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石獅太原路有一家傳統製作“路燈”,主人姓王,在訪談中知道這家傳統作坊已有幾十年。王師傅十幾歲就從父親手中接下這間作坊,他告訴我,在他印象中石獅最早製作“路燈”是一位九十歲高齡的“陳bie老先生”,可惜在去年陳老先生已仙逝,無法登門拜訪,略感遺憾。
從這一天起,便是“鬼月”,在這個月內閩南有一個傳統:不婚嫁、不祝壽、不喬遷。如不幸於此月病故或突然死亡者只舉行出殯儀式,而不舉行“歸虞”引魂儀式,因俗例“七月不引鬼入宅”。七月乃普度之期,到處都是遊魂散鬼。如再舉行“引魂”儀式,誠恐家鬼與散魂發生矛盾,引起衝突。而其他喜慶之事,也儘量避免在這個遍地都是遊魂散鬼的月里舉行。(笑紅塵原創)轉自石獅論壇
農曆七月,俗稱鬼仔月。整個月份各地紛紛舉行“普度”祭禮,自初一日至月底三十日,無一日不舉行。而城市之中.即按角落、鋪境逐日安排“普度,之日,如晉江青陽,即為“初一內頭孝”;泉州城內是“初一後城”。因此從七月初一日起,泉州城內稱為“初一豎旗”,意思是初一這一天,就樹起旗桿,掛上“招魂幡”向五路八方遊魂散鬼昭告;在七月這個月內,我們將逐日供奉五味碗和飯菜招待,並“普度”鬼魂脫離苦海,或輪迴轉世......。
這一天各家各戶在各自的門口擺上小几或長板椅.擺上五味煮熟的葷素菜餚,同時擺上五雙筷子,五個酒杯,一壺燒酒.一壺白米飯,主人焚香祝告,請諸“好兄弟”享用,並祈勿得騷擾,保庇合家平安等等,稍等片刻,大概是等待眾“好兄弟”享用完畢,然後焚燒冥幣金紙銀服.似供“好兄弟”在陰間使用,穿著。
在閩南僑鄉市鎮農村,七月初一日為“起燈腳”之日。當日黃昏在各自門口擺上五味菜餚和酒、飯,與泉州城內相同,但又有一盞四方形的“路燈”,其規制約莫四寸見方,高七八寸,上下用木板製成,四角有四支木質支柱,把底座和上蓋連為一體,上蓋中間有個圓形出氣孔,上面用紅鉛絲製個活動的彎形燈鉤,以供懸掛。“路燈”四方圍以透明玻璃。其中一片可以上下活動,以供開啟在燈內點小臘燭燈或小油燈之用。“路燈”正面,即可以啟閉的那一面,貼上一對小對聯,上寫“敬點路燈”“陽光普照”或“一心誠敬”也敬點路燈”,主人焚香祝告後便點亮了“路燈”,稍待片刻,即焚燒金楮銀服,收拾完菜餚,便把“路燈”掛在自己家門口,以便那些來參加“普度”活動的“好兄弟”夜間行走方便。
從這一天起,便是“鬼仔月”,在這個月內不婚嫁、不祝壽、不喬遷。如不幸於此月病故或突然死亡者只舉行出殯儀式,而不舉行“歸虞”引魂儀式,因俗例“七月不引鬼入宅”。大概七月乃普度之期,到處都是遊魂散鬼,如再舉行“引魂”儀式,誠恐家鬼與散魂發生矛盾,引起衝突。而其他喜慶之事,也儘量避免在這個遍地都是遊魂散鬼的月里舉行。
相關詞條
-
楓亭游燈
楓亭元宵夜遊燈踩街習俗是楓亭城區民眾在上元節前後五天自發性組織的大型道教類民俗祭祀活動,包括游燈和踩街表演兩大項目。她源於中國古代的上元節迎神燈會,融合...
歷史淵源 地理環境 活動時間表 活動內容 城北麟山宮巡遊 -
鳳台花鼓燈
鳳台花鼓燈是安徽花鼓燈中一個重要流派。歷史上,男角稱“鼓架子”,一律上穿對襟小褂,不扣扣子,系腰帶或左衣襟對右衣襟系個結。下著紅彩褲,頭上勒“扎巾”,穿...
簡介 發展 歷史傳承 藝術特點 藝校 -
花燈[燈名]
花燈,又名燈籠。燈籠是起源於中國的一種傳統民間工藝品,在古代,其主要作用是照明,由紙或者絹作為燈籠的外皮,骨架通常使用竹或木條製作,中間放上蠟燭或者燈泡...
介紹 起源 歷史傳說 神話傳說 分類 -
燈帶
燈帶是指把LED燈用特殊的加工工藝焊接在銅線或者帶狀柔性線路板上面,再連線上電源發光,因其發光時形狀如一條光帶而得名。最早的工藝是把LED焊接在銅線上面...
簡介: 歷史: 主要特徵及優點: 套用範圍: 規格: -
LED燈
LED燈是一塊電致發光的半導體材料晶片,用銀膠或白膠固化到支架上,然後用銀線或金線連線晶片和電路板,四周用環氧樹脂密封,起到保護內部芯線的作用,最後安裝...
原理 歷史 特點 用途介紹 LED開發 -
釋海燈
釋海燈(1902-1989),生於四川江油,俗姓范,名靖鶴,字劍英,又名無病,號無病道人,法號:海燈。中國著名武術家、禪宗上師。 接智光老法師傳臨濟正宗...
人物生平 大事年譜 法師軼事 虛雲與海燈 海燈終正名 -
夫妻觀燈
黃梅戲的經典之作,正月十五,家住安慶懷寧大橋頭鎮的王小六夫妻和眾鄰居上街看花燈,只見人山人海,花燈各異,熱鬧非凡,在看燈的過程中發生了有趣的小插曲,整個...
劇情簡介 歌詞全集 商洛花鼓 黃梅戲 -
四川燈戲
四川燈戲是源於四川東北部地區的戲曲劇種之一,它是由廣大勞動人民創建,經長期發展不斷完善和豐富的民眾喜聞樂見的藝術瑰寶,也是一代又一代的無數民間藝人心血與...
劇種簡介 名稱來源 探究聲腔 歷史沿革 瀕臨失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