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化學的迷宮:門捷列夫的故事

走進化學的迷宮:門捷列夫的故事

《走進化學的迷宮:門捷列夫的故事》為“世界五千年科技故事叢書”中一冊,由許國良編著。 《走進化學的迷宮:門捷列夫的故事》介紹了門捷列夫獨立思考、敢於懷疑、勇於創新、百折不撓、求真務實的科學精神和他在工作生活中寶貴的協作、友愛、寬容的人文精神。使青少年讀者從他的故事中感受科學大師們的智慧、科學的思維方法和實驗方法,受到有益的思想啟迪。從有關人類重大科技活動的故事中,引起對人類社會發展重大問題的密切關注,全面地理解科學,樹立正確的科學觀,在知識經濟時代理智地對待科學、對待社會、對待人生。

內容簡介

《世界五千年科技故事叢書》以世界五千年科學技術史為經,以各時代傑出的科技精英的科技創新活動作緯,勾畫了世界科技發展的生動圖景。作者著力於科學性與可讀性相結合,思想性與趣味性相結合,歷史性與時代性相結合,通過故事來講述科學發現的真實歷史條件和科學工作的艱苦性。
《走進化學的迷宮:門捷列夫的故事》為其中一冊,由許國良編著。
德米特里·門捷列夫,19世紀俄國化學家,他發現了元素周期律,並就此發表了世界上第一份元素周期表。1907年2月2日,這位享有世界盛譽的俄國化學家因心肌梗塞與世長辭,那一天距離他的73歲生日只有六天。他的名著、伴隨著元素周期律而誕生的《化學原理》,在十九世紀後期和二十世紀初,被國際化學界公認為標準著作,前後共出了八版,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化學家。

圖書目錄

巨幅圖表下的英靈
波波娃的回憶
化學王國的一位不速之客
坎坷不平的求學之路
領路人
轉折點
異國他鄉嶄露頭角
大學校門關閉之後
智慧之光
化學迷宮
巧用元素的“身份證”
擺“牌陣”
是化學還是相術
精益求精
元素周期律從沉睡中驚醒
東山再起
“門捷列夫事件”
元素周期律的第三次勝利
一次特殊的飛行
噙淚揮筆寫春秋

文摘

波波娃的回憶
那是1834年2月8日。一個晴朗的日子。俄羅斯西伯利亞托博爾斯克市的一個普通知識分子家庭又誕生了一個小男孩。
他的父親伊萬·巴甫洛維奇·門捷列夫,從外面急忙趕赴家中,看一看自己的小兒子。便上上下下地忙活起來……雖然這個家庭子女很多,伊萬·巴甫洛維奇·門捷列夫背著沉重的生活負擔,但是他的心情也和門捷列夫的母親瑪麗雅·德米特里耶夫娜一樣,為兒子的到來感到高興。他的情緒影響著整個家庭,孩子們望著父親高興的樣子,歡快地共進午餐。
火爐燒得很旺,冬日的小屋裡覺察不到一絲寒意。
瑪麗雅·德米特里耶夫娜輕聲地叫丈夫過來,“親愛的巴甫洛維奇,為兒子取個名字呀!”她面帶微笑地說道。
“德米特里·伊凡諾維奇·門捷列夫,怎樣?”巴甫洛維奇以請示的口吻回答道。
就這樣夫婦反覆商量,最後為他們第十四個孩子取名為德米特里·伊凡諾維奇·門捷列夫,多么響亮的名字。然而當時家裡人都不習慣這樣稱呼他,又給他冠上了一個愛稱——米佳。
小米佳聰明、伶俐,備受父母的疼愛,姐姐、哥哥也非常喜歡他……
往事歷歷,波波娃淚痕滿面。家庭的遭遇、苦難的童年……這一切一切又湧上心頭,那雙模糊的淚眼,又合上了。人們驚呼起來……
門捷列夫的父親早年是位才華出眾的人物。他畢業於彼得堡中央師範學院,先後擔任過兩個省級學校的校長。但是由於他思想激進,同情十二月黨人,被沙皇政府流放到西伯利亞這個偏僻小城,任托博爾斯克中學校長,使這個一度輝煌的家庭,陷入困境。在這個被遺忘的角落,巴甫洛維奇勉強維持著一家的生活。
門捷列夫來到人世間才幾個月,不幸又一次偷襲了這個貧寒的家庭:父親巴甫洛維奇因患眼疾雙目失明,後經手術恢復了部分視力,但上司還是讓別人接替了這一中學校長的職位,使他不得不退休回家。微不足道的退休金怎能維持這樣一個大家庭啊?瑪麗雅·德米特里耶夫娜心急如焚。
這突如其來的災禍,使瑪麗雅這位柔弱溫順的母親一度陷入迷惘。然而這位偉大的母親很快就從焦慮的困惑中覺醒,毅然擔負起全家生活的重擔和教育子女的責任。她一邊料理家務,一邊四處奔波打工,漸漸地變得剛強起來。
一天,米佳的舅舅從阿列姆將卡村來到妹妹瑪麗雅家。剛一坐定,便向妹妹談起了他所辦的工廠的事,並述說了他要到莫斯科定居的打算。
“我去莫斯科辦事。工廠卻亂了陣腳。真沒想到。”瑪麗雅的哥哥瓦西里·科爾尼耶夫生氣地說。
“你出門在外,家裡沒有替你掌管生產的人嗎?”瑪麗雅循著哥哥的想法問道。 瓦西里逐漸談到了他的來意。並向妹妹提出請求:“你能否幫助我管理一下這個小工廠?”瑪麗雅這才明白,猶豫不決地應了聲:“好吧!我想想看。”
幾天后,瑪麗雅就將全家搬到了距托博爾斯克小城幾十里外的阿列姆將卡村莊,開始了經營鄉鎮企業的新生涯。
這座破舊不堪的小玻璃廠,早已瀕臨倒閉,生產、管理亂七八糟。瑪麗雅對工廠進行一番整頓,很快使這座小小的玻璃廠起死回生。
出乎意料的是,這座小小的玻璃廠不僅使門捷列夫一家擺脫了困境,而且塑造了一個偉大化學家的童年。
P15-18

