文明體?
十一 “中間圈”與羅馬神話之外的社會科學
十二 《西方作為他者》書後·對中國之山的幾個印象
十三 所謂“海外民族志”
十四 文明、“超社會體系”與中國
十五 師從先輩與借力外人——中國現代文明認同中的自我與他者
參考文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