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架打手行功要言

走架打手行功要言

《走架打手行功要言》是由李亦畲編寫的一本習練武藝的參考書。

基本信息

作者簡介

李亦畲,又名經綸(1832——1892)字亦畲,號李大先生,永年廣府城西街人,清末舉人,候選巡檢。鄭元善中丞督師河南,宴請亦畲入幕,參贊軍機,報請朝廷,授以巡檢職。後來辭官回家經商,又跟著二弟曾綸學種牛痘,兄弟二人救治小孩很多。廣平府太守長啟聽到他的名聲,專為他主局開診,先後20年。1853年,亦畲22歲時,始從舅舅武禹襄學太極拳。禹襄到磁州,他也隨行,身體力行,苦練不停達二三十年,終於學有所成。他仿其舅父之法,每有一點體會,便寫成字條粘在牆上,一再修訂,直到滿意為止,最後整理成文,著有《五字訣》一篇,《走架打手行工要言》一篇,《撒放秘訣》一篇,《太極拳》序及跋各一篇,並於1881、1882年間將王宗岳《太極拳譜》,武禹襄太極拳論及自己的心得體會手抄三本留存,成為後世太極拳經典,被稱為“老三本 相傳有一位名鏢師過永年,聞聽亦畲之名,經人介紹,請教亦畲太極妙處。亦畲說:“太極拳無硬功可言,其奇妙在因敵變化,你要打我,則我的功夫立刻可以見到。”鏢師自稱不敢。亦畲說:“要這樣的話,你就見不到太極拳的神妙了。”鏢師說:“如此,我想得見真功夫。請你恕我不敬。”亦畲說:“這就對了。不過,你要用全力,不可謙讓。”鏢師見亦畲身材短小,貌不驚人,可說出話來卻有恃無恐,當下便不客氣,鼓起勇氣,力貫右臂,吐氣開聲,猛然間向亦畲胸部打來。亦畲不閃不避,而是以胸部承受了這開碑裂石的一拳,只聽“嘭”地一聲響,亦畲足未稍動,而鏢師卻離地飛起斜上方,好半天爬不起身,連連向亦畲作揖說:“我今天才知道太極拳的神妙了。” 還有一次,一個身材魁梧,膀闊腰圓且身懷武功的胖大和尚慕亦畲之名來到永年,正巧亦畲家有人結婚,便帶了禮物致賀。亦畲不知和尚來意,還以為是別人的朋友。和尚進門專與亦畲說話,見亦畲要到門外送客,便張開兩臂按住亦畲雙肩說:“請留步。”亦畲隨意一抬手說:“那怎么行?”和尚一個踉蹌,便到了門外,立到大街上。後來,和尚到茶館中喝茶,對人說“你們這兒李大先生拳法實在妙極,名不虛傳啊!”
武式太極拳代代相傳,得其真傳的有兩個兒子李石泉、李遜之和鄰居郝為真以及山東清河的葛福來。李亦畲不但繼承了武式太極拳的衣缽,還進一步完善了武式太極拳系列套路,(因是在自家的堂號里研創所)後稱為廉讓堂太極拳。

全文提要

《走架打手行功要言》
李亦畬
昔人云:“能引進落空,能四兩撥千斤;不能引進落空,不能四兩撥千斤。”語甚概括,初學未由領悟,予加數語以解之。俾有志斯技者,得所從入,庶日進有功矣!
欲要引進落空、四兩撥千斤,先要知己知彼;欲要知己知彼,先要捨己從人;欲要捨己從人,先要得機得勢;欲要得機得勢,先要周身一家;欲要周身一家,先要周身無有缺陷;欲要周身無有缺陷,先要神氣鼓盪;欲要神氣鼓盪,先要提起精神,神不外散;欲要神不外散,先要神氣收斂入骨;欲要神氣收斂入骨,先要兩股前節有力,兩肩鬆開,氣向下沉,勁起於腳根,變換在腿,含蓄在胸,運動在兩肩,主宰於腰。上於兩膊相系,下於兩胯、兩腿相隨。勁由內換,收便是合,放即是開。靜則俱靜、靜是合,合中寓開;動則俱動、動是開,開中寓合。觸之則旋轉自如,無不得力,才能引進落空,四兩撥千斤。
平日走架,是知己功夫。一動勢,先問自己:周身合上數項不合?少有不合,即速改換。走架所以要慢,不要快。打手,是知人功夫。動靜固是知人,仍是問己。自己要安排得好,人一挨我,我不動彼絲毫,趁勢而入,接定彼勁,彼自跌出。如自己有不得力處,便是雙重未化,要於陰陽開合中求之。所謂“知己知彼,百戰百勝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