序言

十一屆全國人大副委員長、中國科學院前院長、兩院院士
路甬祥
放眼21世紀,科學技術將以無法想像的速度迅猛發展,知識經濟將全面崛起,國際競爭與合作將出現前所未有的激烈和廣泛局面。在嚴峻的挑戰面前,中華民族靠什麼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靠人才,靠德、智、體、能、美全面發展的一代新人。今天的中小學生屆時將要肩負起民族強盛的歷史使命。為此,我們的知識界、出版界都應責無旁貸地多為他們提供豐富的精神養料。現在,一套大型的向廣大青少年傳播世界科學技術史知識的科普讀物《世界五千年科技故事叢書》出版面世了。
由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研究所、清華大學科技史暨古文獻研究所、中國中醫研究院醫史文獻研究所和溫州師範學院、吉林省科普作家協會的同志們共同撰寫的這套叢書,以世界五千年科學技術史為經,以各時代傑出的科技精英的科技創新活動作緯,勾畫了世界科技發展的生動圖景。作者著力於科學性與可讀性相結合,思想性與趣味性相結合,歷史性與時代性相結合,通過故事來講述科學發現的真實歷史條件和科學工作的艱苦性。本書中介紹了科學家們獨立思考、敢於懷疑、勇於創新、百折不撓、求真務實的科學精神和他們在工作生活中寶貴的協作、友愛、寬容的人文精神。使青少年讀者從科學家的故事中感受科學大師們的智慧、科學的思維方法和實驗方法,受到有益的思想啟迪。從有關人類重大科技活動的故事中,引起對人類社會發展重大問題的密切關注,全面地理解科學,樹立正確的科學觀,在知識經濟時代理智地對待科學、對待社會、對待人生。閱讀這套叢書是對課本的很好補充,是進行素質教育的理想讀物。
讀史使人明智。在歷史的長河中,中華民族曾經創造了燦爛的科技文明,明代以前我國的科技一直處於世界領先地位,湧現出張衡、張仲景、祖沖之、僧一行、沈括、郭守敬、李時珍、徐光啟、宋應星這樣一批具有世界影響的科學家,而在近現代,中國具有世界級影響的科學家並不多,與我們這個有著13億人口的泱泱大國並不相稱,與世界先進科技水平相比較,在總體上我國的科技水平還存在著較大差距。當今世界各國都把科學技術視為推動社會發展的巨大動力,把培養科技創新人才當做提高創新能力的戰略方針。我國也不失時機地確立了科技興國戰略,確立了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提高全民素質,培養適應21世紀需要的創新人才的戰略決策。黨的十六大又提出要形成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形成比較完善的科技和文化創新體系。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我們需要一代具有創新精神的人才,需要更多更偉大的科學家和工程技術人才。我真誠地希望這套叢書能激發青少年愛祖國、愛科學的熱情,樹立起獻身科技事業的信念,努力拚搏,勇攀高峰,爭當新世紀的優秀科技創新人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